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心态不要“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一线战“疫”工作者,还是正接受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又或是宅在家的普通人,大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焦虑、恐慌、紧张、担心等情绪。近日以来,为有效帮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人群,做到及早预防、及早疏导、有效干预,我市启动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免费向大众人群提供心理救援服务工作。

02-3_看图王

 

全天候热线咨询

“医生,我最近总感觉心理特别压抑。”

“医生,我想帮我娃娃问下。”“医生,我一直以来都怕进电梯,麻烦你给我分析下。”

疫情的阴影让不少市民心态受到显著影响,纷纷致电我市精神卫生中心请求帮助。“我们现在有三个平台可以免费为市民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服务。”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凡鑫介绍,市民可通过12345市民热线、巴州区第二人民医院热线、新冠状病毒疫情心理干预整合平台,直接连线该中心的7名心理咨询师 ,缓解心理压力。

据统计,截至2月29日,全市共接到市民热线电话201个,开展面对面心理援助13人(次)。其中,青壮年为心理援助的主体对象。

记者采访了解到,拨打热线电话的人群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有原生心理问题,比如密闭恐惧症等;一类是有心理疾病基础,在疫情期间病情加重,比如疫情前便患有抑郁症的;一类是在疫情期间,由多种因素引起心理问题的。

“有过心理咨询经历的市民更能接受电话咨询的这种方式,所以占比较高。”杨凡鑫分析道,受疫情影响,许多市民精神、物质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出现心理波动是十分正常的。市民应坦然面对这些心理波动,也要勇于在心理压力过大的时候寻求专业人士帮助。“疫情期间我们以线上咨询为主,在需要开药方或接诊对象心理问题较为严峻时我们才会考虑进行面诊。”杨凡鑫说。

此外,针对目前有极少数市民拨打该心理咨询热线骚扰心理咨询师工作的现象,市精神卫生中心向公众发出呼吁:希望不要占用公共资源,让需要帮助的市民及早得到治疗。

02-1_看图王

成立心理干预专家组

由于对新冠肺炎缺乏了解,一些确诊患者、疑似病例或密切接触者产生了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的情绪。为此,我市成立了由10名心理专家组成的巴中市心理干预专家组,按照属地原则对各区县相关人群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对24名确诊患者和81名密切接触者开展心理干预工作。

为消除确诊患者、疑似病例或密切接触者的恐慌,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市心理干预专家组积极与全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对接,为这些疫情期间的“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援助。

但事实上,以上人群对于心理援助欢迎程度十分有限,市心理干预专家组成员、巴州区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彦君坦言道,身患感染性疾病的人很容易有“病耻感”,难以吐露心声,虽然专家组成员积极与医院对接,主动向医院提供了心理测评系统,积极发放心理宣传资料,但愿意接受一对一心理援助的确诊患者、疑似病例或密切接触者很少。“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以及和市中心医院医生的交流发现,目前巴州区未出现有显著心理问题的新冠肺炎患者。” 陈彦君说。

据悉,市心理干预专家组目前正打算对出院患者进行心理随访。陈彦君说:“面对疫情,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心理反应,专业上叫应激反应,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压力反应。出院患者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境况,比较容易产生急性应激反应,我们希望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帮助。”

做好自我心态调整

心理咨询专业人士建议道,市民应当正确面对疫情期间遇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自我心理恐慌的问题,要积极察觉,不能否认,要去接纳自己的恐惧。

“现阶段的社会心理主要可分为三类人群,分别是过于乐观人群、轻微焦虑人群、重度焦虑人群。” 杨凡鑫建议说,过于乐观人群应当去了解权威的信息,这是做好做好心理防护的前提;轻微焦虑人群应当保证规律作息,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这能有效缓解焦虑;重度焦虑人群应当做好自我评估,可借助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增加对自身心理状态的了解,如若心理压力过大,可到专业机构需求帮助。

面对疫情面前普通人群的心理反映,心理医生为大家提出了七点应对方法:

1、正确认识自己生理和情绪上的不适。虽然我们没有感染肺炎,但也会有心身不良反应,这些可能表现为身体上的,也可以表现为心理上的,不良反应较轻建议大家进行自我调整,当反应严重时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2、接受自己有焦虑和恐惧的情绪。面临危险产生恐慌是人类的本能,这使得我们能够积极的防御,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不要否认和排斥恐慌情绪。

3、保持正确的认知,消除对疾病的病耻感。有疑似症状的人群应消除自身对疾病的耻感,不要心存侥幸或者选择逃避,要及时上报并就医才是对自己和社会负责。全社会也应营造出对感染者及疫区人民关心支持、不歧视、不调侃的社会氛围。

4、提高信息过滤能力。超出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信息内容往往是恐慌的源头,真实的疫情通报一定要看国家权威部门的发布,不传谣、不信谣。给自己设置一个关注信息的频率,建议每天关注疫情信息不要超过一小时。很多时候恐惧和焦虑的原因是信息过载,建议适当与网络进行“隔离”。

5、主动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正规渠道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助人助己,在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

6、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危机不是生活的全部,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做些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把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让身心都放松下来。保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尽量维持以往的生活节奏。

7、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当身心因疫情受到严重影响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巴中广播电视报记者 毛澜静)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