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看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一公斤青峪猪猪排,售价超过200元,比普通猪排高出近5倍;一公斤通江银耳,最低单价600元左右,比3年前涨了10倍多;一颗A级猕猴桃,在上海卖到10元……近年来,我市持续用力,不断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从扩规模到提质量,让曾经“足不出户”的农货变成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为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好路子。

1 扩规模 “平昌青花椒”从35亩到35万亩

秋意正浓,眼下,正是花椒管护好时节。趁着晴好天气,平昌县岳家镇六角村村民赵明兵在自家花椒园里忙着管护花椒树,在他眼里,这些树都是家里的“摇钱树”。

“花椒除了麻嘴巴,能当饭吃填饱肚子不?”4年前,村干部走进赵明兵家发动种植青花椒,他极不情愿,和村干部理论起来。“磨”了几天,这个倔强的老头终于同意在房前屋后栽17株青花椒。让他没想到的是,去年初投产后,17棵树卖了900多元,今年卖了1200元。见到了收益,而且比种传统作物强多了,他又主动领了140多株花椒苗栽下。

如今,走进平昌县任何一个乡镇、村社,目之所及,都是大片的青花椒。

地下无矿产、地上无特产。平昌县在全市各区县竞相发展中,并没有突出的优势,选择青花椒作为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既源于平昌县有种植青花椒的历史,又源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平昌县把发展青花椒作为一场攻坚战来抓,选准了就不松劲,盯住抓、抓到底。短短4年间,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5亩发展到现在35万亩,今年投产近10万亩,产值超过2亿元。

2 提质量 红光镇一村一品打造“花果红光”

“这个葡萄不错,好吃!”在今年南江县红光镇举办的农民丰收节上,红光镇柏山村的葡萄深受游客欢迎,现场500斤葡萄被抢购一空。

丰收节上的葡萄是柏山村返乡创业人员王海种植出来了的。就全市而言,发展葡萄产业的村社很多,如何从众多的葡萄产业中脱颖而出,王海知道,品质是关键。因此,在葡萄种植过程中,他杜绝使用杀虫剂、农药,保证了葡萄的优良品质和口感。目前柏山村的葡萄已经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规模达到1000余亩。

柏山村的葡萄好吃,而红光镇黑池村的杨梅也深受消费者青睐。每年5月下旬,在黑池村富硒杨梅基地里,绿树碧叶间,一颗颗紫红色的果实缀满枝头,犹如晶莹的玛瑙,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间,尝一颗,酸酸甜甜,口感极佳。

黑池村富硒杨梅产业基地初建于2011年,原有规模500亩,2018年新发展2700亩。之前这里的杨梅因为技术问题导致个头小、口感差。为了提升品质,黑池村“两委”请来专家,从种植到管护进行全程指导。

黑池村的杨梅、柏山村的葡萄、玉堂村的柑橘和板栗、海棠村的海棠和樱桃、玉白村的有机渔业,还有火龙果、草莓……红光镇除了12个村全覆盖的李子产业园,目前已经分村或联村打造了12个500亩—1000亩核心花果种植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布局,“花果红光”已经基本建成。

3 增收入 特色养殖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干净的走廊、整齐划一的兔笼、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兔子……在通江县永安镇孙家坪村的富硒兔养殖基地里,技术员陈方进一边“伺候”着这些兔子,一边讲起这个新修建的高标准养殖基地。

为了帮助贫困户致富增收,永安镇政府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立了永安林德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了“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四川大巴山锦祥兔业提供种源并回收肉兔,合作社负责管理运营,统一专用饲料、统一疫病防控、统一收购销售,贫困户以种兔入股分红。

“还真没想到,养兔也能发财。”村支部书记揭勇说,现在孙家坪村富硒兔养殖规模达到了年出栏15万余只,预计全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同时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规模化养殖有10余家,带动贫困户42户,贫困户每年分红1000多元。

孙家坪村养殖富硒兔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巴州区平梁镇凤谷村生态农场老板余霖发展的绿色养殖也给她带来了惊喜:“鸡是虫·草乌鸡,采取林下生态放养,吃的是农场种植的五谷杂粮、野草及虫子,喝的是山泉水,采取大巴山深处的中草药进行防疫;两三天才产一枚绿壳鸡蛋,实现年销售收入700万元以上。”

在全市特色养殖业发展中,青峪猪发展的速度有些惊人。从默默无闻到终端专卖店30多家,在家乐福、伊藤等多家连锁超市开设销售专柜。仅今年上半年,巴山牧业屠宰加工青峪猪1.6万头,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利润1000多万元。公司总经理张育贤说:“我们把一头有机猪分割成374个产品,市场售价近万元。”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