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巴文化的探险之旅

从新石器时期到秦汉,远古巴人不畏艰难、顽强生存、亘古常在的精神,在广袤的大巴山中绽放华彩。巴文化是大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汉统一中原后,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

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五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里过着怎样的生活?那些记录着历史的石斧、石刀、陶器,又会向我们诉说哪些沧桑岁月?

文化08_看图王

近日,巴中市广播电视台出品的《探秘巴文化》系列纪录片正式上映。在这部纪录片中,摄制组工作人员带着发现的眼睛和探索的热情,带领观众穿越历史迷雾,一起探访了位于巴中境内的七处遗址、遗迹,探秘远古巴人的风华,寻找他们生活的轨迹,用镜头和画面解密有着独特魅力的巴文化。

这部画面精细唯美、节奏紧凑起伏的片子是咋拍出来的?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探秘巴文化》摄制组,听这群热血沸腾的电视人讲述这部纪录片拍摄背后的酸甜苦辣。

文化10_看图王

 

一个特殊的使命

在巴中,与“巴”有关的遗迹众多:巴山、巴河、巴峪关、巴蛇洞、巴灵台等。尽管巴人族群早已远去,巴国的身影也日渐模糊,但在巴中这块土地上,仍然流传着众多和“巴”有关的传说和故事。历经千年,古代巴人“忠勇信义、豪放包容”的精神融入了一代代巴中人的脊梁和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省委在《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中提出“一核五带”文旅发展布局,其中“巴文化、三国文化、蜀道文化等相互促进的川东北文旅经济带”占据重要地位。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打造巴中“三张名片”,将“巴文化中心”置于之首,足见巴文化的重要性。

为深入挖掘巴文化资源,摸清泛巴区域巴文化保护传承情况,巴中市广播电视台党委研究组建专门考察组,台党委书记、台长李明刚率队赴蓉与省社科院专家李明泉、四川大学教授彭邦本和巴中本土专家就巴中巴文化传承弘扬进行沟通。副台长李建平带队,考察组沿古巴国疆域界线,进行了为期23天的实地踏勘和考察活动。

如何利用好巴人优秀的文化资源,让宝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多元化地展示巴中文化的魅力?怎样用全新的方式演绎巴中历史故事?一场关于“巴文化”的神秘邂逅即将到来……

文化02_看图王

文化03_看图王

2019年7月,巴中市广播电视台成立《探秘巴文化》纪录片摄制组,一群热血沸腾的电视人被召集到了一起。他们肩负着“探秘巴文化”的特殊使命,在高温与暴雨交替的酷暑中,扛着专业的摄录设备,翻过险峻的悬崖峭壁、穿越荒芜的深山密林,探访了擂鼓寨、阳八台、月亮岩、赖家河、断渠公园、巴灵台等巴文化遗迹,足迹遍布各县区,总行程长达7000多公里。

文化16_看图王


一场探险之旅

任裕和唐志斌这两位执行导演都是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专委会委员,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合作。2016年,两人合作的纪录片《痴心农机梦》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梦重点纪录片扶持项目·《纪录四川100双手》”创作大赛一等奖,同时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好作品奖”。

7月9日,纪录片《探秘巴文化》正式开机。没有热热闹闹的开机仪式,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造势,摄制组一行八人开始了一场关于巴文化的探险之旅。

“不是高温,就是暴雨,我们摄制组只能‘靠天吃饭’。”执行导演任裕说,拍摄期间恰逢最热的两个月,加上那段时间我市频降暴雨,为了保护拍摄器材不淋雨,同时按时按质地完成拍摄,他们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观天象”,遇到晴天立即出发。

拍摄的第一站是在位于南江县南江镇白鹤村四组的阳八台遗址,1977年,当地村民在田间地头发现了一些陶片,随后,文物工作者分两次来到这里调查和清理,古代巴人用过的一些石璧和石钺被发掘出来,陈列到南江县博物馆中。

拍摄当天,大雨初霁,盘山公路泥泞不堪。车只能到山脚下,摄制组人员每人扛着20多斤重的摄录设备,徒步向山顶进发。盛夏的山间,植被茂密,树木青翠欲滴。阳八台遗址掩映在深山密林中,踪迹难寻,任裕提出给指路的当地村民100元报酬,请求他给带带路。“给多少钱我都不去!那上面路都没有,怎么走?那么远,况且刚刚下过雨,万一遇到蛇虫可咋办?”村民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踩着泥泞,攀爬陡坡,既要保护设备,又要防止摔倒,大家手脚并用,用现买的镰刀和现砍的棍子一路披荆斩棘,花费了三个小时,终于爬到了位于山顶的阳八台遗址。拍摄完成后,大家又“连滚带爬”地下山。

“我一路摔了可能有十几个跟头。”摄像助理付梓恬回忆起当天的情形,依然乐不可支。“右边裤腿上全是稀泥巴,好不容易被体温烘干了,一跤摔下去就又打湿了。”

而拍摄第一天就让负责航拍的张晁璺得到了一个教训:以后走山路一定不能穿带透气网眼的运动鞋。“否则泥浆会钻到网眼里面去,怎么洗都洗不干净……”

第二次的拍摄地在通江县春在乡擂鼓寨。当天巴中蓝天白云,艳阳高照,离目的地越近,大家的心情却越发沉重——下雨了,还是暴雨。到达春在乡后,大家只能百无聊赖又心急如焚地坐在车上等雨停。

两个小时后,雨终于停了。“出发!”

然而,山间公路积水深,历经几次被陷、推车后,大家只能又扛着设备徒步前行。途中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为了保护设备,摄制组人员或是拿伞挡雨,没伞的脱下外衣包住摄像机。“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也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早已人迹罕至,工作人员在文物专家龚道勇的陪同下,在荒山野岭中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文化06_看图王

 

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既要统筹安排摄制工作,还要亲自拍摄;既要保护设备,又要照顾同事们的人身安全……“裕哥可以说是‘又当爹,又当妈’。”摄像助理付梓恬说,虽然合作只有短短三个多月时间,但摄制组早已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而执行导演任裕就是“当家的”。

在恩阳赖家河,既是执行导演也是摄像师的唐志斌在仅能容一人躺下的崖墓中跪着拍摄了半个小时,负责航拍工作的张晁璺手臂上被蚊虫咬得满是红包。

在巴蛇洞遗址,为了保护同事,摄像助理付梓恬差点被“脸盆大”的蝙蝠抓伤脸。

在第一集《擂鼓寨的回响》片中的3分14秒,主持人苏榆在爬坡时脚下一滑不慎摔倒。为了不影响拍摄进度,她一声不吭,忍着痛迅速爬起,“无缝衔接”到下一个镜头。

拍摄擂鼓寨陈列馆的镜头时,摄像机与云台(衔接摄像机与三脚架的配件)不匹配,为了能顺利拍摄,张晁璺生生把金属材质的云台磨了一厘米下来。“真是‘铁杵磨成针’!先是用农家的砍刀磨,后来发现在水泥地上磨要快些,但也磨了两三个小时。”终于,云台稳得住了,张晁璺的双手却满是血泡。

主持人陈憙身材娇小,看起来弱不禁风,但爬山趟河、翻山越岭丝毫不比男同事逊色,无论再累,而只要一声“开机”令下,她总能以最好的姿态出现在镜头中。

负责特效制作的程治维有着“处女座”式的精致和严苛,一个小小的细节都马虎不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撰稿人张利娟,接到任务时,她已经身怀六甲,朋友劝她“考虑一下”,而她觉得,这是她从业6年以来的最严峻的一次挑战,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她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写文稿的活儿。

摄制组每一次到现场,张利娟一次都没落下。在通江得汉城遗址走访时,由于连日阴雨,山路湿滑,石头上都是青苔,下山时,她不小心摔了一跤,“屁股都差点摔开花了”。同事们焦急万分地来扶她,她只在原地坐了一小会儿,就又出发了。

“当时已经怀孕7个多月了,还是非常后怕,幸好我和宝宝都福大命大!”当晚,她的腰痛得无法入眠。想起数日来的奔波和身体的反应,这个坚强的女汉子偷偷掉了眼泪。然而,第二天天一亮,她又云淡风轻地踏上了征程。

片子正式上映那天,正是张利娟的预产期。躺在待产床上,她还在电话里问同事:“咱们的片子反响怎么样?”

文化05_看图王

文化04_看图王

 

一盏亮到最晚的灯

长期从事专题片、纪录片摄制,任裕和唐志斌都有一个好习惯——当日事,当日毕。无论拍摄到什么时候,无论何时回到办公室,他们都会要求大家一起把六台摄录设备中的拍摄素材导出并备份。

做片子的那一百多天里,市广电中心大楼四楼总有一间办公室经常亮着灯,一直到深夜十二点以后。导完素材之后,大家会就当天的工作召开总结会,以及就第二天的摄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而主持人们每天都会在熟悉文稿之后,就采访提问环节进行演练,争取每一个环节都得心应手。

外出拍摄的日子里,大家都是天不亮就上车出发,早饭在车上解决。午饭大多数时候都是方便面,因为拍摄地大都荒无人烟,能找到农家讨点开水泡面就已经十分幸运了。因为要导素材、听同期声和整理文稿,晚饭大多数都只能吃外卖,“这两个月之后,我一提起外卖就犯晕,吃腻了。”张晁璺笑着说。

文化14_看图王

 

一份深入人心的感动

让摄像助理付梓恬特别感动莫过于在恩阳巴蛇洞的一次拍摄。拍摄完成返回途中,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满身泥泞,狼狈不堪,不得不在一户村民屋檐下避雨。村民非常热情,请他们进门坐坐,喝杯热茶。而大家觉得自己浑身泥巴,怕弄脏了农户家,说什么都不肯进屋。后来,这家主人端了一大锅热茶出来,还搬了几条长板凳让他们坐。

“除了兄弟姐妹们的齐心协力外,专家学者们的敬业和严谨,也让我十分敬佩。”张利娟说。年近六旬的市文物局副研究馆员汪信龙大病初愈,他义不容辞地接下了片子中专家解说的“任务”。不仅如此,他还坚持和摄制组一起到了月亮岩遗址拍摄现场。“那天天气非常炎热,汪老师跟着我们一起,徒步一个多小时。还有文物专家彭从凯老师,也是顶着38摄氏度的高温,同摄制组们在赖家河的悬崖峭壁边的崖墓群坚守了数小时,拍摄结束后,彭老师背上的衣服湿透了……专家们让我们感动,这正是我们‘探秘巴文化’所需要的认真、严谨、求实的精神。”

 

文化01_看图王

 

 

一部值得看的纪录片

第一集《擂鼓寨的回响》,第二集《月亮岩的秘密》,第三集《阳八台的诉说》,第四集《巴賨崖墓文明》,第五集《活态巴文化》……《探秘巴文化》纪录片第一季如今已经在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多平台播出,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这部纪录片画面精美,文字十分考究,看得出制作者们的匠心独运。”在朋友圈里看到网友转发的《擂鼓寨的回响》后,市民李清玉完全被吸引了。“如果不是看到了这部纪录片,我根本不知道我们巴中还有这么多遗址和遗迹,更不知道还有这样源远流长的巴文化印记。”她觉得,身为巴中人,都应该看一下这部纪录片,了解祖先的文化和历史。

“这部纪录片值得一看,我决定把它作为我们年级学生的课外教学片,让孩子们都来探秘巴文化!”巴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初一年级组组长何益表示,《探秘巴文化》纪录片意义深远。

片子播出这段时间,参与拍摄的市文物局副研究馆员汪信龙正在成都复查身体。闲暇之余,他认认真真看完了这部纪录片。一向以严谨著称的他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部纪录片非常实在,符合古代巴文化的历史脉络,是一部非常专业的文化类纪录片。片中每一个地方,摄制人员都是到了实地现场拍摄,有事实、有依据,再加上很用心,这部片子说得起硬话!”汪老师认为,《探秘巴文化》纪录片梳理了巴人在巴中繁衍生息的史实,进一步佐证了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巴地就有远古人类生活的痕迹,这对巴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巴中广播电视报记者 熊小慧)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