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瞭望》:巴中《一所小学的27本台账》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以《一所小学的27本台账》为题专题报道了巴州区曾口镇中心小学“教育有保障”(控辍保学)的先进经验一起来看。

1.jpg

▲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中心小学控辍保学部分台账 曾口镇中心小学供图

◆ 近年各地相继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精准摸排,相比之前的摸排,调查更精准,信息更翔实

◆ 台账上的每一个对勾、备注和数字,都在变成孩子更好的未来

◆ 从没有账到有账,从只有姓名、年龄等简单分类,到“贫困户自己都不能马上答出来”的调查,台账不只在教育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徐欧露

相比明亮宽敞的校园,这间办公室很小,角落里的灰色铁皮档案柜更不起眼。不走近,很难发现“挤”在里面的27个蓝色档案盒。

每个盒子3.5厘米宽,即使一字排开,也不足一米,一张办公桌就能放下。

里面装着的,是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中心小学(简称“曾口小学”)辖区12个村所有学龄儿童——1900多个学生的“家底”。

盒脊上贴着粉色标签。上半段,用粗体字写着“曾口小学义务教育有保障档案(控辍保学)”。下半段就分门别类了,有“告家长书”“责任书”,有“特殊情况统计”,有“方山寨村入户核查”“椿树村入户核查”“秧田沟村入户核查”,还有“6~12周岁适龄儿童就读佐证(2017~2018)”。

2017年,是这个台账诞生的年份。

随着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为进一步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中义务教育保障不漏一人,近年各地相继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精准摸排。相比之前的摸排,调查更精准,信息更翔实。

“你随便说一个贫困户、非贫困户,孩子在什么地方读书,马上就能查到。”捧着档案盒,副校长冯德禄说。

花名册中,辖区内的每位学龄儿童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行,A4纸被分为密密麻麻的20列:是否是残疾儿童、残疾儿童入学情况;是否是立卡贫困学生、帮扶干部是谁、帮扶干部电话、脱贫时间;是否是留守儿童;是否是随迁子女;目前就读学校、监护人姓名、监护人电话……

梳子过完篦子过。“大概”“好像”这样的词,不存在了。

“表格里所有的电话,全都打得通。”这句话,副校长黄榆婷重复了四遍。

“不可能找不到”

最初得知精准摸排的要求时,李晓心里第一个反应是:怎么可能?

作为曾口小学的老师,她不是没参与过以前的摸排。说是“摸清”,对方嘴上说“在上学”就行了,有时真找不到人,只能放弃。但现在的要求是:“不能出现失误。”

精准到最后一个人,就像把一个千斤铁柜移动百米前的最后一毫米,需要更多精力和更长时间。

8月和2月,开学前两周,李晓都要腾出时间。她负责曾口镇椿树村,要与同事和当地干部,向村里所有有0~22岁人口的家庭宣传教育法、摸清就学情况。

屋里找不到人,就去地里寻。刨地砍柴的间隙,村民把手往裤子上一抹,在告家长书的回执单上签名。遇到不识字的,李晓就站在田埂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家长要学习宣传义务教育法,千方百计鼓励引导子女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要让娃娃上学,晓得撒?”“晓得!”蘸印油,按指印。

一般来说,有学籍就意味着有学上,以往的摸排只要拿到学籍即可。但要完成得“精细”,这就远远不够,还要根据学籍一一核实。本校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难的是外出打工家庭。娃上没上学?上的啥学?资助政策落实如何?必须找到家长,问个明白。

意外总是随时发生:留下的电话是空号、空挂户、举家外迁、老人不知道儿女电话……

最难的一户,李晓找了十几天:村委会联系邻居,邻居联系熟人,熟人联系“娃他妈”的娘家,娘家找到家长……电话接通的一刻,这位从教十几年的老师在心里感叹,“社会真大。”

但要最终确认,光靠嘴巴说不行。

提供就读证明是最好的方法。有的家长没有智能手机,只能请工地上的工友帮忙翻拍。也有学校不配合,老师就想出各种替代方法:请学生举着有学校公章的奖状、证书拍照,截屏和家长的短信,甚至是保留电话录音,将这些作为佐证入档。

多数家长从未在一年之中接过这么多电话,只为确认“娃娃读书没?”不是所有人都理解。有家长会大声反问,娃不上学还能干吗?有人干脆按掉电话。还有人连讽带嘲:成天打电话,没事干撒?

放在几年前,其中任何一个困难,都可能让摸排草草结束。但在今天,“做不到”不存在了。有老师和干部找不到人,急得在电话里大哭。李晓也体验过“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的委屈。但不论是“连环call”、求助派出所还是上报政府,最终,他们带回了每个孩子读书的消息:

2019年春季,曾口小学辖区内适龄儿童总数1929人,在本校就读578人,于校外但在巴中市内就读的950人,于巴中市外但在四川省内就读的54人,在四川省外就读的346人,因病已死亡但户口未注销1人。

“什么时候可以说找不到呢?”

“不可能找不到,一定要把他找到。”李晓说。

“一个都不漏”

刚刚参与摸排时,曾口小学的老师何静也不明白,调查这么细,有什么用?

直到见到冯奉林。

2017年暑假下乡摸排时,何静和同事发现了刚从特教培训中心回家的冯奉林。他患有重度先天性智力障碍——几乎不会说话,生活不能自理。但13岁的他已超过中心的接收年龄,只得回家。

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学校决定送教上门。

每隔一两周,何静和同事就会登门授课:扶着冯奉林紧握的拳头,用紫色彩笔在纸上重重划下一道,这是学写“1”;几个人比赛堆积木,老师喊着“看这里看这里”,这是练习集中注意力;还有“耍球”练反应,看识字本认识“碗”……

“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何静说,“我们不求他学多少知识,希望他生活能自理。”这个愿望正在周而复始的练习下悄然实现:现在,冯奉林知道垃圾要放垃圾桶、客人来了拿凳子,会握手,也会“byebye”。这几天,何静又发现一个新进步——他会表达自己,会说“不要”了。

“他们总要想方设法把我这个娃儿拉扯起来。没得他们,娃儿不能这样。”爷爷冯德春站在院里向记者感叹。

残疾儿童特别是重度残疾儿童,一直是控辍保学的难中之难。精准摸排摸清了每一位残疾儿童的情况,得以“一人一策”:对重度残疾学生实行“1对1”送教上门;对中度、轻度残疾儿童,动员就读特教学校或随班就读。通过综合施策,今年巴州区423名残疾儿童无一人失学,全区无一名适龄儿童因贫失学辍学。

2.jpg

▲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中心小学教师给残疾儿童上手工课 曾口镇中心小学供图

记者在四川、重庆调研中发现,精准摸排已成为当地控辍保学全覆盖的基础。台账上的每一个对勾、备注和数字,都在变成孩子更好的未来。

巴州区寺岭乡南阳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三女孩谢长青因为“不想成为父母的累赘”,选择辍学。老师将她成功劝返,并把她的情况补充到了台账中。“村组、学校看到这个记录,之后就会重点关注。”她的班主任说。

四川广元苍溪县五龙镇大树村的智障学生牟亮,通过送教上门,学会了写自己和父母的名字,会背《咏柳》,用英文能数到10。用妈妈李国珍的话说,“他以前话都不会说,现在说话就带着文化的意思。”

苍溪县浙水乡寨子村还在上小学的张雨绮,2018年在广东省中山市领到了来自苍溪县补发的针对立卡户的教育资助,春、秋两季各500元。通过摸排教育资助落实情况,2018年苍溪县财政拨付县外就读未享受资助建卡学生补助资金195.56万元,惠及异地就读建卡学生3583人次。

“现在,我们可以全面保障建卡学生资助一个不漏。”苍溪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张兴斌说。

“说话有底气了”

“摸排在技术上并不是特别困难,难的是落实下来。”巴州区政府办副主任、区扶贫开发局局长周永红说。

前脚,老师刚刚入户摸排,后脚,曾口镇副镇长何海江就开始下村督查。他要随机找20%被摸排的村民,像个警察,追问不休:“老师和村干部来找你了吗?都问了啥子?”

李晓和同事的摸排工作被纳入学校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而那些厚厚的台账会被摆上校长、教育局、扶贫局的办公桌,接受反复核实和一年三到四次的抽查。

仅仅针对控辍保学,巴州区建立区长、教育局局长、乡长、村长、校长、家长“六长”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人、具体内容、执行方式、目标效果……责任被摆上纸面,掐着秒表把关。出现问题,追查问责。

“开头都不习惯,从来没有这么较真过。”当地一位扶贫干部告诉记者。

有基层干部没有及时填报控辍保学摸排数据,在大会上被批评。还有人因为没有帮贫困户做好帮扶记录,受到处分。

但随着“对自己工作的重新认识”,得过且过变成了念兹在兹。“晚上做梦都是怎么把工作做细致。”

现在,领导下乡检查工作,碰到上学时间还在家的孩子,会挨个儿过问“今天没去上课?”。有的孩子在家休病假,干部也会按照台账上的联系方式立刻给校长打电话,“这孩子还在你们学校上学吗?”

“摸排正逐渐常态化,形成完整的机制。”巴州区教科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从没有账到有账,从只有姓名、年龄等简单分类,到“贫困户自己都不能马上答出来”的调查,台账不只在教育。

“贫困户吃穿有没有、医疗保障到不到位、教育保障到不到位、住房安不安全、产业发展如何等等,这些,都形成台账和清单。一户一页,一村一档。”周永红告诉记者。

对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周永红可以精准掌握到他正在哪个省市哪个工厂打工、什么工种、工资多少、一起务工的还有谁、有没有接受过培训。

“脱贫攻坚倒逼了我们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的改进。要向老百姓交账,向组织交账,向社会交账。”周永红特意强调了“倒逼”二字。

“过去有些农村工作注重面上,不少农村干部下田就是去‘转一转’,不研究具体问题。”巴中市巴州区委书记张平阳告诉本刊记者,“现在每家每户的每一件事都要去落实,工作方式由粗变细,由虚变实,由大变小。”

在周永红看来,不仅仅是教育,整个脱贫攻坚工作“漫灌变滴灌”,得益于建立、巩固了责任传递方式,“现在只要安排工作,就按照台账、清单化这种方式进行,养成了习惯。”他说,“现在说话有底气了。”

“我们正在制度化的过程当中,调研怎么样把脱贫攻坚的成果运用于乡村振兴。”张平阳告诉记者。

刚刚结束的中考,南阳小学的谢长青成绩年级“靠前”。不出意外,几个月后,台账上的信息会随着她进入高中的校园。她期待上大学,因为要省车费,最好“近一点”。但等到长大了,她要带着父母,去“很远很远的地方”,看外面的世界。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