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迈入“兴水治水”新时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市仅有山平塘4449口,引水埝466条,蓄引水量555万立方米,可灌田1.89万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0.6%。没有任何水库、水电站、提灌站、堤防等水利基础设施。

70年后的今天, 红鱼洞、黄石盘2座大型水库加快推进,江家口大型水库即将开工、青峪口大型水库前期突破加快;牛角坑、双桥、天星桥、二郎庙、湾潭河水库已经发挥效益,青龙嘴、官房沟等水库也将开工建设。化湖、玉堂、江口水乡、柳津湖等一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已经彰显水生态之美。巴城防洪堤和各区县、乡镇防洪堤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实施,将巴中的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3万余处供水工程解决了380万人的饮水难。水文监测、河湖连通等7万余处已建成或在建水利项目,切实改善了巴中的水环境,有效缓解了巴中的用水、兴水、治水困难。

02-4


第一次水利建设大会战(1952—1963年)

明月水库:巴中修建最早的水库

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马从国称,上世纪50年代,水利事业先后归属县建设科—农业科—农林水利科,在科内设水利组,配备5—7人。至1952年底,巴中(现巴州区)、平昌、通江三县共新修塘702口、引水埝8条,整修塘618口、引水埝73条。从1954年起,由挖筑平地塘改为修建山湾塘。1955年起,试建小型水库,巴中县(现巴州区)鼎山镇明月水库(坝高14米,库容42.7万立方米)为巴中市内修建最早的水库。

02-1

安全饮水工程

 

用锄头背篼等简单工具 建成近9000处水利工程

1956年,国家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后,巴中掀起了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至1957年底,累计新修山平塘6982口,整修旧塘2050口,兴修水库10座。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中,各县成立水利建设指挥部,工地按营、连、排建制,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按照中央“小型为主,以蓄为主,社办为主”的“三主”方针,新开工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四县共开工修建2座中型水库、12座小(一)型水库。

1963年11月起,各地贯彻省委“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方针,普遍修建石河堰,建立机电提灌站。1964年1月,巴中各县正式成立水利电力局负责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和管理。至1969年,共修建石河堰481处,水轮泵站212个(缺南江),建立机电提灌站195处,安装提水机具485台(套),共9047马力(千瓦)。

“第一次水利建设大会战历经12年,是在中国百废待兴的历史环境中开展的,虽然人民生活还处在饥饿状态,但全体建设者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出人出力,用锄头、背篼、火药等简单的工具战天斗地,建成了近9000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直到今天依然在发挥作用,为巴中水利建设奠定了基础。”马从国称。


第二次水利建设大会战(1970—1985年)

开展 “三查三定”  弄清水利工程“家底”

1970年,巴中掀起了第二次水利建设高潮。共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4座在这一时期开工修建。

1980年,水利建设重点转移到以续修扩建、整治病害、渠系配套为主,新上工程较少。1982—1984年,全面开展水利工程“三查三定”工作,对小(二)型以上水库逐个进行实测,彻底弄清家底。

截至1985年末,巴中共有各类水利工程30891处,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23座,小(二)型水库314座,山平塘23459口,石河堰378处,引水渠1751条,机电提灌站761台、21427千瓦(马力),其它工程4963处,合计蓄引提水能力35892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90.17万亩。

第二次水利建设大会战所处的历史阶段较为特殊,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等难以磨灭的历史,但巴中人民没有丢掉水利这个农业的命脉,仍然想方设法开展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02-6

巴中市第三水厂

 

第三次水利建设大会战(1986—1993年)

灌溉面积增长49.6倍  人畜饮水困难明显改善

1986—1993年,巴中掀起第三次水利建设大会战。到1993年底,全市共有各类水利工程30958处。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27座,小(二)型水库335座,合计蓄引提水能力40108万立方米,有效灌面9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6%。并建成部分人畜饮水工程,为47.74万人、39.34万头牲畜解决了饮用水困难。

通过建国后三次水利建设大会战,巴中有效灌溉面积较建国前增长了49.6倍,消灭了无水利工程的空白村。但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山区,骨干水利工程太少,许多水利设施尚不完善配套,大量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病害工程多,有效灌面少,相当一部分旱山村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十年九灾,十灾九旱”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改变。

“第三次水利建设大会战主要以小型、配套为主,工程数量有明显的提升,灌溉面积明显增加,人畜饮水困难得到了明显改善。”马从国称。

02-7

第四次水利建设大会战(1993年——2009)

大办微型水利  创造出“天井模式”

1993年10月,巴中地区成立。鉴于巴中是一个典型的以“三农”(农村、农田、农民)为主的老、边、山、穷、新区,从1994年开始,巴中全面铺开小型水利建设。

时任地委书记韩忠信在通江县原赤江乡天井村抓点示范,大办微型水利,创造出了“天井模式”:即蓄水1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微水”由社办,500—1000立方米的“中微水”联户办,200立方米左右的“小微水”由户办。全村6个农业社,一个冬春共建微水池76口,合计蓄水12.4万立方米。

这些微水工程,集浇灌、饮用、养殖于一体,有效保障了用水需求。1994年大旱,天井村村人平减产粮食170多公斤;工程建成后的1996年大旱,由于有水浇灌,人平却产粮500公斤以上。

1996年底,全地区共新修微水工程7.55万处,并续扩、整治、改造、配套381座中小型水库,23476口山平塘。巴中治水模式与成效,受到上级充分肯定。

连续17年水利项目位居全省第一

1996年9月,在通江召开的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省领导指出:巴中发动群众大办微型水利,既符合实际,又顺应民心。特别是以旱山村为重点,在发展微型水利中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集中成片,注重实效,把个体优势变为群体优势,不仅解决了保命水、保苗水,而且成为商品水、致富水,要求全省学习推广“巴中经验”。

巴中地区建立后,以“井、池、园、机配套,种、养、加、运相结合”为特色的治水实践,掀起了第四次水利建设新高潮,为被国家和省委肯定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经验”贡献了水利力量。

1997年3月12日,巴中市以《兴办微型水利是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为题,在国家水利部、体改委、农业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农村水利改革座谈会上发言。

2001年3月16—1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南江县沙河镇联盟村、赶场乡西坝村视察以微水为中心的文明新村建设,给予高度赞扬。

2002年6月26日,总投资1.4亿元、蓄水2100万立方米、有效灌面7万亩的平昌县牛角坑水库正式开工建设。9月16日,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巴中被省政府首次授予2003年度 “李冰杯”水利项目二等奖,获奖金25万元。

到2019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竞赛终止时,巴中市连续17年水利项目均位居第一名。

02-3


水利建设成绩斐然巴中经验在全国推广

2004年12月29日,我市首个招商引资水电站项目——通江县高坑水电站项目建设破土动工。

2005年4月23—2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巴中。先后到南江县铁炉坝村、水田坪村等地了解农村“四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问题。

2006年9月, 巴州区被水利部、财政部表彰为“十五”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区)。12月12日,设计库容1934万立方米、总投资1.4亿元的牛角坑水利枢纽工程圆满竣工。

2008年12月5日,二郎庙水库开工建设,这是“六库”建设的第二座中型水库。

第四次水利建设大会战成绩斐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水利部主要负责人到巴中视察,全国全省会议在巴中召开,巴中经验在全国推广。


第五次水利建设大会战(2009至今)

以加强“六库”建设为重点 推进大中小型水库建设

进入新世纪,巴中治水思路不断充实完善,工作职能也由水电改水利再扩展为水务,全体水务人苦干实干,用忠诚与奉献谱写了治水兴巴新业绩。

2009年以来,全市以加强“六库”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大中小型水库建设、病险塘库整治、小农水建设、水生态治理、河道景观打造,确立了“保供水、治污水、护水质、育水景、防洪水、强水产”的水务发展新目标,着力构建完善大中小微结合、利农利工利商利民的水务综合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保障,水务工作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

2010年8月27日,渠江流域巴中段防洪规划正式启动,巴中市有6座防洪控制性工程、6座重点水源工程和50余个重点集镇150公里防洪堤建设项目挤入全国全省规划盘子,工程处数和投资额度是全省最多的市(州)。

2010年12月3日,巴中市城区第二水厂举行开工仪式。2010年12月25日,“六库”建设的第三座中型水库——平昌县双桥水库举行开工仪式。

2011年1月21日,市水务局作为业主单独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巴河上游大佛寺拦河坝工程开工。1月22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巴中市代表团讨论时,充分肯定巴中市“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为“十二五”期间乃至将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巴中市在水利建设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指明方向。

2011年4月7日,巴中出台《关于大力开展治水兴水推进水利跨越发展的意见》,要求继续坚持“抓大强小”的治水思路,积极树立“全域水务”的规划建设理念;全面推行“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丰富“先改后建、先建后补、民办公助”为核心的巴中农田水利建管机制。

2011年5月16日,由市水务局实施的巴河城区段新建堤防工程正式启动。7月16日,南江县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工程、巴州区黄石盘水库、通江县泥溪水库、平昌县江家口水库4座大型水库和巴州区天星桥水库、通江县湾潭河水库、巴州区干沟河水库、通江县案家沟水库、南江县官房沟水库、通江县草庙子水库6座中型水库被省发改委、省水利厅向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申报为全国“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项目。

2011年9月29日,“六库”建设的第四座中型水库——天星桥水库工程开工建设。

2011年是巴中水利建设第五次大会战最关键的一年,多项水利工程上马开工。

2012年7月10日,巴中市人民政府与成都兴蓉投资公司签订巴城供排水一体化合作项目协议。2012年11月22日,巴中市水务局在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举办巴城第三水厂、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开工典礼。

2013年7月2日,湾潭河水库工程开工,至此“六库”中的5座中型水库全部开工建设。11月19日,巴中第一座大型水库——红鱼洞水库开工建设。

2014年8月31日,市污水处理厂迁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9月28日,巴城二期堤防及闸坝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7年10月31日,黄石盘大型水库工程开工,至此,巴中市大型水库达到2座。

水利建设成四川主战场  结束无大型水库历史

第五次水利建设大会战是巴中水利建设成绩最辉煌的阶段,彰显了巴中人民艰苦奋斗、克难创新、改天换地的精神品质。

巴中大中型水库建设成为四川主战场,续建牛角坑水库,新开工二郎庙、双桥、天星桥、湾潭河4座中型水库,开工建设红鱼洞、黄石盘2座大型水库,结束了巴中无大型水库的历史;江家口大型水库可研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青峪口大型水库可研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青龙嘴、望京、干沟河等6中型水库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小农水建设管理成为全国样板,探索了“先改后建、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小农水建设管理机制。2332个村、329个居委会的生活用水困难得到解决。

城乡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大力提升,巴城和三县城新建水厂3座、扩建水厂5座、新建供水主管网68千米,新(改、扩)建农村饮水工程万余处,十年来新解决330万城乡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

防洪保安能力显著提高,新(续)建巴城和三县城城区堤防及闸坝工程、新建24处中小河流治理重点乡镇堤防,完成21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成市、县(区)防汛减灾应急预警指挥中心。

水务多元投入机制基本建立,用开放观念和市场手段,采取BT、BOT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45亿元新建35公里城区堤防、6个城镇水厂、3个污水处理厂及排污干管、城区蓄水闸坝工程。

开启了市级水务项目自建自管的先河,实施了以大佛寺拦河坝、巴城堤防及闸坝工程为主体的巴河治理工程和建设了以市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干管为主要内容的巴城供排水一体化合作项目。

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2万处,是建国时的16倍;形成蓄引提水能力5亿m3,是建国时的90倍;有效灌溉面积132万亩,是建国时的70倍;供水工程受益人口330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0km2、建成城镇堤防84km,这些指标在建国时均为0。

2019年2月,巴中市水务局更名为巴中市水利局,供排水职能、水资源调查评价、小农水等职能划转。虽然巴中水利的职能职责几经调整,但水利事业的改革发展越来越给力,水利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巨大。

截至目前,红鱼洞、黄石盘2座大型水库加快推进,江家口大型水库即将开工、青峪口大型水库前期突破加快;牛角坑、双桥、天星桥、二郎庙、湾潭河水库已经发挥效益,青龙嘴、官房沟等水库也将开工建设。化湖、玉堂、江口水乡、柳津湖等一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已经彰显水生态之美。巴城防洪堤和各区县、乡镇防洪堤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实施,将巴中的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3万余处供水工程解决了380万人的饮水难。水文监测、河湖连通等7万余处已成或在建水利项目,切实改善了巴中的水环境,有效缓解了巴中的用水、兴水、治水困难。

(严洁 巴中广播电视报记者 黄家锐)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