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味道 | 纯手工传递家的味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要吃汤圆快来买,吃了汤圆好团圆。”在中国人的味觉记忆里,汤圆一定是团圆时必不可少的食物,每年春节前后,总能在餐桌上见到汤圆的身影。提起巴城麻柳湾桥头的李汤圆,也绝对是不少食客的常去之地。

微信截图_20200115094931

90多年历史 李汤圆早有名气

汤圆,别称“元宵”“汤团”“浮元子”,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食用。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悠久。

在巴城麻柳湾大桥江南老城一侧,巴州李汤圆店每天早晚都吸引着不少食客,1.5元一个的汤圆,四个就能装上一碗。在寒冷的冬天,吃上一口热乎乎的汤圆,是不少食客的首选。

据了解,李汤圆品牌由李氏祖辈在民国15年创建,已有90多年历史。2014年,李汤圆还被评为巴中名优小吃。如今,李家的儿媳赵明华主要经营李汤圆,每天能卖出五六百个汤圆。

今年50多岁的赵明华介绍,自从她嫁入李家后,便学着和家人一起做汤圆,已有26年。“以前在草坝街卖,就在街道边。”赵明华说,那时汤圆才一角五一个,汤圆很受食客欢迎,一家人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前些年,李汤圆搬到了现在店铺的所在地,虽然店面不大,约20平方米,但每天早上和晚上生意红火,座无虚席。

除了汤圆,赵明华还会做鸡蛋醪糟,将鸡蛋和醪糟一起煮熟,加上少许白糖,又别有一番风味。此外,该店还经营面条、米线,其中鸭子米线独具特色,香辣十足,也颇受食客喜爱。

鸡蛋大的汤圆 有食客一次吃了20多个

相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圆。汤圆象征合家团圆,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

李汤圆一直坚持手工制作,现做现卖。每天早上四点左右,赵明华就会来到店里,开始做汤圆。先将糯米加水泡三小时,再用机器将糯米碾碎,最后压干,此时的糯米粉团就可用来包汤圆。

手法娴熟的赵明华顺手在一大盆洁白如雪的糯米粉团中一抓,揪下的粉团就刚好合适,像包包子一样,只见她左手拿面团,右手抓馅,不足一分钟,一个汤圆就和好了,旁边的生姜水早已沸腾,只需等食客前来,便可将包好的汤圆下锅。

李汤圆的馅儿也是自制的,一般用核桃、花生、芝麻和猪油等制作,原本凝结成块的馅儿煮熟后,化成了粘稠的汁,肉眼都能看见原材料。

与常见的小汤圆相比,李汤圆明显偏大,犹如鸡蛋大小,对于女性而言,也许难以吃上三五个,但对于喜食汤圆的食客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

在赵明华的记忆里,曾有3名食客一次吃了20多个汤圆,真是“食力”非凡,但这也正是食客的认可,让李汤圆名满巴城。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