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夫妻档,脱贫路上逆袭者

几年前,他们还在贫困的泥潭里挣扎,最困难的时候,一家人借房子居住,以装粮食的木柜当床。

如今,他们已是当地有名的致富之星,不仅自己一家告别了贫困,而且还成为带动乡亲致富的带头人。

通江县沙溪镇大林坡村村民陈洪林、王丽娟夫妇,从穷得“走投无路”的贫困户,到年收入十多万元的致富之星,短短几年时间,陈洪林夫妇俩是如何完成涅槃的?

04-2


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往

“现在想起那几年造的孽,好多时候都还忍不住流眼泪。”提及曾经,40多岁的王丽娟说,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往。

作为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里淳朴农民,贫穷一直与陈家人相伴。同样出身农家的王丽娟,从山的那一边嫁到了山的这一边,但婚姻并没能改变她的命运,而是从一个贫苦家庭来到了另一个贫苦家庭。“我刚嫁过来的时候,他家里的房子只有几十个平方,而且还是个烂篷篷,没办法,只有借别人家的房子住,没有床我们就睡在柜子上。”王丽娟说。

丈夫陈洪林擅长木工,到处找点木工活,再守着几亩地,这一家就这样维持着生计。那时,夫妻俩最大的心愿就是盖几间新房。

“这样下去不光修不起房子,可能还要穷一辈子,不是个办法。”陈洪林夫妇俩一合计,决定外出务工。于是,两口子到了北京。

然而,外面的钱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好挣。夫妻俩打工十年,挣的钱仅够补贴家用。孩子逐渐长大,双亲慢慢变老,家里的开支也越来越大,夫妻俩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场“走投无路”的经历

命运捉弄人。

2012年,陈洪林的父亲突患脑溢血——在家撑持着的顶梁柱倒下了。再加之母亲的身体也不好,还有两个孩子读书,以及一个身体残疾的哥哥,无奈之下,夫妻俩只得回到家中。

“父亲做开颅手术,要花20多万,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陈洪林说,为了这20多万,他们想尽了办法,“能借的都借遍了。”

“那个时候我女儿也考上了大学,每次她上学的前几天,我们就瞒着她到处借学费、路费,把她送走后,又要考虑到哪里去给她找下个月的生活费。”陈洪林说,那时候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叫“走投无路”。

开支巨大,夫妻俩觉得光守着几亩田地是不行的,于是陈洪林四处找装修的活,没日没夜地干。妻子王丽娟则干起了一些男人都不一定能干得下来的活——抬石头、做小工、编背篼……

“都到这个地步了,总要自救。只要有把子力气,就没有饿死的好汉。”陈洪林说。

一轮涅槃的“重生”

2015年,陈家被评为贫困户,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政策。

然而,陈洪林两口子却高兴不起来。“当贫困户不是啥子光荣的事,但凡我们有点办法,我也不愿意被评为贫困户。”王丽娟说,虽然是贫困户,但不能光向国家伸手要。“国家这么好的政策,自己也要争口气,好好用这些政策,踏踏实实努力干。”

由于夫妻俩在北京搞过养殖,于是在帮扶人的帮助下,夫妻俩通过巴山牧业搞起了青峪黑猪养殖。而正是从这时开始,一家人的命运开始改变。

2015年10月,夫妻俩从巴山牧业领来了第一批100头青峪黑猪。“巴山牧业给我们提供猪苗、饲料,包销售,还免费为我们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我们只管养。”王丽娟说,这样的好事,以前做梦都梦不到。

不过,一次养100头猪并不是件轻松事。由于陈洪林经常外出做装修,养猪的事几乎全靠王丽娟一个人操持。“天不亮就要弄猪食,半夜了还在清理圈舍,从来就没有睡过踏实觉。”王丽娟说,虽然累,但她觉得有奔头、有盼头。

6个月后,这100头青峪黑猪出栏销售,销售利润再加上奖补,陈洪林夫妻俩挣了十多万元。“就像做梦一样!以前在外面打工,两个人三四年都挣不到这么多。”陈洪林说,当年,他家就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

2016年9月,陈洪林联合村里的多户贫困户成立了通江县龙头奔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养殖大户的陈洪林夫妇开始带动村里更多的养殖户。

半年后,第二批青峪黑猪出栏,这一次,陈洪林夫妻俩不仅自家赚得更多,合作社里的每一户也都拿到了分红。

除了养猪,夫妻俩现在又开辟了一条致富路——种植中药材。

还清了欠账,盖起了新房,如今,陈洪林一家已经从贫困户华丽转身,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但在王丽娟看来,这一切,除了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更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有好机会就要抓住,就是天上掉馅饼,自己也要弯腰杆去捡,不能等馅饼往嘴里掉。人穷就更要争口气,光等靠要,自己都觉得脸红,好手好脚的,凭啥子不努力?”


记者手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贫困群众都应该学习陈洪林夫妇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精神上的贫困,远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在个别地方,个别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帮扶干部送来几只鸡,第二天就被吃进了肚子里;有的贫困户隔三差五向帮扶干部伸手,昨天要肉,今天要油,明天要钱……更有甚者,“我是贫困户,大家该帮我”的底气十足。这样的人,党和政府的政策再好,帮扶干部再努力,也扶不起、帮不富、助不强。

脱贫不应是“要我脱贫”,而应是“我要脱贫”。“自己动手”永远是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不等不靠”才会增强脱贫的底气和成色。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贫困群众应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要树立自强不息、开拓奋斗的思想,首先在精神上“脱贫”,在思想上“攻坚”,并将这种精神和思想代代相传,才会彻底摆脱贫困,家庭才能兴旺发达。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肩上的责任。只有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把握住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才能冲破贫困的枷锁,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巴中广播电视报记者 魏文明)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