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医官杨成元,是千千万万革命奋斗者的缩影

1932年12月21日,红军抵达通江县东北角泥溪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根据形势发展和战争需要,决定以红10师医院为基础,再从11师、73师医院调一部分医务人员,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医院,即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至此,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诞生。

1934年春,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由鹦鸽嘴迁到沙溪王坪。因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缺医少药,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而光荣牺牲。最初将烈士一人一墓就地安葬,随着反“六路围攻”战事愈加激烈,转送总医院的红军伤亡人数也逐渐增多。初期,总医院对牺牲的烈士还能一人一棺一墓,到后期,则只能满足二至三人一匣(木匣子),甚至数十人集中掩埋。后来由于战事紧张,牺牲的烈士越来越多,红军只好采取软埋,一穴多人,甚至只能挖大坑集中埋葬。

1.jpg

当时反“六路围攻”正打得激烈,伤员很多,但部队医生很少。通江县沙溪嘴街道杨成元,承祖业开药铺行医,授徒十余人,均有名声。红四方面军破例启用杨成元。

年近七旬的老中医杨成元决心追随红军,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行医30多年的他,临床经验丰富,对地方病治疗较为熟悉,仅用大半天时间就给患者处方90多剂,并做出样板,传授招呼队员熬药方法。他又亲自破竹划签,分别给几百个药罐插上标号,以防人、药混淆。同时,还焙药舂粉,制成丸药。

几天以后,药片渐乏。杨成元托人取回他之前的药,并发动亲朋医友在农村收集散存药物,又带领队员上山采挖,缓解了药物紧张。此后,他又积极适配新试剂,力求药到病除。经短期抢治,红四方面军的伤员死亡率急剧下降。

杨成元一面精心治病,一面毫无保留地向医务人员传授医药知识。在红色中医训练班里,他认真授课辅导。1935年春,红军撤离通江,杨成元深知只有跟随红军走才有出路,于是跟着红军北上。而像杨成元这样为革命奋斗的通江人民,还有很多很多,其中,不乏为革命牺牲的烈士。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