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聚焦巴中:做好“红”“绿”两篇文章 革命老区变了模样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杨柏镇骡子坡村蓝莓基地。雷建摄/光明图片

四川巴中,巴州区凌云乡何家坪村流转土地600亩,建起新源生态园,50余亩草莓成熟上市,果丰价好。张学金摄/光明图片

  【探寻“中国之治”的“实践密码”】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革命老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四川巴中,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绿色发展为路径,推动49万余人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16.3%降至如今的0.06%。巴中谱写了决战脱贫的华彩篇章,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关键词:革命老区 精准扶贫 绿色发展

  巴中是红色的。这里是历史上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巴中通江县两河口入川,有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4.8万人献出宝贵生命。在巴中,留有众多红色遗迹遗址。

  巴中是绿色的。这里森林覆盖率达62.5%,四季青山绿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4.8%,境内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4个国家森林公园、20个国家4A旅游景区。

  近年来,巴中努力将这“两种色彩”变成发展的优势:红色——“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巴中人苦干实干;绿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守生态本底,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2020年2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巴中市通江县、平昌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市5个区县中有4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区县的巴中,历史性地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

1.传承红色基因,干群同心形成战贫合力

前面是望不见底的深沟,后面是直耸云霄的大山,几间土坯房悬挂在半山腰——巴中市通江县诺水河镇柳林村村民李国芝一家祖祖辈辈安居于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望山兴叹。

巴中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是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核心区域。柳林村是这片大山中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易地搬迁、产业帮扶、医疗救助等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陆续落地落实,将柳林村变成了火热的脱贫战场。

为发展花椒产业,李国芝双手被荆棘刺破,流了很多血。艰难困苦激发了他的豪情:“种花椒树跟红军打仗一样,剩我一个人也要打赢。”他找来墨水,爬上梯子,郑重其事地在自家墙上写下八个大字:“宁愿苦战,不愿苦熬。”

脱贫有多难,这片热土上的干部和群众就有多拼。“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就是一代又一代巴中人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军革命精神,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决不认输的真实写照。

20世纪90年代初,巴中贫困发生率高达40%,境内省道、县道,除14公里城市柏油路、水泥路外,其余全是泥结碎石路面。“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巴中用7年时间,解决了11万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享誉全国的“巴中经验”。新世纪头十年,巴中有效解决了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四难”问题,贫困落后面貌逐步改变。

尽管如此,到2013年年底,巴中仍有49.42万贫困人口,占全国总数的0.6%,占四川的7.9%,贫困人口的绝对数排全省第4位。

“脱贫攻坚是时代交给我们这一茬人的历史使命,是380万老区人民的厚望。”巴中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主要领导不仅挂帅,而且出征,扛牢脱贫责任。全市上下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了不胜不休的“军令状”。

自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巴中2112名第一书记、2000多个驻村工作队、7万多名党员干部职工“沉下去、贴着帮”;数十万贫困群众也纷纷行动起来,发扬革命精神,苦干实干,通过不懈奋斗换来幸福日子。

“乡亲们不脱贫,我绝不离开。”这是平昌县发改局派驻双鹿乡利民村第一书记王良成对乡亲们的承诺。驻村以来,他带领村民们建基础、兴产业、治穷症,昔日贫困的小山村走上了富裕路。

因妻子生重病而致贫的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李国成,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成为年出栏生猪上千头的养殖大户,不仅让自己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还被推举为村主任,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致富。

没有什么力量比上下同心更为气势磅礴。当一条条道路通江达海时,当贫困群众纷纷搬进新居时,当困难群众腰包鼓起来时,当身无一技之长的贫困户接受技能培训后建起家庭农场时,巴中上下同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合力已经形成。

“太阳出来像明灯,红军与我心连心,大家齐心团结紧,挖掉穷根栽富根。”当年传遍秦巴山区的红军歌谣,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2.发扬“闯”“干”精神,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大巴山深处,一条公路将山顶一分为二,一边是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另一边是通江县杨柏镇沙泥坪村。两个村地处边远、边角、边界地区,各自发展,长期存在有零星产业缺统筹规划、有土地资源缺主业带动、有特色产品缺市场营销的困难,通村公路修了多年也还是断头路。

2018年,巴中创造性地组建跨区县的沙迴坪联合党委,由大和乡党委副书记担任联合党委书记,两村党支部书记担任联合党委副书记,一条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和基层治理的新路子由此破题。

据介绍,联合党委按照“五变五不变”原则开展工作:“五变”即让党组织变强、村容变美、乡风变好、产业变优、村民变富;“五不变”即行政区域不变、债权债务不变、村级自治组织设置不变、考核奖惩主体不变、干部待遇供给渠道不变。

联合党委统筹谋划,使“两家人”变为“一家亲”,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多元增加村民和集体组织收入,经济发展实现了“换道超车”。如今,该地区一跃占据联通两区县的“C位”,成为一片发展热土,玛瑙红樱桃、姜黄、羊肚菌、青花椒等产业连片发展,乡村旅游正蓬勃兴起。

与贫困斗,唯改革者赢,唯改革者进。巴中发扬“闯”“干”精神,大胆推动改革,着力破解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创造条件,不断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巴中创造性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同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农业特色产业所有权、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物权、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和集体资产股权“八权一股”的确权颁证。农民手上的“本本”越来越多,沉睡的资源被不断唤醒,兴村富民的改革基因被不断激活,生产力不断解放。

巴州区花莲乡新庙村,村民李克金一家5口人共同持有一张“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村民李伟从李克金、王家贤两户村民那里流转耕地,拿到一张“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并利用流转土地建起了梨园,巴州区农业局又颁给他一张“农业特色产业所有权证”——三张证件清晰地梳理出巴州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现路径。

2016年3月,成都高新区以每公顷442.5万元的价格使用巴中市3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成为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存量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区。此举有效破解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为破解“一方山水养活不了一方人”,巴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率先在四川探索出易地扶贫搬迁“三不搬三为主”搬迁模式、“三看三评三审”对象确定模式、“三靠五进六不选”科学布局模式。

为激发贫困户脱贫斗志和活力,巴中市在南江县小田村探索了“乡村道德银行”机制,对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等进行积分表彰,随后在全市推广,既扶智,也扶志,有力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思路一变天地宽,四川巴中用改革换来绝处逢生,为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十足的动力。

3.坚守生态本底,增强可持续发展生命力

巴中恩阳区双胜镇天良村,一座连着一座的大棚在山顶绵延,里面长满了绿油油的芦笋。这个夏天,还有更多的大棚正拔地而起。

“恩阳区把发展芦笋作为全区的主导产业、脱贫攻坚的骨干产业,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2018年,天良村青年黄煜看准时机,返乡创业,种植了100亩芦笋,次年即收入数十万元,还带动了30多户村民走上了种芦笋的致富路。

长远来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是关键。巴中在发展产业时,既注重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也注重保护这一片绿水青山,增强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命力。

巴中作为典型的盆周山区,海拔落差超过2200米,呈现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秦巴药乡”。茶叶、巴药、南江黄羊、通江青峪猪、山地梅花鸡等巴中特色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巴中全域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通江县创新以基地建设带动现代农业、以园区建设带动新型工业、以旅游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平昌县因户制宜发展“五小”经济。南江确定“南茶、北羊、中蔬粮”,加快推进核桃、茶叶、金银花、生态养殖、乡村旅游5个“百里特色产业长廊”建设。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创新推动,贫困群众有了短期可见效、长期可持续的脱贫增收产业。巴中的工业和服务业,也是围绕本地特色资源禀赋做文章,做好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新型工业,做强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等下游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等对生态环境有潜在威胁的产业,则不在引进范围之内。

2019年,由平昌县与浙江青田县共同建设的平昌—青田东西部扶贫协作农品双创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全国首个青花椒交易中心也在此开业。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2年建成国内最大的青花椒及青花椒相关产品的专业交易中心。

目前,平昌县已建成青花椒基地35万亩,产业园和交易中心的建成投入使用,将使当地具备青花椒精深加工和大规模交易的条件,有力促进了产业链的纵深发展,直接惠及平昌县种植青花椒的数万村民,周边区域群众也同时受益。

“如果可以,我把通江邮寄给你。”2018年,张春根从浙江遂昌县到通江县挂职担任副县长,下定决心要把遂昌电商好经验带进来,把大巴山的特产送出去、把钱赚回来。他不仅帮助搭建电商平台,还亲自上线“代言”“带货”,使一度滞销的土豆、洋姜等农特产品成为网络爆款。

在巴中,环境友好、后劲十足的产业已经成链,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了坚实基础。

目前,巴中还有759户1942人尚未脱贫。最后的攻坚路上,巴中将集中精力逐个“消化”,同时做好监测户、边缘户、临时困难户等群体的跟踪帮扶,防止致贫返贫,确保贫困人口彻底清零,将“穷根”从巴山大地上彻底拔除。

“啃下最后一块硬骨头,让困扰巴中人民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彻底解决,让同步全面小康的梦想变为现实。”巴中市委书记罗增斌信心满满。

 【专家点评】

交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的亮丽答卷

四川省巴中市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核心区,2013年年底有699个贫困村、49.4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16.3%。如今,巴中实现全域脱贫摘帽,交出一份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的亮丽答卷,充分诠释了党的领导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根本性作用。

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既是让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全面小康之路,也是对国际减贫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打响脱贫攻坚战,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取得决定性成就。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52个,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决定性成就的取得,最重要的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党全国全社会上下同心,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一条红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身处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的巴中人民,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战场,倡导勤劳至上,实行结对帮扶,突出以强带弱,锻造脱贫尖兵,创新产业脱贫、水利脱贫、金融脱贫、服务脱贫机制,合力推动老区全域脱贫摘帽。

党的领导,体现在党的科学理论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上,同时也体现在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组织能力上。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组织体系建设,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严密的组织体系,其强大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在领导脱贫攻坚过程中充分彰显。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坚持上下贯通、统筹安排、综合用力,推动形成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机制。巴中狠抓载体强基础,把党建资源向脱贫一线聚集。通过多种方式和载体,配强攻坚拔寨的主力先锋,聚强结对帮扶的一线力量,训强砥砺奋进的攻坚团队,从而凝聚起决战脱贫攻坚的坚强意志和巨大力量。

实践证明,越是在贫困地区,越是需要党员干部扎根脱贫攻坚一线;越是到收官阶段,越能考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党的肌体的细胞,每一个党员都要用实际行动展现自身先进性。置身于党的组织体系中,在决战脱贫攻坚中提升政治领导力,在创新组织体系中塑造强大组织力,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提高发展助推力。

 (作者:裴泽庆,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

 【专家点评】

开对“药方子” 拔掉“穷根子”

部分革命老区是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也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难点之一。“三区叠加”的四川巴中成功推动49万余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0.06%,历史性地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为革命老区“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提供了又一个鲜活案例。

四川巴中的成功实践说明,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既要补短板,也要强优势,既要借外力,更要强内功。要在立足自身特色和做大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以红色基因激发老区人民的奋斗精神,以精准施策调动老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产业,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同时,为老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红色基因是凝聚老区人民奋斗精神的独特资源。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老区人民听党话、跟党走,克服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形成了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是革命老区共有的红色基因,也是新时代老区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独特的优势资源。

在脱贫攻坚战中,巴中人民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地方党委政府坚强有力,党员干部“沉下去,贴着帮”,将广大群众牢牢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真正做到了上下一心,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激发和凝聚起数十万贫困群众“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为落实脱贫攻坚各项举措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精准施策,破解发展束缚、调动老区发展内生动力。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老区脱贫攻坚面临的难题日益个性化,需要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才能破解。

巴中的成功实践得益于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以建立联合党委破解体制机制束缚,以确权颁证盘活生产要素,以增减挂钩指标解决脱贫资金……核心在于找准自身症结,开拓思路,更新观念,采取改革举措精准施策,达到补短板、立长远的发展功效,为脱贫攻坚提供持久的内生动力。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产业,确保老区脱真贫、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指出了扶贫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为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巴中依托“生物基因库”和“秦巴药乡”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通过东西部协作打造稳定的产业链条,通过内外合作搭建起电商平台,在立足自身优势做大做强产业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推动产业链向纵深发展,极大提高了扶贫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

  (作者:冯建玫,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