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现代城市过山水生活

这个夏天,四川成都东部龙泉山上一处名为“城市之眼”的新景点,成为人气爆棚的网红打卡地。

郁郁葱葱的山脊最高处,沿着螺旋向上的栈道登上观景平台,开阔的景致与凉爽的微风一同袭来。极目东眺,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奥体公园、地铁18号线等建设场景尽收眼底,成都“东进”步伐坚定;另一边,聚峰谷、宝仓湾、东来桃源等点位已具雏形,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正加速成型。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调研时,在天府新区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成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加快公园城市建设作为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最重要、最独特的国家定位,推动城市建设模式、城市管理方式、市民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全方位变革,跨出了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新形态的步伐。

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程中,成都生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质量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的转化,真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到高质量发展之中。

  全域公园中的诗意栖居

前不久向公众开放的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展示厅内,4D电影展示着公园城市的生活情景——清晨,沿着天府绿道前往成都科学城上班;傍晚,和朋友一起在兴隆湖畔漫步;周末,带着孩子一起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露营……

在成都,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安逸舒适而富有诗意。最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安逸并非刻意寻来的,“公园之中建城市、城市处处是公园”的环境,已经融入了成都市民的生活。

这两年,成都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科学布局“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使公园绿地真正成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实现“无公园不城市,先公园后城市”。

简单说,就是全域公园。成都把绿色作为发展本底,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构建全域公园,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

2017年4月,成都提出“东进”战略,向东跨越龙泉山发展,使原本位于成都东郊的龙泉山,成为这座城市的中央公园。南北延绵90余公里、东西跨度10余公里的中央公园,也是世界上规划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与此同时,逐层嵌套的5个绿环、由城外延伸至城市中心的6个绿楔以及四通八达的绿色交通廊道和上千个各类公园,形成网络化布局结构,实现了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嵌套耦合。2019年,成都绿地率达38%,绿化覆盖率达4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5平方米。

“天府绿道体系加快形成,加快推进锦江公园和锦城公园建设,规划建设‘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成都市民将会体验到“更便捷的绿道、更贴近的公园、更丰富的场景、更绿色的生态”。

公园城市坚持以市民生活更美好为努力方向,着力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让市民享受绿色健康的舒适生活。从龙泉山脚下走出来的大学生郑杨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工作。“环境好,离家近,在这里工作和生活都很惬意,很有归属感。”郑杨说。

今年初,中央提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都探索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由内而外地彰显出天府之国的优美生态、现代气息、多彩人文和安逸生活,吸引更多的人来成都安居乐业,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写下了鲜明注脚。

筑景成势、聚人兴业。成都人口正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增加,截至2019年末,成都常住人口已达到1658万人,位居全国第四。“蓉漂”们用脚投票,表达了对成都这座公园城市的认可。

  多元场景中的全新体验

天府新区、兴隆湖畔,一座钢结构曲面建筑拔地而起,临湖而立。从来自世界各地的249份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的“最美书店”,形如“从天上飘落的书”,预计将于今年底建成投用,为公园城市再添代表作。

“在湖边融入更多的生活场景,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能让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承载更多城市对外交往的功能。”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把“最美书店”建在湖边,正是新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将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场景和媒介。

位于老城区的成华区下涧槽社区,作为全市的35个“公园城市示范街区”之一,通过就地改造提升,已由一个老旧社区变身“公园式社区”,泥巴地变身小游园和微绿地,新增的图书馆、曲艺社、咖啡馆等场所,也让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成都提出,公园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秉持公园城市理念营建城市新形态、探索发展新路径,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是从“空间建造”转向“场景营造”,通过适宜的场景营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成都规划了总长达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体系,这些绿道串联起上千个公园,正在织线成网,形成新的休闲场所,聚起超高人气,成为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承载空间。时尚秀展、特色餐厅、主题乐园等业态像珍珠一样镶嵌在绿道上,创客空间、文化演艺、游戏动漫、创意市集、专属IP产品等文创业态落户公园里,带给群众全新的游园体验,也带来了全新的“绿道商机”,促进了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价值的转化。

“推动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关键是在做好场景策划和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加强产业植入。”成都兴城集团天府绿道公司负责人说。

今年3月,成都宣布全年将向全球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以下简称“双千”),深化公园城市和绿道建设,推动新业态场景在绿色空间持续生长,打造多功能复合新经济新业态场景。截至目前,成都已举办4场“双千”发布会,释放投资需求超过600亿元。

以提供应用场景和商业机会为抓手,成都正在天府绿道上植入无人驾驶、无人售卖、5G应用等新场景,不断为公园城市赋予新的内涵,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体验。无人机植保的智慧农庄、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城市之眼”、融合无感交互体验的夜游锦江智慧旅游等多个项目,正为公园城市注入新鲜活力。

“以智慧绿道为载体的新场景和新产品,为市民群众带来更多的未来生活空间、美好生活体验,将有力推动天府绿道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说。

  绿水青山里的发展逻辑

依托蜿蜒的鹿溪河,鹿溪智谷规划建设了星罗棋布的生态公园和城市公园,用大自然的色彩,在现代城市里勾勒出一幅山水田园的诗意画卷。规划面积达18平方公里的鹿溪智谷公园城市示范区,已具雏形。

鹿溪智谷是成都科学城的核心区域,这里已经体现出“公园+未来产业”“公园+未来生活”“公园+未来形态”“公园+未来技术”的规划特色。“在公园里生活、在花园中办公”“与工作的人一起生活、与生活的人一起工作”,成为它与众不同的现实场景。

43%的生态空间、31%的生产空间、26%的生活空间,鹿溪智谷“绿”字当先、三“生”融合,改变了传统工业园生、冷、硬的形象,营造了的人、城、产融合场景,彰显出强大吸引力。成都超算中心、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海康威视成都科技园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积极落户,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为主要方向的高技术服务产业生态带正在形成。

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成都的城市发展逻辑正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成都认为,进入新时代,城市发展应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城市只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才能吸引人才的聚集,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提升,才能吸引企业的汇聚,进而带动产业的繁荣,最终实现人城产的和谐发展。

刚刚成立的成都东部新区,是成都“东进”、推动成渝相向发展的桥头堡。《成都东部新区总体方案》提出,将新区建成彰显公园城市理念新家园。《方案》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积极探索现代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发展之路,系统推动城市营城模式变革,加快塑造美丽宜居城市形态,建设具有天府文化特点、公园城市特质的高品质生活典范区。

规划建设大尺度生态廊道,打造全域绿廊体系;结合穿城水系、生态廊道等,构建多条通风廊道;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为搞好东部新区的建设,成都将“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目标逻辑贯彻到“在白纸上绘蓝图”的每一笔,将新发展理念全面地体现在了这座“未来之城”的开发上。

成都认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最重要、最独特的国家定位。而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逻辑起点在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价值取向在于以人为本、美好生活,根本动力在于转变方式、持续发展。

2017年,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确定为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鲜明提出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经过3年磨砺,成都市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到36万家、增长1倍,累计风险投资从40亿元到520亿元、增长13倍,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均居全国第三位。

以创新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协调为高标准规划的目标,以绿色为高品质建设的标尺,以开放为高水平营城的路径,以共享为高效能治理的方式——成都,这座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提升城市经济引领力、综合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力、枢纽辐射力和现代治理能力的未来城市,正在中国西部冉冉升起。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