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中心怎么建? 跳起摸高,目标是“有国际影响力”

合作共建

如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具体怎么落实?7月13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解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副厅长田云辉从“时间表”、空间布局、核心载体等多维度切入介绍“怎么干”。会后,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也给记者作了补充介绍。

川渝在科技创新某些领域已有一定全国影响力,要跳起来摸高,就要追求“国际影响力”

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揭榜制”和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

求同存异,把“同”做成优势,把“异”做成特色

四川在线记者 熊筱伟

看“时间表”

205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田云辉谈到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时间表”:力争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5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此前表述均聚焦“有全国影响力”,这一次为何增加了“有国际影响力”这一目标?

田云辉的回答很简单:“有全国影响力”是中央对我们的要求,我们肯定还要往前走。这位省科技厅负责人补充说,作为科教资源集聚地,川渝目前在科技创新某些领域已经具有一定的全国影响力了。要自加压力、跳起来摸高,就要追求“国际影响力”。

怎么才叫“有国际影响力”?该负责人表示,一个地区至少能不断诞生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人才,建立一批国际化的研发和转化基地,培育国际化的企业和创新生态。

田云辉随后介绍了为实现目标的下一步相关工作。其中亮点包括: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体制、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设立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等等。

有一组改革尤为引人关注——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揭榜制”和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根据公开信息,前者是通过公开悬赏方式,组织社会力量揭榜攻关;后者是相关项目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项目负责人自主决定使用。“两项改革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力量攻关技术难题,也更符合科学研究的自身规律。”上述负责人表示。

看布局

聚焦一个“极核”、一条“大走廊”、三条“创新带”

建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整体性任务,具体到相关市州,各自的功能定位是啥?

田云辉用一个“极核”、一条“大走廊”、三条“创新带”来概括:将以成德眉资同城化为“极核”,一体化构建成渝科创“大走廊”,协同化打造成德绵乐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上游绿色创新发展带、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创新带。

省科技厅负责人进一步解读:“极核”体现的是成德眉资同城化理念,它拥有四川最主要的科技创新资源,也承担了科技创新的主要工作;

“大走廊”是指两个“极核”间的中间地带,包括资阳、遂宁、自贡等地,强调“一体化”理念,力争形成多核研发、全域转化的产业协同网络;

三条“创新带”强调的是“协同”理念,其中“成德绵乐广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在原“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基础上增加广元、乐山而来,主要聚焦高技术产业发展;

“沿长江上游绿色创新发展带”从宜宾、泸州沿长江而下直到重庆,主要聚焦绿色发展,着重在农业、环保等领域谋求创新突破;

“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创新带”涉及广安、达州等地,围绕和重庆产业互动开展科技创新。

除了“空间布局”,发布会上也谈到川渝“领域布局”。田云辉提出将坚持与重庆求同存异,把“同”做成优势,把“异”做成特色。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川渝一体化发展态势。

看载体

中国西部科学城是科创中心的核心载体

科创中心的核心载体,是中国西部科学城。这座“城”的载体,又是什么?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创新金三角”是中国西部科学城的主要承载区,主要包括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重庆科学城。

具体到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田云辉提出将支持其“一核四区”建设,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成德眉资协同发展,带动打造创新型城市群。根据公开信息,“一核”指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四区”指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至于绵阳科技城,田云辉表示将支持其依托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集中的优势,完善军民科技创新发展链条,打造全国领先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

此外,田云辉还表示,将支持省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省级新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融入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