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掌村医”守护村民健康

3月4日中午,趁着刚给病人输完液的间歇,吴文德用左手熟练地抓药,药方上那六味中草药,对预防新冠肺炎有良好效果。吴文德将包装好的药交给妻子,妻子带回家熬制好后,再分别送给村里防疫一线的“逆行者”。

吴文德今年49岁,是巴州区水宁寺镇天宫村村医,6岁时因一场事故失去了右手掌,初中毕业后拜师学医,正式行医已26年。20多年来,他无数次救人于危难,也亲历过SARS,但今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给他的心理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令他自豪的是,全村500多户1000多人,迄今未出现一例确诊或疑似病例。

村医-1_看图王

监测16个重点对象,每天步行9.6公里

起床吃过早饭,往药箱里装上治疗头疼脑热的常备药,将药箱横挎在肩上,左手拿起一把测温仪,同村干部或社长一道,前往重点监测对象家。从1月28日大年初二开始,吴文德就开始了这样的工作状态。

天宫村位于巴州区、平昌县、通江县交界处,巴达高速和一条国道线从境内穿过。今年春节,全村有16人从武汉或途径武汉返乡。体温监测、居家观察的任务,自然落到吴文德肩上。

上午、下午各一次体温检测,是最基本的要求。天宫村幅员面积较大,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上坡下坎,药箱带子勒得肩膀生疼,一行人累得气喘吁吁。一次,村支书刘大金特别留意了微信运动记录,那天他们步行了9.6公里。

途中,有村民拦住他们,“吴医生,娃娃感冒了,弄点药嘛”,更多的则要求:“吴医生,给我量量体温,看看正常不?”有人上午测过,仍旧将信将疑,下午又要求他再测一次。虽然已很疲倦了,吴文德还是笑着答应,一路走走停停,16个重点监测对象第二轮监测走完,天已经擦黑。

村医-2_看图王

夫唱妇随,妻子熬药送“战场”

随着疫情发展,天宫村和其他地方一样,防控措施不断升级,在巴达高速公路出口、天宫村与沙嘴村交界处都设了卡点。吴文德除了巡回完成16个重点对象的体温检测,还要轮流到卡点参与来往车辆、人员的检验检疫工作。

1月29日晚8点,吴文德第一次到成巴高速公路出口卡点值班。映着熊熊燃烧的炉火,他留下了一张自拍照,并在旁边附上文字:“一个难忘的夜晚,希望这次疫情早点过去吧”。他特地把照片打印出来,装进疫情防控的专用文件夹。

这个专用文件夹,已装进去一百多页资料,有武汉等地返乡人员的监测记录,有各级部门的文件,他还自费把与每一位监测对象的合影照打印出来,装订得工工整整。“其实这个并没有做要求,他工作一直很细心,可能习惯了。”刘大金说。但吴文德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记录,于自己,就是在记录一段历史。

1月30日凌晨6点,吴文德第一轮值班结束,从卡点回到家中,刚睡下,就有村民打来电话,说要弄点药。听说是一个小感冒,吴文德告诉对方,自己睡三个小时,9点钟准时到村卫生室。

“当村医嘛,就是要随叫随到。”吴文德说,乡亲们头疼脑热,小病大病,第一时间都会找他,虽然卫生室距离家只有半个小时路程,但这么多年来,吴文德很少在家里吃过中午饭,午餐就是两个饼子、一杯白开水。“平时固然也忙,但从未像今年这么忙过,头一天晚上就得规划、安排第二天工作,还要细化到每一个小时。”

看着丈夫每天从早忙到晚,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妻子很痛心,她主动在家里把药熬好,装进一只大号铝茶壶,由小女儿陪着,送给防疫一线的人员。

武汉返乡者:“感谢吴医生保护了我”

如果不是这个春节,天宫村二社厍莉(化名)至今不识吴文德。

在天宫村的各类排查资料中,31岁、家住武汉的厍莉排在第一位。1月11日,她与老公(武汉人)、10岁的孩子自驾回巴中娘家过春节,刚回来就被多双眼睛盯上了。

厍莉的娘家就住在公路边,那辆停在车棚里的湖北牌照车辆十分显眼。几乎每个人路过,都会停下多看两眼,有人拿手机拍照,有人甚至说出十分难听的话。很快,厍莉发现她的车子上了抖音,被广泛传播。

“那语气、那眼神,真的让人无奈和气愤。”厍莉说,尽管她反复强调,自己的家距离武汉主城区还有一个多小时车程,回来这么久未出现任何症状,但难听的声音仍未消除。

让厍莉走出困境的,是穿着白大褂的村医吴文德。第一次见面,吴文德就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语气很温和,安慰我们不要紧张。不要出门,但要多活动身体,一定要防止感冒。”

“吴医生多次来我家都没问题,证明我们全家都很健康嘛。”厍莉说,有时听到风言风语,吴文德还会当面斥责对方不要乱说。

“各位热心的朋友:我们回家已经19天了,一直在吴医生的关心下,每天监测体温,一切正常,早就过了危险期。”1月30日,厍莉将一份手书的“告示”贴在车上。“我写这个,一是让大家放心,二是感谢吴医生,是他保护了我们。”厍莉说。

在我市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吴文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市2445个村级卫生室和3000名左右的村医,和吴文德一样奋战在最基层。“孤掌村医”的抗疫故事,是我市村医群像的一个剪影。

(巴中广播电视报记者 王兴元)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