“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报道组专访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

【编者按】

2019年,四川实现50万人脱贫、1482个贫困村退出、31个县摘帽验收,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9.6%下降至2019年底的0.3%。其中,全省涉藏地区所有贫困县全部达到摘帽标准,凉山州首次有4个贫困县达到摘帽标准。

2020年,面对疫情带来的新困难,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尽锐出战、全力冲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全面收官阶段,四川如何冲刺“最后一百米”?能否如期完成任务?9月17日至25日,“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报道组到四川进行调研采访。其间,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接受了人民网专访。

2019年6月28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到凉山州金阳县甲依乡宝岩村调研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与部分贫困群众、村组干部、帮扶干部座谈,仔细询问贫困户精准识别、产业发展、外出务工、孩子就学、医疗保障及脱贫政策落实等情况。欧阳杰摄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四川脱贫攻坚工作,深情牵挂四川贫困地区群众,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请问,四川是如何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地落实的?

彭清华: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始终念兹在兹,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看望贫困群众、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先后7次召开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我本人有幸参加了其中5次座谈会,深受教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春节前夕亲临四川视察指导,深入大凉山腹地昭觉县考察脱贫攻坚,沿着崎岖山路走村入户、体察民情;之后又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还深切牵挂看望过的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等彝族贫困群众,让我们很受鼓舞、倍感振奋。

我到四川工作后到市(州)调研的首站就是凉山州昭觉县,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实地了解凉山彝区脱贫攻坚工作,检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情况。这些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逐一细化具体化,一项一项抓好落实。2018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举全省之力综合帮扶深度贫困地区加快脱贫;2019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在全省开展回头看大排查,着力摸清底数、整改问题;今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着力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对凉山州未摘帽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这整套部署要求和系列政策举措,有力推动了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人民网:这些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有力有序推进脱贫攻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取得了决定性成效。请问,四川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上,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彭清华: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2013年底有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占全国的7%。打赢脱贫攻坚战,既面临全国共性问题,还有一些特殊矛盾问题需要解决,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一仗接着一仗打,已累计实现81个贫困县摘帽、11201个贫困村退出、6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年均减贫1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9.6%下降到2019年底的0.3%。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连续4年被综合评价为“好”的等次。工作上主要做到这么几点:

一是坚持目标标准,做到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我们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标准,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推动各项政策措施与现行标准相匹配,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脱贫质量和成色。去年,我们紧紧围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在全省开展了回头看大排查,重点就是聚焦目标标准查找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抓紧补齐短板。通过排查,全省共发现“两不愁三保障”方面还存在问题的有10.5万余户,占总数的5.6%,主要集中在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方面,这些问题在今年6月30日前已基本得到解决。

二是聚焦重点区域,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四川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地区、大小凉山地区、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四大片区”,贫困集中连片特征十分明显。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都属于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我们结合区域实际分别对“四大片区”出台支持政策,集中资源力量打好歼灭战。截至2019年底,除凉山彝区外,其他三个片区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面貌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三是突出稳定脱贫,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四川大多数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缺少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以及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品牌,贫困群众也缺乏就业增收技能。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和龙头企业下乡,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创新设立“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标识,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深山,进商超、进社区、进食堂、进深加工企业,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加大就业帮扶和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与广东、浙江等地转移就业协作,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四是注重整合力量,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脱贫攻坚不仅是贫困地区群众自身的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党中央统一安排下,广东、浙江两省17个市61个县和四川的68个贫困县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24个中央单位在川开展定点扶贫,7.5万户民企和商业协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给予了我们巨大支持和帮助。在省内,我们也安排经济较为发达的7个市35个县(市、区)和省直部门、高校、医院、国有企业等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依托这些结对帮扶关系,深化贫困地区与各方的交流合作,既强化物质支持又增强理念引导,把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引进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又把当地劳动力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带出去,有利于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五是培育内生动力,引导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我们深入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动员贫困群众现身说法,用接地气的方式,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深切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让大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改进动员方式,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从事农村保洁员等公益岗位,树立“多干多得、早干先得”的良好导向。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村规民约作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活动,加强“厚葬薄养、高额彩礼”等问题的专项治理,积极培育新风正气。

回顾这些年的实践,在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的情况下,四川脱贫攻坚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同时,成就中也饱含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兄弟省(区市)、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凝聚着全省上下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这场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有力,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比温暖。

人民网:凉山彝区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新冠肺炎疫情又带来冲击影响。请问,四川如何克服困难,坚决攻克最后的深度贫困堡垒,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彭清华:四川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但最重的是在凉山。2013年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625万,其中凉山88.1万,今年全省剩余的7个未摘帽县、300个未退出的贫困村全部都在凉山,剩余的20万贫困人口中有17.8万在凉山。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解放前凉山彝区处于“刀耕火种”“以物易物”的贫穷落后状态,解放后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制度上的“一步跨千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凉山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全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脱贫任务十分繁重。

我们坚持把凉山彝区作为重中之重集中攻坚,两年多来,我到凉山去了14次,主要是调研和督导脱贫攻坚工作。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综合帮扶凉山州脱贫攻坚34条支持政策和16条工作措施,近三年新增财政帮扶资金超过280亿元,从全省选派5700多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引导各类帮扶资源要素继续向彝区倾斜,综合施策解决控超保学、禁毒防艾、移风易俗、自发搬迁等特殊难题。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凉山住房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扶贫产品销售等造成较大影响,进一步增加了脱贫攻坚的难度。我们采取超常举措加大攻坚力度,针对外出务工受到影响问题,在全国比较早地实行健康检测、为外出农民工出具检测证明,与相关省(市)建立健康检测互认机制,开展“春风行动”,组织“点对点”直达运输服务,尽可能让农民工及早安全地外出务工;针对扶贫产品滞销卖难问题,通过大力发展电商、开辟绿色运输通道、运用好扶贫农产品公益性品牌等,带动农产品销售;针对部分扶贫项目建设进度滞后问题,建立跨区域协调、多部门联动的综合调度机制,帮助施工企业解决用工、用料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保障施工需要。在此过程中,我们对未摘帽县分别明确了省领导牵头挂牌督战,由省直有关部门组成若干工作专班常驻凉山,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想办法,一起解决问题,切实强化了基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领导力量、专业力量和工作力量,有力突破了住房建设、安全饮水、通村公路等方面存在的一批瓶颈性问题,努力把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

目前,凉山州7个未摘帽县脱贫退出各项指标基本达标,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于6月30日前全部完成,贫困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其他各项工作正处于最后扫尾和巩固提升阶段。对如期全面完成凉山脱贫任务、坚决打赢收官之战,我们是有充分信心的。现在凉山彝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通了公路、建起了医务室,镇镇建了卫生院、办了学校,以“一村一幼”推广“学前学会普通话”在彝区农村全面普及,学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大家非常关注的“悬崖村”,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原先的藤梯已改成了2500多级的钢梯,村民出行安全有了保障,山下的集中安置点已经建成,贫困户全部搬到山下来居住,村里还开办了农家乐搞旅游,成了“网红”打卡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宽广,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全面小康路上,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会少。

人民网:当前国家正在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对各地脱贫成效进行全面检验,目的就是要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请问,四川如何提高脱贫实效,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彭清华:党中央实施了最严格的脱贫考核验收,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今年又部署开展脱贫攻坚普查,体现了一以贯之的严实要求。我们扎实做好配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目前第一批涉及的59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和6个非贫困县已顺利完成普查登记,第二批是对今年计划摘帽的7个贫困县的普查,将于明年1月份进行。此外我们还组织对全省87个非国家级贫困县开展省内普查,实现了全省161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全覆盖。同时,进一步统筹各级各类督导检查,既抓好个性问题整改,又举一反三抓好各类共性问题解决,充分发挥督查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大跟踪监测和暗访检查力度,对发现问题较多的地方通过约谈等方式及时纠正,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比较关注,就是脱贫攻坚战线长、扶贫资金量大,怎样才能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我们持续抓好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进督查方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把更多精力放在抓问题解决、抓工作落实上。深入推进扶贫领域反腐败工作,2018年我们针对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管理部门多、发放渠道多,一户多卡、一人多卡,个别基层干部违规“套卡”截留挪用、“借卡”虚报冒领、“扣卡”吃拿卡要等突出问题,开展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严格追缴退赔资金,建立阳光发放平台和省级监管平台,共清理各类卡4480万余张,上交违纪资金8044万余元,通报曝光典型案例3889件次,真正让“一卡通”成为群众的“明白卡”“幸福卡”“连心卡”。在此基础上,着力抓好“三盯”“三公开”工作,接续开展扶贫项目、资金等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健全举报追查、通报曝光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扶贫资金审计、稽查,严查严惩扶贫领域“微腐败”等违纪违法行为,坚决防止“群众富起来、干部倒下去”。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请问,四川将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彭清华: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我们党造福人民的不懈追求,彰显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强定力。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切实提高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当前看,重点是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冲刺“最后一百米”。我们将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已脱贫摘帽的县、村和贫困人口继续给予精准扶持,保持队伍不撤、力度不减,扶上马送一程。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加强对脱贫基础薄弱的地区、收入水平刚刚达到当年脱贫线的已脱贫人口以及边缘户、因灾致贫人口动态监测,及时将返贫人口、新增致贫人口纳入帮扶范围,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综合运用教育帮扶、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等措施,牢牢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长远看,重点是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长效机制,保持扶贫政策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脱贫攻坚实践中,各地在组织指挥、资源配置、力量发动等方面形成了许多成功模式和经验做法。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在53个县(市、区)开展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部署要求,系统总结脱贫攻坚取得的经验成果,把扶贫开发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当中统一谋划、一体规划,科学研究确定我省“十四五”扶贫工作的目标路径、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对一些具体帮扶方式、工作重点作适当调整,把资金、项目更多投入到改善交通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方面,不断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发展特色产业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最直接的衔接点。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培育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稳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着力做强特色产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富民产业,让广大群众增收致富,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