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姓埋名为革命,县长战友来作证 ——忠诚战士李章凡

在童子团,他冒着枪林弹雨给红军送饭;部队撤离转移后,他留下来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受伤回家后,他又隐姓埋名为党做事,一生对革命无比坚定和忠诚。本期,本报为你讲述李章凡的革命故事。

李章凡

 

父子齐上阵,为红军筹粮做饭

1927年3月,李章凡出生在平昌县岳家镇板桥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就相继解放了通江、巴州和南江,并先后建立赤北、赤江、红江等七个县级红色政权。1933年春,革命的浪潮发展到了李章凡的家乡,一支红军部队来到了平昌板桥村,分别驻扎在廖家湾和李家湾的两个大院里。李章凡说:“红军的到来,让村里变得热闹起来,白天,宣传队表演节目;到了晚上,就组织村上的男女老少到大院开会学习,宣讲革命道理。很多人因此参加了红军,这其中,还有一些妇女。”

受此影响,李章凡父亲的思想也开始进步起来,为了保障战士生活需要,父子俩一道为红军筹措粮食,还给战士们烧火做饭。李章凡说,那时候,一天有几十号人吃饭,每顿要做一大箩筐红苕米饭和几大锅青菜萝卜汤。

在村里驻扎了两个月后,红军部队转移撤离,此前给红军做过事的李章凡的父亲遭到了地主的报复。李章凡回忆,父亲被绑在一间黑屋里,地主还用鞭子抽打他。

参加红军儿童团,学会了站岗、放哨、查路条

惨遭地主的折磨,父子俩也更加坚信:只有跟着红军闹革命,穷人才能翻身得解放。第二年八月,父亲带着李章凡一路跟随红军来到了平昌得胜。

得胜,古名南北场,是一个一脚踏三县的地方,海拔800多米,峰峦叠嶂,山高沟深,扼米仓古道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33年,得胜镇成立苏维埃政府。“三二年,腊月天,徐向前领兵进巴山,一仗打到得胜山,受苦人民心欢喜,江口红了半边天。”一首红军歌谣《红了半边天》描述了当年的场景。

李章凡参加了红军儿童团后,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查路条。为了便于通知部队,李章凡和小伙伴们就在最高的山顶上放一棵消息树,把身体趴在地面听远处传来的脚步声,如果是敌人来了或有情况,他们就把消息树放倒,以通知部队做好转移准备。在童子团里,虽然年龄小,但李章凡做事非常认真,从不叫苦叫累,总是不知疲倦地去完成每一项任务,他也成了团里一名响当当的“红小鬼”。

经历硝烟战火,他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

红四方面军的不断壮大和川陕根据地的发展,严重威胁到四川各路军阀的统治利益。1933年10月4日,刘湘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纠集了110个团约20万人的兵力向苏区发动了六路围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红军果断制定了反围攻作战方针,从1933年到1935年春,在得胜镇水司坟、鸡毛山等地对敌作战30多次。战场上,李章凡父子冒着枪林弹雨,往返阵地前线,给战士们送饭。李章凡回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场面惊心动魄,有一次,一颗子弹擦着他的耳边飞过。一仗打完,他和卫生员又抬着担架,一趟趟运送伤员。

两年的反围剿,红军共歼敌1600余人,俘敌2400余人,缴获长短枪100多支、机枪7挺、迫击炮2门。经历硝烟战火的洗礼,李章凡逐渐从童子团员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

李章凡回忆,有一天早晨,他跟随连队正在出早操跑步,忽然哨兵来报,在驻地的西北面发现200多名敌军正向平昌县方向行进。他跟随战士们拿着武器冲了出去,结果未放几枪敌人就纷纷跪地投降。原来,这股敌人是田颂尧部曾南夫旅的残部,被红军打败逃命至此。只用了半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他们共缴获敌军100多支步枪、两挺机枪,俘获一个营长、两个连长。战斗结束后,他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一支枪。

部队撤离转移后,他就地参加游击队

1935年,红军从广元强渡嘉陵江后向西进发。因为年龄较小,李章凡留在了当地参加游击队。此后的20年间,李章凡和地方游击队武装在达县、武胜、广安、重庆一带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47年,在华蓥山的一次战斗中,游击队与国民党部队遭遇,由于敌众我寡,队员们向一片树林撤退,李章凡主动留在后面作掩护。在与敌人交火中,李章凡不幸中弹负伤滚下悬崖,差点丢了性命。但其他游击队员得到了成功转移。

在附近的一个老百姓家养好伤后,李章凡和游击队失去了联系,无奈之下,他只好化装成老百姓,一路乞讨回到了平昌。1948年,为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平昌一带的地下党十分活跃,李章凡多方打听,终于和地下党员杨成美取得联系。两人以卖剪刀为业,长期在六门、大寨、西兴、龙岗等地宣传党的政策,发展地下党员。有一次,杨成美和李章凡的身份差点被发现,但他们一口咬定是外地来平昌的生意人,加之店老板的周旋和担保,两人才幸运脱逃。

不向组织提要求,勤俭持家育后代

解放后,杨成美当上了平昌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在开展大规模肃清土匪、特务和反对恶霸地主的斗争中,有人说李章凡是国民党特务,工作队把他抓了起来,并准备审判他。得到消息后,杨成美大声说:“李章凡绝不是特务,他是个好同志,他当年为革命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我愿意为他作证。”当场,杨成美为李章凡开出了革命证明书,还盖上了自己的私章。

和县长是战友,又为革命作出过贡献,然而,在安排工作时,李章凡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表示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就这样,他在大寨公社食堂当上一名炊事员,干起了自小熟悉的老本行。

由于家里缺劳动力,在乡上工作了五年后,李章凡回到了老家。参加集体大生产劳动的间歇,他唱起了当年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来激发大家的生产热情。

不向外人表功劳,少给政府添麻烦,这些年来,李章凡习惯了平凡人的普通生活。他经常教育后代,一定要艰苦奋斗、勤俭持家、踏实做人。1976年,政府为李章凡落实了国家的优待政策。每逢“八一”、春节,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要专程到他家中慰问看望。

据了解,当年有3万多名平昌儿女参加红军,在对敌作战中5000多人血染沙场。为纪念长眠在平昌的红军烈士,平昌县在得胜镇四化村庙梁山、水司坟战役遗址建起了“平昌县英烈纪念园”。李章凡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全省一流国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巴中广播电视报记者 王兴元)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