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城市28年 倾尽城管终生愿

城管-2

(李向志)

李向志,男,汉族,恩阳区人。生于1968年3月,198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1月参工,1991年进入城管执法领域工作,曾任市城管执法局城管执法大队大队长、支队副支队长、分局副局长。

他个子不高,圆圆的脸庞,经常笑呵呵的,让人感觉既干劲十足,又平易近人。他在正值旺盛的年华,于2019年2月5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0岁。

他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就像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哪里有城管问题,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为城市的整洁有序、文明涵养倾尽韶华;他不忘初心,为人管城,智在创新,给城市管理工作留下智慧的光芒。

城管-4

李向志在企业走访

敢打敢拼的军人气质:

把家融入城市,把城市当成家

李向志当过兵,立过三等功,他的城管生涯也继承和发扬着忠于事业、敢打必胜、作风优良的军人气质。巴州区政协委员匡鹏安说:“任何工作任务,只要安排给李向志,他从不推脱、从不埋怨,总是不折不扣执行。”

最近几年,巴中城市环境好了,西出口、回风亭、滨河路、园艺场告别了过去的脏乱差,低矮无序的吊脚楼变成草长莺飞的公园、风帘翠幕的绿地,市民开门见绿、推窗见景。

9年前,这段河岸沿线还是违建遍布。2010年夏天,巴中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巴城滨河南路沿线进行风貌改造,涉及50多户居民的拆违工作是基础工作。

拆违,左手端着法治,右手捧着民生,稍有差池就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

“哎哟,烧死人咯,快点把我救出去……”拆违过程中,某居民一手拿汽油瓶,一手拿打火机,躲在违章搭建房屋内不出来,以死相逼,阻扰拆除工作,不慎引发大火,虽然现场处理得当,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李向志心里也是捏了一把汗。

“李队,这项任务这么难,实在拆不了的就算了吧?”几乎每一处拆违都会遭遇暴力抗法,城管队员即使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但是个别群众还是不理解、不配合,原本干劲十足的执法人员,信心也是一度打折扣。

李向志耐心地告诉同事:“城管执法就是面对矛盾的,只要我们敢于担当、依法办事,就一定能办成功。”

接下来的10多天,李向志带着大家挨家逐户调查情况,苦口婆心耐心劝导,每天八九层的楼房爬几十趟下来,不知道衣服被汗水打湿了多少次,又被烈日烤干了多少次;几个年轻同事的腿都在颤抖,李向志却坚持再走一户、再多爬一栋楼。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之后,好消息在巴中传遍:沿线所有的违规搭建物全部拆除,风貌改造顺利实施。

“整治肖家巷的时候,李向志带领执法队员下午2 点就到现场,一直工作到凌晨5点,饭都没有吃。”回忆起和李向志并肩“战斗”的日子,巴州区人大副主任李燕的泪水像关不住的龙头流个不停,她一边擦泪,一边回忆,几次哽咽。

前几年,她还是东城街道办事处主任,整个东城街道80多条大街小巷都留下了李向志和她并肩战斗的足迹。

家喻户晓的肖家巷,过去满是遮阳棚,特别是下雨天,棚顶堆积了好几年的垃圾混合着雨水落到行人身上,又脏又臭,过路的人苦不堪言。为了拆除这些存在30多年的棚亭,李向志白天带领城管队员和街道干部一起给当事人做工作,持续10多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拆除工作。

“有困难,他先上;有矛盾,他在场。”时任巴州区西城街道城管执法大队大队长冯金鹏说,李向志就是一只嘹亮的“冲锋号”,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城管-5

李向志深入基层开展扶贫工作

志于城管智在创新:

马路局长树立智慧形象

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城管被贴上了文化低、素质低的标签,李向志身上却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2015年6月11日,巴城三号桥头152名住户联名给城管部门写感谢信,感谢取缔了困扰居民生活20多年的露天夜市摊。

此前,巴城三号桥头还是一片繁华的露天夜市,每到傍晚,露天烧烤、夜啤酒达30多家,食客一拨接一拨,凌晨两三点才散去,烧烤油烟让楼上的住户不敢开窗,食客的划拳声、吵闹声让附近的居民深更半夜都难以入睡。

这里地处城市中心,档口生意好,形成历史长。为了解决这里的油烟噪声问题,李向志带领队员走访了解500多户群众,又征求30多户摊主的意见。

“我们要摆摊,我们要生存,城管踢了我们的饭碗,我们就要到你家去吃饭!”面对摊主的强烈抵触,李向志创新“听证会进小区”工作法,召集几十户摊贩代表、周围居民代表、基层干部代表来开“听证会”。

“二娃子,你只晓得自己挣钱,街坊邻居的健康就不管不顾啦?”邻居李大爷的话让摊贩张某羞愧地红了脸。听证会上,群众帮助群众,群众教育群众,形成了一致意见,取缔了占道夜市摊点。

和小摊贩打交道的时间多了,他们的酸甜苦辣李向志都知道,小摊贩也和李向志熟悉起来,称他为“马路局长”。

2014年暑假期间,李向志看到不少小学生在父母的摊位“打下手”,既有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父母文化水平低无力辅导的原因。随后,李向志向分局建议,利用公招考录、有教师经验和资格的城管队员给摊贩子女辅导,解决摊贩的后顾之忧。

几天之后,小摊贩子女免费辅导班就成立了,地点就在分局会议室,不仅不收一分钱,空调、饮水、资料打印等等全部免费提供。辅导班缩短了城管与摊贩之间的距离,温暖了摊贩的心,树立了城管形象。

李向志还倡导设置潮汐式摊区,陆续设置“潮汐式”夜市摊区18个,提供摊位300多个,解决困难群众就业1000多人。2018年,巴中市人民政府在专题会议上明确提出“在老城区规划设置潮汐式摊区”;四川日报、中国建设报等重要媒体深入报道。

“李局长是个好官,他用‘潮汐式’让我们感到温暖。投桃报李,我们也要遵守城市管理的规定。”李军是潮汐式摊区的受益者之一,如今,他一家租门市开了水果超市,带头维护城市环境。

“我们为人民管理城市,要把市民当亲人。”李向志常常说,他总是面带笑容,平和友善,耐心细致地与群众沟通、交流,让许多群众逐渐消除了对城管工作的偏见。“不急,我们慢慢来”,“不怕,我们一起想办法”是李向志教给同事的“法宝”。

正是因为成百上千李向志一样的城管人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近年来,巴中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因为表现突出,李向志也被表彰为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先进个人。

城管-1

 

春蚕到死丝方尽:

对讲机里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

“本人李向志,由于身体不适,在市医院查出严重贫血,引起并发症……”2019年1月2日,李向志给组织发最后一条短信。

“他几乎都是斜坐在沙发上办公,一只手捂住腰部,一只手批文件。”回忆起李向志,市城管执法局直属分局副局长杨志国记忆犹新。

即便已经病魔缠身,李向志还多次到居民小区、在建工地研究、指导工作。仅2018年1到10月,他参与现场拆违、信访处理、案件查处就达200多次。

“我不知道爸爸的病情,每天晚上回家看他躺在沙发上休息,还以为只是因为他工作太累的缘故。”李向志的女儿李秋月回忆说,就连她,也是最后的时刻才知道爸爸的病情。

“在我的印象中,爸爸一直很忙,难得有机会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可更多的时候都是饭吃到一半,爸爸会因为一个电话丢下碗筷就出门工作。”李秋月说,现在,她不愿意路过父亲工作的单位,甚至不愿意独自走进巴城的大街小巷,因为那总会让她想起父亲忙碌的身影。

一年,两年……李向志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2018年11月26日,李向志和分局班子研究小区违建治理后,就再也没能走进办公室了。经重庆大坪医院检查,他体内癌细胞已经多处转移扩散。

在重庆治疗期间,家人建议请求组织给予陪护、接送方面的关照,李向志也坚决拒绝了。领导、同事、战友们给他打电话要到医院看望,他也是善意地推辞。

“我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也不要通知单位的领导、同事和朋友,把我的工资账户注销,替我交上最后一笔党费。”2019年2月5日,正月初一,电视里还转播着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祝福,团圆的欢笑,万家的灯火,徜徉在秀美的巴城,巴中市中医院一个普通病房里,在最后清醒的时刻,李向志向妻子胡继芳留下最后的遗言。

直到今天,同事们还没有习惯对讲机里没有李向志的声音。“永不停歇的陀螺”“马路局长”“啄木鸟”“冲锋号”这些平时藏在心里最尊重的称谓,却始终在脑海屡屡浮现。

如今,市民普遍反映,巴城管理越来越有人情味了,这座城市也越来越美了,越来越有温度了。

然而,李向志却默默地走了,离开了他相濡以沫的家和相知相守的巴城。

李向志走了,离开了他的亲人、同事和忠爱的城管事业,但他永远活在大街小巷百信的心中,他鞠躬尽瘁,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城市管理,把他忙碌的身影定格在了大街小巷,心甘情愿做城市的“啄木鸟”,市民的“马路局长”。他永远陪伴着他的同事,他留下的勋章、获得的荣誉、创造的精神,时刻激励着城管人砥砺前行,激励着城管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巴中人民管好城市而拼搏奉献,为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而不懈奋斗,做智慧现代的城管人,书写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时代华章。

(苟东 杨华 何为)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