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曾经来过——追记巴中籍遇难支教研究生李莎

亲爱的人

如果你相信她是溪流

那么也请相信她

始终和汛期时一样湍急

似秋千荡出美丽的弧度

最后冲出河道的桎梏

——李莎·《回归》

曾经,李莎饱含着深情在笔记本的扉页写下了这首诗。

抱着帮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2019年7月,平昌籍女孩李莎以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身份,踏上了前往广西的支教路。然而,一场意外事故将她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如今,她已成为时间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带着遗憾,将温情和希望留在了广西的大山深处。

近日,共青团广东省委、共青团广西区委分别追授李莎“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西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李莎-1

李莎生前的照片

从大山来到大山去

她选择到广西支教

1999 年5月3日,李莎出生在巴中市平昌县邱家镇。2015年,16岁的她以588分(达州市通川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录取,后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大学期间,李莎活跃于众多学校社团组织。在班上,她担任宣传委员、学习委员,多次被评为华南理工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

去年7月,李莎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支教团年龄最小的成员,李莎除承担两个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学工作外,还担任了班主任助理,并协助开展学校行政办公室工作。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她主动请缨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李莎不顾家人的劝阻,坚决回到支教地。

课堂上,她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好老师,倾尽所学,言传身教;课堂外,她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孩子们都很喜欢她,亲切地称她为“莎莎姐”。

为什么选择支教?大学同学陈悦曾这么问李莎,李莎的回应是:“这一定会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是和以前的人生完全不一样的一种选择,是从前和往后都独一无二、难以再次获得的宝贵体验。”陈悦说,李莎觉得自己必须去尝试,体验一种能让她成长、看到更多的选择。

“此前,李莎还专门跟我探讨了如何解决网络短视频对留守儿童负面影响的问题。面对支教艰苦的条件,她没有退缩,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热爱工作,关爱学生,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李莎研究生导师罗韵娟透露,李莎在校时还曾参与有关抑郁症健康传播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RP)项目,是项目的核心成员和负责人之一。

亲人、师长、同伴

眼里的骄傲和榜样

5月20日上午,李莎的追悼会在平昌县邱家镇梦想广场举行,除了亲戚朋友及同学,邱家镇400多名群众自发前来吊唁。

李莎-3

李莎(右一)生前与同学走访贫困家庭

李莎从小成绩优异,“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她从小就立志要好好上学走出山区,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在努力。”李莎的母亲胡大容说,女儿在学习上从没让自己操过心,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李莎家共6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弟弟。“她曾祖父是老红军,爷爷是退休干部,父亲是退伍军人。”堂叔李明果说,李莎已经深深影响了家里人,他们会把这种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

不仅是父母和长辈的骄傲,李莎更是弟弟和同伴们的榜样。在19岁的弟弟眼里,自小姐姐就是他学习的榜样,能考上武汉工商学院就读,姐姐给了他很多鼓励。

“初中时期,李莎始终保持年级前10名的好成绩,主动好学,经常参加学校的文娱活动,特别喜欢朗读,生活中也很积极向上。”平昌县邱家中学老师李勇是李莎初中语文老师,谈及李莎,李老师数度哽咽。

2012年,李莎到达州市高级中学就读。曾教过李莎的多位老师称,李莎学习很勤奋,成绩稳定位列年级前茅,在班里从未跌出前三。

李莎的高中班主任、英语老师黄文波,在电话中向记者描述了得知噩耗当天的情景:“5月12日,她的二姑来学校拿资料,对学生处老师说‘李莎在去支教的路上发生了事故’,说话声音很小、很微弱。”

“5月12日那天,李莎曾经所在的高中班级群里,突然有很多人发了消息。”李莎的数学老师吴林金说,同学们在群里“点蜡烛”怀念她,不少同学感慨“很悲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热爱生活,憧憬未来

像星星“点亮”身边人

在同学眼中,李莎永远是笑着的印象。“她喜欢笑,很乐观。”

同学罗婕禹说:“李莎学习成绩好,但并不呆板,性格很开朗。以前经常找她辅导英语,每次她都会耐心给我讲解。”

李莎-增补3

 

李莎-增补2

共青团广东省委和广西区委追授李莎为优秀共青团员


“去年,我准备跨专业考新闻学的研究生,找李莎了解情况。她耐心地告诉我有哪些核心专业书目,怎样避免晦涩难懂。”同学祝领璐说,她慷慨无私、毫无保留地说,并没有因为很久没联系而生疏。

大学期间,李莎打零工、做兼职,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每日打卡阅读,体验戏剧、蹦极……同学陈悦回忆说,李莎一直在努力探索人生方向,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心理咨询师、进入金融企业,成为公关或者商务,都曾是她对未来的憧憬或向往。

“她的友善与温柔感动着我,也影响着我。如同一颗星,她在尽自己全力发光发亮,点亮身边的朋友。”同学邱渝茵说。

“她把每个年龄段都规划好了。”李莎去世后,父亲李明凯在整理女儿遗物时,看到了她写下的《人生规划》,文章的最后,李莎这样写道:“64岁孤独终老,时捐献器官。”李明凯有些懊悔,他说,如果早点知道女儿的规划,就会帮她去实现这个愿望了。

(巴中广播电视报记者 冉巧  文/图)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