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舞——巴文化的“活化石”

四五十人身穿兽皮、手拿石斧,时而跳跃、时而旋转,一面击鼓、一面呐喊,舞姿刚劲质朴、气势威武雄壮,充满了原始野性的味道--这就是巴渝舞,我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战舞,也曾是宫廷舞蹈、祭祀舞蹈。

两千多年前,巴渝舞是风行巴国的地方歌舞。如今通过现代舞者的演绎,巴渝舞走上舞台,成为展现巴文化的"活化石"。

壹 巴渝舞从何而来?

《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后汉书》:“板楯蛮夷者……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龚钱,口四十,世称板楯蛮夷。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发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查阅关于巴渝舞的文字记载可以了解到,在今四川东部嘉陵江一带居住着一个少数民族——賨人(巴人的一支),或称板楯蛮,创造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巴渝舞。

巴渝舞的称谓始于汉高祖,那么命名的依据是什么呢?目前有三种说法:源于其为古代巴人和渝人的舞蹈,即源于族名;源于巴郡、巴西郡之“巴”和渝水之“渝”,即源于地名;因巴水和渝水而得名,即源于河流名。

那么,巴水、渝水是今天的何地呢?秦汉时期,古“巴渝”之地指的是东汉时汉昌县辖地,前属梁州,后属益州巴西郡直至民国时期,即现在巴中市所辖的巴州区、南江、通江、平昌的巴河流域。另外《辞海》:“渝水,古水名,一名宕渠水,即今四川南江及其下游渠江,古有賨族聚居水滨善歌舞。”由此可见,巴渝舞是两千多年前风行巴国的地方歌舞。

从武王伐纣到秦汉相争,原本作为战舞的巴渝舞传入宫廷成为宫廷舞蹈,表演时舞者身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唱着賨人的古老战歌,以歌舞表演战斗场面,歌颂帝王功德。汉哀帝罢乐府后,认为巴渝舞不可废除,将其列入雅乐舞蹈。魏晋时期,巴渝舞成为庙堂祭祀性质的舞蹈。

唐诗《送巴州杨使君》“万里歌钟相庆时,巴童声节渝儿舞”中的“万里歌钟”指巴州人唱歌、击锣鼓,“渝儿舞”就是“巴渝舞”,即载歌载舞。唐以后,巴渝舞在宫庭中销声匿迹,但仍在民间世代传承。由于巴渝舞是一种民间舞蹈,不为史学家所重视,因而缺乏详备的文字记载。

贰 “执仗而舞”的武舞

巴人处于在殷、周、秦、楚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之中,除了开荒种地、打渔捕猎等生产劳动外,还要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而在播种、打猎、出战之前,都要举行演习,这种演习就是原始的舞,演习时集体朗诵的祷词和咒语就是原始的诗歌和音乐。

因长期生活在战争环境中,巴人形成了勤劳耐苦、勇敢善战的民族性格,他们创作的巴渝舞也有了这些特点:鼓点伴奏“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虚”;以领唱、合唱的形式来调动队形,完成集中、分散、分组等阵容;是不限人数的大型群舞,以劳动工具或战斗武器作为道具。

我国古代的舞蹈大体分武舞和文舞,拿着扇子、羽毛表演的多是文舞,而巴渝舞为“执仗而舞”,“仗”兵器也,应属武舞。《尚书·牧誓》“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列举了参加伐纣的部族,其中彭、濮两族实为巴人;描写了将士们在誓师大会上高举戈矛、排齐盾牌表演武舞以壮气势的场景,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巴渝舞,是“执仗而舞”的武舞。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句“项庄舞剑,项伯以衣袖鬲之”,项羽宴请刘邦,安排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这种雄壮威武、透着杀气的武舞就是巴渝舞。

舞蹈有集体舞、双人舞和单人舞,单人舞、双人舞一般是文舞,用于抒发个人感情和小范围的娱乐表演;集体舞既有文舞又有武舞,用来表示耕耘、播种、收获、打猎、打仗等人数众多的大场面,因此巴渝舞应是集体舞蹈。

舞蹈需要乐器伴奏,从而协调动作、营造氛围。特别是集体舞蹈,通过伴奏才能使动作一致、有节奏。班固在《汉书》中写道:“巴渝鼓员,三十六人。”可见,巴渝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是鼓,且乐队人数众多,演奏时气势磅礴。据记载,巴渝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共四篇,都是用巴国少数民族语言演奏的。

在我市米仓山区至今流传着《薅草锣鼓》,是一种在薅苞谷草时唱的大型连套体山歌,用锣鼓伴奏源于巴渝舞的伴奏乐器——锣和鼓,即古代的鼓和钲。

除了乐器,还可唱歌伴舞。“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巴渝宋蔡,淮南干遮”,这是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描写的巴渝舞。

《(道光)巴州志·风俗篇》有“春田插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合,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这是集体劳作时的歌舞,依稀可见古代巴渝舞的影子。

叁 巴渝舞促传承

相传“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以庞大的气势慑服了敌人,从此巴渝舞名扬天。巴人不仅作战勇猛,而且非常乐观,在极为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神秘的巴文化。

虽历经两千多年,只能从古籍中找到关于巴渝舞的记载,但不可否认的是,巴渝舞是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音乐、舞蹈对巴文化的艺术展现。随着我市对巴文化的研究日渐深入,原始、野性的巴渝舞以新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2003年,巴州区组织排练了一个节目——《巴渝舞》,参加第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展演。鼓声响起,在手持蛇形木杖祭祀者的带领下,拿着牛头、羊头、号角的男演员奔上舞台,狩猎前庄重的祭祀开始。随后,身穿兽皮的女演员拿出酒罐倒好酒,即将外出狩猎的勇士们拿起酒碗一饮而尽。狩猎的号角吹响,勇士们在森林里穿梭奔袭寻找猎物,几经艰难,终于满载而归,围聚庆贺,热闹非凡。短短七分多钟的表演,演员们用肢体语言展现了巴人作战勇猛、能歌善舞、极其乐观的民族性格。

“这个舞蹈展示了原始巴人狩猎的场景,分为祭祀、狩猎、欢庆三个板块。”当时参与排练的何晓春介绍,“最初有近200多人参演,是广场式的演出。后来将原班人马缩减至50人,搬上舞台,曾多次在巴州剧院演出。2009年还参加了成都国际非遗节展演。排练、演出巴渝舞是传承巴文化的一种方式。”

2011—2012年,巴州区对《巴渝舞》进一步提升打造,100多名学生参演。该节目还参加了我市形象宣传片的拍摄,并多次在川剧团演出。

2012年,《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摄制组来巴中录制节目,正在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排练的《巴渝舞》成为此次录制的第一站。记者找到该期节目,只见排练现场四五十个演员身穿原始服装,伴随雄壮有力的音乐,动作威武、有气势,击鼓呼啸、奔腾跳跃,让人仿佛置身两千多年前的巴渝地区,看到了原始巴人的生活。

该节目中介绍,此次排练的《巴渝舞》讲述了巴人狩猎的故事。古代巴人常去森林中打猎,编排人员由此创作了模仿巴人狩猎的动作——爬步,央视记者也跟随一名男演员体验了一下爬步。匍匐前进的动作中,仿佛看见了巴人穿过茂密高大的树林,小心翼翼地四处寻找猎物的场景。

“巴渝舞因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传承至今,但只有文字记载,没有舞蹈肢体语言原型可参考,我们只能在查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对文字的理解,想象当时的场景来编排舞蹈,用现代手法创作、演绎巴人狩猎版本的巴渝舞。”何晓春说。

除了展示狩猎过程的巴渝舞,2016年,南江县还排练了宫廷巴渝舞,参加第四届巴人文化艺术节演出。巴渝舞,代表了“忠勇节义,豪放包容”的巴人精神,承载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巴文化,如今正以新的姿态走上舞台。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