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打响特色区域品牌

每到周末,位于恩阳区观音井镇的万寿生态农业休闲康养产业园都会迎来不少游客。村落、景区、田野、农家与游人的笑脸,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山野画卷。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获悉,2018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98.27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2元,增长9.6%,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高0.8和0.6个百分点。

04-2_看图王


建起产业园,村民增收有了“双保险”

2014年春节,在西安从事工程建设的张云生返乡,他和几名同乡站在观音井镇万寿村的土地上,畅想着如何改变眼前这片荒山。同年,他回乡创办三棵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生态农业”和“巴山民宿”为着力点,对万寿村进行了升级打造。

万寿村,是2016年“摘帽”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村子不但甩掉了“穷帽子”,还依托独有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建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昔日贫困村走出了一条“破茧成蝶”的蜕变之旅。

近年来,三棵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万寿、凤仪等四个村的土地3000多亩,改造万寿湖620亩,新建环湖游道2.5公里,发展稻—鱼(虾)产业,新建肉牛、山羊养殖场一个和贫困户代养牛羊圈舍27处。积极探索联结机制,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带动农户增收。

一方面,农户有“双保底”收入,农户将土地入股到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每亩600元的租金保底,投产后按总收益的10%给土地承包户分红保底。另一方面,对当地农户实行“双优先”就业,优先租用四个村贫困户的土地发展产业,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目前四个村共有贫困户117人在园区务工,带动8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100元/年。76岁村民王大文对自己拿固定工资的日子很满足,“我长期生病,不能干重的体力活,以前就是打零工,现在好了,我在园区做点打扫的简单活计,一年能挣一万多块钱,再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04-3_看图王


农旅融合,打响特色区域品牌

“秦巴仙境出好茶,云顶茶香沁人心”。2015年开始,每年4月“巴中云顶”茶文化旅游节都在国家4A级景区——平昌三十二梁开幕。远道而来的游客走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农耕博物馆、茶叶加工厂,感受巴中茶旅文化的独特魅力。

走进平昌县三十二梁,成片的茶园苍翠欲滴。以茶为媒,茶旅融合是平昌县发展生态旅游的一抹亮色。近年来,该县茶产业的发展让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茶叶销售走出了传统市场的藩篱,旅游市场也因茶园美景而吸引了更多游客。

对于如今的变化,云台镇龙尾村贫困户蔡志儒连呼意外。“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村里的人能走的都走了,只剩百十来人。”蔡志儒说,靠着发展茶产业,带动了乡村旅游,外出务工的人也陆续回来,目前已有1000多人。他和老伴都在园区打工,加上土地流转租金,一年两人能挣5万多元。

蔡志儒切身感受到的变化,得益于平昌县在脱贫攻坚中,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规模发展特色产业,有机融合微园经济,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平昌县在“巴山云顶”公共品牌下,已创建“秦巴云顶”“秦巴茗兰”“蜀山秀”“笔峰瑞芽”“皇山雀舌”等茶叶品牌13个,其中7个品牌获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四川国际茶博会金奖,“秦巴云顶”“秦巴茗兰”获2016年度“国饮杯”一等奖,“秦巴茗兰”“巴灵雀舌”获得2017年度“亚太杯”特别金奖,“蜀山秀”获2017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引进龙头企业,玩转“科技+农业”

开阔的园区广场,平整的道路,智能化的温控大棚……秋日,走进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处处生机勃勃。

“土地租给他们建园区,每年除了兑现租金,我们还可以在园区打工挣钱。”环岭村村民张柄坤所说的园区是巾字村引进的巴州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一个融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科普教育、休闲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园。

在秋草莓种植大棚内,颗颗草莓长势喜人。有了智能化控制系统,草莓已经开花,有些已结出了嫩绿的果实。园区工人正在加紧铺设体验式采摘通道,技术员在精心呵护苗床,确保草莓顺利投产。据介绍,示范园内已建成4个设施草莓种植大棚,通过采用优质草莓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一个两亩多的大棚可年产草莓五六千斤,不仅销往成都、西安、重庆等地,也为客户提供体验式采摘和高端礼品盒配送服务。

园区展销孵化中心除已建成的草莓种植大棚外,还投资800万元,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的两个农业科技展示馆,是园区循环农业体系的重要区域。其中新品种展示馆用于展示园区引进的最新蔬菜、花卉品种,而新栽植方式展示馆则用于展示新型栽种方式。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巴州区“一园两带三基地”的重要一园,它的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以园区为依托,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得到了培育和发展。

(巴中广播电视报记者 黄家锐)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