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天路”送光明——巴中电力人援建甘孜巴塘110千伏中咱输变电及配套工程投运

“带负荷测试完成,测试结果正常!”6月21日晚,随着甘孜巴塘中咱110千伏变电站最后一条35千伏线路成功投运,甘孜巴塘110千伏中咱输变电及35千伏配套工程4个子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巴塘县南部彻底结束了单电源供电和冬季缺电历史。至此,国网巴中供电公司比原计划提前9天,完成甘孜巴塘“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全部援建项目。

电力-1

铁塔验收

甘孜巴塘110千伏中咱输变电及35千伏配套工程,总投资1.9亿元,包含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线路1条,线路长度41.14公里,新建35千伏线路2条,线路总长56.63公里。

“从征地到投运,7个多月的有效施工时间,投入600多人,完成272基铁塔、100千米线路、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建设……”项目指挥长李亚伟难掩内心激动。

穿越高海拔无人区

3条输电线路点亮万家灯火

巴塘县位于四川西部青藏高原南缘,是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横断山脉纵贯全境。国网巴中供电公司建设的3条输电线路,多穿越原始森林、草原以及4000米高海拔地区。其中,以中咱——苏哇龙35千伏线路工程条件最为艰苦,铁塔多位于金沙江边的悬崖峭壁之上,山上大多是无人区。

“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上山没有路,大多数施工作业点很难到达,塔材运输、人员行走都很艰难和危险……”业主项目安全专责潘春林介绍到。以中咱至苏哇龙35千伏线路二标段为例,56基铁塔中有35基需要修路,施工队组织了50多号人,历时1个半月才修通。

中苏线16号塔的上山路近乎垂直,只能从背面的山脚下一路盘旋近2个小时到达半山腰,再继续盘旋到顶。爬山时须采用手足并用的“四驱”模式,才能艰难到达。

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和缩短上山时间,指挥部决定架设索道转运物资,施工人员在山上安营扎寨。12人的施工队伍,在半山腰架起了两顶帐篷,水和食物等生活物资也只从山下通过索道运上来,直到铁塔组立完成才下山。

像这样的索道,在中咱-苏哇龙35千伏线路上共有11条,索道总长11.71公里。而整个输电线路全长仅38.84公里,索道长度将近线路的三分之一。

在“三区三州”电网建设现场,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在高海拔的崇山峻岭间之间来回穿梭转运塔材,那就是马帮。据统计,公司6支马帮运输班组,共计投入55人,130匹骡马,在近80天的时间里,完成了约2215.60吨塔材、若干绝缘子以及金具的运输。

而今回望,一条条人骡两用的道路盘踞上山,一座座闪亮的铁塔屹立山间,不禁让人新生感叹和敬佩。这些“骡马”小道上布满了干灰,路上随处可见风干的骡马粪便。不难想象当初这些骡马小道上曾经的热闹场景。在雄伟的大山上,这一条条小道,一座座铁塔、一条条银线,联系着万家灯火,也见证电力工人征服大山的痕迹。

600多名工人

奋战35天保进度

2019年8月,国网巴中供电公司援建队伍入驻巴塘。受疫情影响,工程前期组织人员进入藏区困难重重,工程进度受到较大影响。

4月19日,110千伏茨巫至中咱线路工程二标段组塔进度“突然慢下来”,较预期进度有不少差距。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指挥部李亚伟和罗伟一同前往施工现场,了解到是由于前期施工班组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造成了工程进度迟滞,李亚伟向工人人讲明工程重大意义,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同时,罗伟每天跟随作业班组,督导安全进度,并与工人交心谈心。

心结打开,分包单位现场表示:“我们紧急加派人手,再投入5个组塔班组,2个放线班组,共计84人,同步开展组塔放线工作”。

经过35天的努力,5月24日,110千伏茨巫至中咱线路工程二标段进度迎头赶上,率先完成了全部组塔放线作业。

“不计成本,加大人员机具投入,全线开工!”在工程最火热的时候,甘孜巴塘6个标段上,有600多名施工人员在同步开展组塔、架线、建变电站的工作。

巴塘南北电网联网

电力足了,脱贫底气更足了

以前,巴塘县电网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孤网运行,供电可靠性较差,各变电站检修或出现故障,就会造成该变电站供区范围内停电;一条35千伏线路上串接多个变电站,若线路检修或故障则会造成多座变电站停电,同时末端变电站继电保护时限差也很难实现。

“去年刚来中咱时,仅当月就停电18天,信号中断电话都打不出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和外界处于失联的状态。”110千伏中咱变电变电站项目负责人何银山说到,中咱镇的电网结构异常薄弱,每逢刮风下雨必停电。

甘孜巴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35千伏配套工程项目建成后,以中咱11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向外辐射两条35千伏线路,与苏哇龙、亚日贡两乡35千伏变电站连接,使巴塘南北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环网运行,将极大改善巴塘电力现状,加快巴塘县脱贫攻坚步伐。

“电力足了,脱贫的底气更足了!”中咱镇人大主席团主席李健邀请援建人员,桃花开时再回去看看。在指挥部驻地中咱镇,一个3000余亩的毛桃产业基地即将建成。种植成活山毛桃12万余株,在可靠电力的“浇灌”下,中咱三个村255户藏区群众将走上特色产业脱贫的广阔道路。

(刘欢 杨奎 巴中广播电视报记者 冉巧 文/图)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