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工业腾飞之路

QQ图片20191018165652

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79.43亿元,工业化率首次突破30%。

四大新型工业成为我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产值比重超50%。

全市工业园区建设面积近3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50余户,产业集中度68.5%。

“以前是到处跑销路找客户,现在客户主动上门。”10月13日,虽是周末,但胡婆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执行经理张之江依旧忙着接待客户。恩阳区柳林食品工业园胡婆婆食品生产车间里,现代化生产设备一字排开,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从15年前的手工作坊,通过转型升级,退城入园,公司成功蝶变成一座现代化“梦工厂”。

摊开巴中工业经济发展史,从解放初期开办手工业专业合作社,到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90年代“快上工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到本世纪初的“民营经济富市”,再到当前四大新型工业,巴中人民谱写了一部奋楫争先的艰苦创业史。

05-1_看图王

 

从零起步 ,工业经济大飞跃

“现在一个月的用电量比过去一整年还多,巴中工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查阅了10多年全市工业用电统计资料后,市经信局电力科负责人杨朝凯感慨。

工业用电量是反映一个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据统计,今年4月,全市大工业生产用电量为5386万千瓦时,而在2007年,全市一年大工业用电量仅为4800多万千瓦时。

“上世纪80年代,我市在大办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建成了米面厂、丝绸厂、纺织厂、制鞋厂、齿轮厂等大大小小企业20余家,年产值不到10亿元,几乎是从零起步。这是巴中建地设市初期工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市经信局办公室负责人蒲奎成介绍。

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79.4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工业化率首次突破30%、达到30.5%。全市各类工业企业总数超1000户,好彩头食品、国药天江、泰美克科技、华油中蓝等一批知名企业纷至沓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2户。

不到30年时间,巴中工业实现大飞跃,总产值从10亿元到600多亿元,有力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05-2_看图王

 

多园区布局,打造产业“硅谷”

“过去,全市工业基础差、底子薄,企业分布散乱,规模也小。”原巴中地区(市)经贸委企业科负责人陈鸿回忆。

工业的核心在园区。园区是主攻工业的主战场,是产业聚集的平台。我市2011年启动工业产业园区建设,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把园区建设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着力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建成巴中经开区、南江工业园等一批核心园区,因地制宜发展通江粮油、柳林食品、巴州医药等一批专业园区。”

市经信局综合科负责人何光映介绍。截至目前,先后建成巴中经开区、平昌经开区2个省级园区,5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全市园区建设面积近3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50余户,产业集中度68.5%。

走进巴中经开区工业园,幢幢厂房拔地而起,条条道路交错纵横。落户该园区的巴中市忆佳钢结构公司,2018年6月开工建设,11月首期就投产达效,“从项目选址到顺利投产,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离不开园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巴中市忆佳钢结构公司负责人赵武军坦言。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提升园区承载力,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全市引进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园区,新的动能正在催生,为巴中工业后发追赶、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05-4_看图王

 

四大新型产业成为工业的“压舱石”

在位于恩阳区柳林食品产业园的好彩头公司生产车间,着装整齐的工人操作设备对饮料进行灌装,新鲜出炉的小样乳酸菌从自动化生产线上源源不断“走”下来。“我们主产糖果、饮料等五大类20多个品种,从试投产到现在两年时间,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好彩头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新上的三条生产线也正在组装调试中,力争年内投产。

随着交通条件大改善,巴中工业打开了山门,“巴中产”“巴中造”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加快工业发展,关键在深化调整,核心是转型升级。新时期,立足优势资源,对接全省“5+1”产业体系,我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出台《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意见》,郑重提出将围绕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优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先进制造业,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新起点,我市工业绿色发展蓝图浓墨绘就。

翻开全市2018年工业发展成绩单,四大新型工业产值比重达55.2%,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型工业分别实现产值315.83亿元、10.65亿元、39.7亿元、8.78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分别为46.5%、1.6%、5.8%、1.3%,成为我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从上世纪90年代被戏称的“两瓶酒一把面”到初步构建起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型工业,巴中工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同步实现量变、质变。

 

从“一三二”到“二三一”

“8年前,董事长提出要到巴中投资,一开始我还不同意。”国盛基业集团副总裁陈启海记得,8年前集团提出到巴中投资,他并不看好。

2011年10月,巴中经开区正式破土动工。很快,双向8车道的秦巴大道修建,让黄家沟从“不毛之地”变成了交通要道。

交通的便利和区位的优势日益凸显,让陈启海和不少商家看到了希望,嗅到了商机。国盛基业集团在这里投资65亿元兴建了巴中西部国际商贸城,占地1286亩,建筑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这也让黄家沟这个曾经的“一线天”“夹皮沟”,不再以农业为主,而成为经开区的“商贸集聚区”。

黄家沟商贸城的兴起是巴中第三产业发展的缩影,经开区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正与巴中第二产业成长同步。截至目前,产业园区已经入驻企业60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26家,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近150亿元,聚集了泰美克、羽玺电子等一大批知名工业企业。

农业土地变为工业用地、商贸用地,农业产业在经济发展的比重逐年下降,也反映着我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2018年,巴中三次产业结构为15.2:49.0:35.8;与1949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4.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提高了46.7个和28.0个百分点。1949-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三二”型,2009年实现了“二产超一产”历史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型。

(巴中广播电视报记者 黄家锐)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