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四川《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经济强省的重要基础,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

近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当前节点,为什么要出台这个意见?重点和亮点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等参与文件起草的权威人士。

重大意义:县域经济是我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难点和潜力

为什么要出台专门意见?对此,上述人士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四川有183个县(市、区),是全国县级行政区最多的省份。

2018年,县(市)数量129个、占全省70.5%,人口数量5050万、占全省60.54%,经济总量占全省46.1%、接近一半。

过去五年,我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两个万亿台阶,去年突破4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县域经济功不可没。

未来,要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县域经济作用举足轻重。

县域经济作为四川经济地理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基础,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推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

从推进高质量发展来看,县域经济是我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所在。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重点在县域经济。没有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省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

其次,县域经济是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难点所在。我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集中体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只有解决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的挑战才能迎刃而解。

再次,县域经济是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目前我省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镇率达到52%,但是绝大部分县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都还较低,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重任还远远没有完成。而当前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的叠加,将为县域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创造有利条件,为高质量发展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出台过程:坚持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起草工作历时近一年,一方面学习外部经验,一方面紧扣四川实际。

上述人士透露,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从最早1992年发布《关于印发<“发展县经济,先抓一线”座谈会议纪要>的通知》到2018年,先后出台了20个政策文件,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为我省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培育经济强县、推进县域综合改革、支持县域园区创新发展等一系列重点任务。

随后出台的《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县域经济分类指导,持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要求扎实抓好县域经济工作,培育一批县域经济强县和生态建设标杆县,命名一批天府旅游名县,进一步把县域经济搞上去,不断夯实全省经济发展基础。

这为新时期我省研究形成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2018年8月27日,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要求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制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如何借鉴国内县域经济先进发展经验,同时更具针对性、指导性?上述人士表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从去年开始,省发展改革委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专程到浙江、广西、山东、江苏学习考察、借鉴经验。

同时在省内广泛征求省级有关部门、各市(州)、各县(市、区)和有关专家意见,研究形成了《指导意见(送审稿)》,并按照要求开展了合法性审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专家论证。

并经省政府2018年第14次常务会议和省委常委会第67次会议审议通过。

发展目标:要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变单纯的“以速度取胜”转向量质并进,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市、区)(以下简称县)达到100个、超500亿元的县达到30个、超1000亿元的县达到10个。

如何看待这个目标,上述人士表示,不能仅仅看数量。要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变单纯的“以速度取胜”转向量质并进,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在质的提升方面,要体现不同功能区的发展特色:城市主城区突出城市功能建设优先,侧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转化,形成市域经济重要支撑,引领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点开发区县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并重,侧重优势产业成群成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农产品主产区县突出农业发展优先,侧重农业空间规模和农产品保障能力提升,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突出生态保护优先,侧重生态空间规模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强化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功能。

着力重点:六大重点分别涉及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改革开放

《意见》的着力重点何在?上述人士表示,总共有六大重点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围绕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开发区(园区)提档升级,着力建设现代农(林)业园区,着力打造天府旅游名县,着力建设创新创业载体。

第二个任务是围绕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突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推动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县城融入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距离中心城区较远的县城实施“小县优城”城市化提升行动,依托有条件的县城和中心镇,积极打造市域副中心、县域副中心,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个任务是围绕加快补齐县域发展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交通网络支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强化能源通信保障,加快完善县域重点基础设施。

第四个任务是围绕把强县与富民统一起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县城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五个任务是围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第六个任务是围绕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主要亮点:把城市主城区从重点开发区单列出来,始终贯穿差异化特色发展这条主线

●与以往不同,这次把城市主城区从重点开发区单列出来。

●农产品主产区县不考核工业指标并不等于不发展工业。

●这次政策措施有一个显著特点,既有针对所有县(市、区)的普惠性政策,也有针对强县、进步县、先进县的特殊政策。

●另一显著特点是县域经济政策措施与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政策,以及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等措施等相互衔接,加强政策集成、发挥综合效应。

《指导意见》共计八个部分26条,其中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第二至第七部分是主要任务,包括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绿色发展和改革开放等;最后一部分是组织保障。

为更好地贯落实《指导意见》,还配套出台了关于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共计八个方面25条。

如此多的政策措施,主要亮点何在?对此,上述人士表示,《指导意见》及政策措施,坚持问题导向、战略导向和实践导向,既体现了中央的要求,又结合了四川县域经发展的实际,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主要有以下创新和亮点。

一是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把全省分为四大类区,并把城市主城区从重点开发区单列出来。

四川县域类型很多,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分类方式,曾经按照地域特征,分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四大类别。

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以后,又分为重点开发区和市辖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扶贫开发区四大类别,在考核时将重点开发区和市辖区一起考核,扶贫开发区县单列考核。

与以往不同,这次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要求,将183个县(市、区)划分为33个城市主城区、57个重点开发区县、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四大类。

这主要考虑与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保持一致、有效衔接,把城市主城区从重点开发区单列出来,则考虑到城市主城区是城市经济的主体区域,承担着中心城区功能,经济发展质量和城镇发展水平等应当比其他重点开发区县要求更高,理应成为市域经济的支撑,引领带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

在创新发展方方面,突出科技创新、动能转化、产业结构优化等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要开展创新型县创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坚持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

在协调发展方面,明确要求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中统筹谋划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强调县域城镇必须主动融入城市群、中心城市和经济区发展,主动服务区域经济、融入城市经济、推动县际协同发展、一体发展。

在绿色发展方面,提出生态立县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和主要目标,指出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全面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在开放发展方面,强调建设合作园区,开展定点、专项招商,鼓励企业主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在共享发展方面,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在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别对县域基础设施、公务服务建设作了重点表述,并突出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紧迫性。

三是始终贯穿差异化特色发展这条主线。城市主城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条件较好、服务功能完备,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4.7%,突出城市功能提升,侧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转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形成市域经济重要支撑,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发区县工业基础较好,产业竞争力较强,经济总量占全省的34.7%,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并重,侧重优势产业成群成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农产品主产区县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业有一定基础,突出现代农业发展,侧重农业空间规模质量和农产品保障能力提升,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生态优势明显,突出生态保护,侧重生态空间规模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旅游,强化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功能。

四是针对类区特点,实行差别化考核。

针对四大类区县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差别化设置指标考核权重,对城市主城区和重点开发区县重点考核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等方面指标,对农产品主产区县重点考核农业农村经济、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指标,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重点考核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等方面指标。

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分类区设置奖项,对城市主城区和重点开发区县中综合实力领先和取得明显进步的,每年分别评选表彰一批强县和进步县;对农产品主产区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中特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县。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大家都比较关心农产品主产区县发展工业的问题,中央有明确要求,农产品主产区县不考核工业指标,但我省是农业大省,许多农产品主产区县也有很好的工业基础,发展愿望强烈,这些县也都留有点状开发地带,分布有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园区),不考核工业指标并不等于不发展工业,这些县工业化程度总体不高,还必须依托开发区(园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五是突出务实管用、相互衔接和正向激励的政策导向。为彰显省委省政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心,这次政策措施有一个显著特点,既有针对所有县市区的普惠性政策,也有针对强县、进步县、先进县的特殊政策。

普惠性政策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土地等要素支撑,以及产业、企业等发展支持,提出三年内整合省级财政资金800亿元用于改善县域发展条件;特殊政策提出安排14亿余元专门奖励强县、先进县和进步县,并在项目投资、干部任用、学习培训等方面单独奖励。

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县域经济政策措施与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条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政策,以及支持文化旅游发展10条奖补措施等相互衔接,这为加强政策集成、发挥综合效应提供了空间。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