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传递这些信号

9月22日,在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别介绍了相关工作情况,并对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在政策支持、金融扶持以及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

信号1:道地药材目录即将发布

中药材是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广植于我国农村地区,成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产业、农村群众的一项重要收入。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入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中药材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目前,《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已经印发,将积极推进道地品种引领和品质质量提升相结合,依托规模化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加快道地药材标准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中药材绿色生态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指出,发展中药材要更多关注品质,不能仅看重经济效益和产量,中药材产业扶贫要强调道地应用、有机、生态、绿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一步要推出道地药材目录,这是一个导向,更是一个技术要求和标准,各地因地制宜种植,把精力放在中药材的质量和品质上。

信号2:加强中药材种植的农技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药材不是普通的农产品,从种到收,全过程都有着独特的技术要求和规律,因此,加强种植的农技服务尤为重要。

组织农技人员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种植中药材的技术指导,帮扶农民合理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种成什么样的问题。建立农村农技服务指导网络。目前在国家层面,依托中医科学院成立的中药材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中心,组建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专家指导组,选聘了184个专家赴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具体进行技术指导,已在362个贫困县开展了中药材生产技术交流与培训,累计培训18万人次。继续组织开展基层中药材生产技术培训。在省级层面,发挥农业服务中心、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作用,在良种种育、田间管理、规范采收、产地初加工等方面开展培训和指导。

把发展中药材产业同乡村振兴、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政策引导,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专业化、产业化,提升种植项目的竞争力,实现从种得了向种得好、产量高向质量高、卖得出向卖得好转变。

信号3:打通种植到使用链条

中药材产业扶贫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不能为项目而做、为指标而做,特别是没有种植历史的地区要慎之又慎,各地可以从即将发布的《道地药材目录》中选择适宜的品种。围绕良种繁育、种植过程管理、产地初加工、中药材质量溯源等方面进行产业扶贫,面向生产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带头人、种植户等群体组织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提高中药材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水平。

实践发现,建设示范基地和“定制药园”能让中药材质量更有保障,扶贫成效凸显。接下来,将打通种植到使用链条,把示范基地建设和“定制药园”建设统一起来,鼓励公立中医院优先采购其产出的相关中药产品,衔接起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使用等相关环节。把中药农业的种植作为中药工业的一部分,中药农业的水平才会有很大提升,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2018年开始,连续对全国22个省份给予一定的扶贫项目支持,扶贫项目资金不能挪作他用,这是底线和红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会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经费使用进行绩效考核和专项审计,把各地项目执行的实际效果与以后年度的预算资金安排挂钩。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