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老红军强德义:初心不改忆当年

马桑村位于四川巴中南江原双桂乡(现为天池镇)大山深处,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当年却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少年红军:不满十八的他,在一次战斗中,用大刀一人对抗八个敌人;危急时刻,为掩护战友,又三声怒吼威震敌军——这位传奇人物就是老红军强德义。

...

老红军强德义

如今,健在的老红军越来越少,但他们的事迹从没被人遗忘。一位老红军就是一部活的革命史。作为巴中市健在百岁老红军之一,近日,记者走近强德义,了解他的传奇人生。

泪别父亲 参加红军

1918年8月30日,强德义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七八岁时便给地主放牛,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挨打。好不容易熬到1932年,14岁的强德义终于迎来了自己“转运”的日子,红军的到来改变了他的人生。

1932年12月17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217团奉命南下,翻越大巴山,于18日占领四川通江县北端的两河口,在此建立了川北第一个临时苏维埃政府。25日解放通江。1933年1月23日,解放了巴中县;1月30日,南江宣告解放;2月5日,红军在南江长池建立了县一级苏维埃政权,并更名为“长赤”县。

家庭贫寒,让强德义萌发了参军的念头。他告诉父亲自己的想法后,父亲也非常支持。

“通江那边有了我们穷人的队伍,他们在那儿打土豪分土地,是一支菩萨军!”强德义回忆说,通江“闹红”的消息让巴中人民甚是惊喜,纷纷投奔。

听闻红军到了通江,强德义和父亲道别时,父亲哭了,很长时间没说一句话,把强德义紧紧地搂在怀里。过了好一会儿,父亲止住泪,掏出身上仅有的一块银元,拉着强德义的手说:“去吧,德娃子,听长官的话,好好干,别记挂我。”望着父亲的眼睛,强德义也说不出更多的话来安慰父亲,父子俩相对流了一阵子眼泪,就告别了。强德义一路从南江走到通江时,脚上的一双烂草鞋早已磨烂,只能光着脚走路,脚上起了好几个血泡。

见到红军后,他被编入红军儿童团。白天操练步伐,晚上学习文化,平时负责送信、查路条、征粮运粮等。当年走过的很多地方,强德义老人仍能记起一些。

三声怒吼 击退敌军

1935年1月,红四方面军已发展到8万多人,加上独立师等共有10万余人,部队素质和战斗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冲破蒋介石的“川陕会剿”,实现“川陕甘计划”,决定攻击广(元)昭(化)之敌。当时广昭地区驻有胡宗南部丁德隆旅约一万二千人,布防于昭化、三堆、羊模、中子一带。

1月26日,包围广元城的红军开始攻城。29日,占领乌龙包制高点后,红军凭有利地势向城中射击。此时,城中大乱。丁德隆严令城中百姓将家中瓦罐装满石灰,竹竿上裹上棉花、浸上煤油,在城墙下面待命,以防越墙入城。30日拂晓,丁德隆又令民团守城,自己带领城内主力出城,组织敢死队反攻乌龙包,由于城墙坚固,加之当时红军武器装备较差,弹药供应不上,广元城屡攻不下,红二十五师、八十八师两位师长英勇牺牲。

“战斗异常激烈,红军因装备较差,弹药供应不上,致使乌龙包阵地失守。”强德义回忆,他所在的部队被困了七天七夜,由于寡不敌众,全连战友先后战死。打到最后,指挥他们的唯一一个排长也受了伤。平日里,这个排长同我关系最铁,我将他背在身上急送战地医院救治。然而,第二天,我才吃过早饭,敌人就包围了过来,他们叫嚣着直往医院冲来,驻守医院的一个连当即开火进行殊死抵抗。但没过多久,子弹就打光了,敌人高喊:“抓活的,大大有赏!”然后涌进医院,没有办法,只有拿起大刀与敌人进行肉搏。敌人越涌越多,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此时,只剩强德义一人,在防守保护排长之时,还要保护几个女护士,刀也砍钝了。一眨眼,又有八个敌人将他逼到一个角落,无处可退,只有奋起一搏。他大吼一声:“杀!”一跃而起,向冲到最前的一敌人砍去,趁余敌还没反应过来之际,他接连砍死六人,剩下的两个胆怯了,扭头想跑。他快步冲上,先将两人大腿砍伤……

才杀虎豹敌,又来豺狼军。强德义刚想背着排长,带着几个女护士撤退时,不料又有敌军冲上来了。他见状不妙,将头上的军帽摘下擦拭滴血的大刀,冲到医院大门口,横刀怒吼学张飞:“不怕死的,尽管来!”他狂吼三遍后,居然也达到了张飞三声怒吼吓退曹军的效果,敌军被其吼声震慑住,纷纷退了下去。

敌人退走后,强德义栽倒在地,人事不省。

后来,战友将他救下时,才发现他已成血人,面部血肉模糊,分不出鼻子眼睛。最后清点人数,驻守医院的红军一个连130人,幸存下来的只有42人。

回到部队后,医生给强德义进行治疗,发现受伤3处,肚子上与右腿上各一处,额头上一处,被削了一块肉。伤口治愈后,额头上留下了伤疤,直到今天这个伤口在阴雨天都会隐隐作痛。

...

纪念勋章

同乡后辈 参军报国

1935年3月,为配合红一方面军行动,红四方面军准备渡过嘉陵江西进。考虑到伤情,部队安排强德义回家。

全国解放后,强德义一直在老家种田务农。1991年,经组织认定,将他定性为失散红军,国家为他落实了优待政策。每逢春节、八一建军节,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老人送去党的温暖和关怀。

虽然战争硝烟已远去,但强德义当年奋勇杀敌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前辈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概极大鼓舞着村里的年轻人,这些年,村里先后有十多人参军到了部队,大多都是受到强德义的影响。

强德义也经常教育儿孙们,一定要爱党、爱国、爱社会。去年,强德义的孙子光荣入伍,红军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他从小教导我们,做人要正直、勇敢、诚实诚恳,要将为国争光,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精神流到我们的骨子里面去、血液里面去,革命传统一定要传承。”强德义儿子强于贵说。

80多年过去了,强老的思路仍然清晰,回忆起当红军的日子,老人十分感慨:“现在和以前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今天的祖国能如此繁荣富强,我们看着就高兴。但是不能因此就忘记历史,只有铭记历史才会懂得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

铭记历史,先辈们奋勇抗争;展望未来,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