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掏腰包300万,他为家乡修条路

7月12日,骄阳似火。在恩阳区花丛镇土寨村白庙子到吴家河的社道路建设工地上,十几名头戴安全帽、身着黄马甲的工人挥着铁锹,熟练地进行着道路收边、补料,一条宽阔而平整的沥青砼油路逐渐展现在围观的村民眼前。

在这热火朝天的工地上,那位身材高大、头戴草帽,裤管挽到膝盖、皮肤晒得黝黑的“工头”,是巴中市国兴公路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军辰,而这条正在建设中的公路,则是他无偿捐资300多万元,为家乡修建的全黑化社道路。

新建的这条宽6米、长1800米的马路,贯穿土寨村两个社,直接受益65户农户,像一条“金扁担”,挑着村民们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全速前进。

人物-1

道路铺油 李维建/图

捐资又出力

他为村里修条路

土寨村山高坡陡,修路难度很大。早在2014年,创业有成的吴军辰为回报家乡,方便乡亲们出行,自掏腰包修建了一条长600米、宽3米的毛坯路。

这几年,脱贫攻坚的东风吹进土寨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村委会制定了《土寨村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但白庙子至吴家河公路是制约方案实施的一大瓶颈。在与村干部座谈并现场踏勘后,吴军辰毅然决定,将原来3米多宽的毛坯路拓宽到6米,改原设计水泥路为沥青砼道路。

说干就干。2019年11月5日,吴军辰从公司调动了十多台机械设备全部进场。从削坡护坡到填沟堡坎,从护林绕道到劈岩避险等,他自始至终跟班作业。浇筑了高3米、长20多米的堡坎,开挖土石2.6万方,铺垫片石1200多方,使用碎石1800多方……直到腊月二十八夜里,他还在现场调度机械碾压泥碎石路面。

目前,这条道路全面完工。“这条社道路横贯2个社,直接受益65户农户,有22户修到了家门口。”土寨村第一书记冯九龙介绍。

儿时经历记忆深刻

要为家乡做点事

“2018年春节,我回老家去走亲戚,下了雨,原来的毛坯路根本就没法过车。因为不通公路,没有产业,村里经济条件不行,两个社就有7个光棍,其中包括两个本科毕业的高材生。”在吴军辰儿时的记忆中,白庙子至吴家河不通公路,祖祖辈辈只能靠肩挑背扛。“娃儿们上学,遇到雨天经常摔得一身泥巴。”他还讲起儿时一件记忆尤为深刻的事,在他十几岁那年,家中为了出售一头300多斤的生猪,父母请了十多个精壮小伙,轮流将这头猪抬到公路上。“三公里不到的山路,走了三个多小时。”

“我一直有两个愿望,一是有自己的事业。”1993年,吴军辰从达县农校(中专)毕业,到了花丛粮站上班,端上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1997年,儿子不到两岁,家中仅靠吴军辰357元的月薪,生计艰难,他毅然决定辞职“下海”。倒卖过粮食,搞过涂料批发,开过大货车,办过石料厂,做过包工头……1999年,吴军辰在往眉山送货的途中,见到铺设沥青路面的施工现场。当时巴中还没沥青砼道路,而他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如今,他创办的巴中市国兴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年产值过亿,年均纳税1000多万元。

人物-2

吴军辰与村干部在公路建设现场  李维建/图

“第二个愿望,就是尽自己所能改善家乡的面貌。”自己创业有成,吴军辰没有忘记造福家乡。他先后两次出资在老家修建毛坯路,如今这条6米宽、1800米长的社道路,就是他的“故乡情怀”最好的阐释。

公路通车那天,直到晚上9点,还有村民在路上三三两两地散步。“没想到我们村也可以有这样平整的公路,今后我们出行方便多了,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吴总!”村里70多岁的“四爷爷”难掩激动。

路通破“瓶颈”

产业兴起来

路通了,打破了制约村里产业发展的瓶颈。农学专业出身的吴军辰,在修建公路的同时,便思考着如何带动乡亲发展产业。为老家修路的同时,他成立了巴中市国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土寨村租赁荒山荒田100余亩,发展土鸡、鱼等养殖,以此带动大家发展种养产业。

“这条路带给村民的不仅是交通的便捷,更是致富的希望和信心。”土寨村党支部书记崔广兵介绍,因为有了这条路,沿线许多村民开始发展庭院种养产业,村委也决定启动白岩滩湿地度假村建设,依托白岩滩鸳鸯戏水、万亩林木的自然风光,以及红军石刻标语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在土寨村发展花椒产业的鑫跃农业开发公司也将原100亩的花椒树基地扩大到300亩。

“今年路一通,我就请挖掘机在家门口挖了一口鱼塘,已投放5000多元的鱼苗。”年近60岁的土寨村村民李志平常年在外务工,如今,公路通到了家门口,他便想着留在家乡搞种养产业。

新公路旁有一棵黄桷树,早年枝繁叶茂,如今却早已枯死,吴军辰又花6万元从别地移了一棵黄桷树栽在这里。“下一步,我准备在这里打造一个300平方米的小广场,供村民们休闲、健身和娱乐。还要在边上立一些石磴子,乡亲们背篼背累了可以在这里歇歇脚。”话到这里,吴军辰突然一顿:“哎呀!公路通了,大家出行都能坐车,背篼就用不着啦!” 说罢,他那具有标志性的、爽朗的笑声传出了很远。

(罗克彪 巴中广播电视报记者 熊小慧/文)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