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山几水,宛转一座南江城

古代筑城特别讲究风水,“风水”之义盖为考察山川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吉而营筑城郭等。在风水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规划等形成一定模式,如历代都城的“择中观”,即选址时探求适中的地理位置,通常为一个区域的地理文化中心。同时,聚落、城市等的基址皆背山面水,一般位于水曲处或河流交汇处,周围众山环抱。考察川东北几座城市的兴建,可以说完全遵从了这个模式,巴州城建在一个太极图中,周围南龛、王望山等山合围。平昌背倚佛头山,为通河巴河交汇地。

巴山风01

 

那么作为巴河第一城的南江,其地形同样也就很特别,它是落户在“公山几水”画图中。即在南江城的南面,有一座山叫红光山,又名公山,红光山形为三角形,左有梓潼宫山形似一撇,右有塔子山形似一捺,三山天然组成一“公”字,名为:公山。公山下南江河的一段江水曲折,组成5个“几”字,绕南江城而过,故叫公山几水。《蜀水经》上说:“巴江水流如几字,南岸有公山,亦名白鹿山,众山旁披,此山处其中,状若‘公’字,登城望之,宛然。”

山形像“公”字,河道像“几”字,南江便得名“公山几水”了。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因公山之名置公山镇(即今南江镇)。

南江位于四川盆地北缘,背倚米仓山,毗邻巴中、通江、广元苍溪、旺苍和陕西南郑等县。群山错列,高耸危立,南江城就深藏于大山之中。古有“巴西外户,蜀北岩疆”之称。总面积达3417平方公里的南江县域,地势呈北高南低之势,最高海拔为光雾山2507米,最低处是乐坝307米,相对高度达二千余米。全境皆山,真可谓是山的世界,峰岭林立,壑谷纵横。正因如此,其地质复杂,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县城东的十里断渠,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说明的样本。有关资料说,断渠乃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侏罗纪世纪晚期的四川造山运动时,由于向心力不平衡而形成的裂变地貌,其前、中、后三条横渠加一条纵渠,构成石海洞天的奇特景观。

要面识这座城,不转过最后一个山脊,鼻子触到城边上,你是见不到南江城的。四围高山怀抱之中,南江城像一朵蘑菇开在一个山洼里。林立的高楼,簇拥在一起,密匝匝的,弹丸之地,数万人聚居在一起,其势其人其状,过去人们用了一句话来形容:“远看像香港,近看是乡场。”虽然有褒有贬,细品也有味,我读过一位作家据此写就的一篇文章,专门注释这个县城具有浓郁的乡场味。当然今天在南江城里转转,还是多少能感受到一些现代的气息。

南江城不算发达,特色也不明显。据史记载,民国后期的南江镇,幅员还不足一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两千,主要街道仅沿河的河街。白天行人稀稀少少,冷清寂静,黑夜里那些居民家养的恶狗还会出来伤人。当时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是:“好个南江县,走拢才看见。大堂打板子,四门都听见。”临近解放时,南江县城如此,如果上溯几百上千年,所谓县城治所的规模也是很小很小的了。

县城治所名南江镇,一条穿嶂越峡从米仓山湍急而来的南江河(巴河上游)蜿蜒曲折流经县,城南岸还有山壁立,名照壁岩,其近顶处有矩形巨大石壁,有天榜山,酷似天庭挂榜。清道光十年(1830年),知县张云行书“天开蕊榜”四字,镌于石壁,字高2.3米,数里之外,清晰可见,笔力遒劲,结构严谨,素为书法家所推崇,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专函索取过拓片。

南江古属巴国之地,汉为益州之境。南北朝时期的梁普通六年(525年)立县,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恩阳也是同年始置“义阳郡”,同置“义阳县”,郡县同治,当然这就要晚于巴州数百年。上千年来,南江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平昌来说要重要一些,置县以后,仅在元朝至明朝初年(1516)的233年中,南江曾并入化成县(今巴中县)外,后复立县至今。南北朝至唐朝,南江曾州、郡、县并立,也曾与陕西的汉中合治为汉川郡,可见南江与陕西的渊源很深。

南江之名最初也不是现在的名字,初名难江,取“江水难涉”之义名之。明正德复立县时,以南江河古名南屯河,乃以“南”易“难”称为南江县。其县域大小,历代因革不同。初立的难江县大抵即今南江县的境域,说明古代划县还是有眼光的。

从县城东5公里的阳八台出土的文物及有关的史、志、传、谱、碑记述,上古时期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连接秦蜀的米仓道纵贯全境,商贾往来、兵马粮草通行于此。于此历史上多有名人在辖区留下遗迹,汉初萧何、韩信,唐章怀太子李贤,唐殇帝李重茂,后周大将齐王高行周,宋初开国元勋翼国公高怀德等。

南江属山,自然条件差自不待言,山高林深,俗语有“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活路做不完,粮食没好多”之说,但勤劳的南江人一代代在此艰辛地打理着日子,延续至今天,抒写出生命的意志。特别是县境北部的山民,在荒山老林刀耕火种,他们虽然“住在老林边,吸的兰花烟,烤的转转火,吃的洋芋果,洋芋很好吃,手脚成厚皮”,但依旧以乐观的精神坦然面对,生生不息,与自然抗争不已。

群山封闭之中的南江,自古“山高皇帝远”,也正适宜藏龙卧虎,极具革命精神,汉末的五斗米道,明末的大顺军,清代的白莲教、红灯教,辛亥革命的保路同志军,川北的民军,巴山游击队都曾在这块土地上轰轰烈烈过。如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知县,是武装民众冲入县衙赶走的。人称邓木匠的上两人邓鼎侯,在民国十二年,聚众300多人,反对军阀的苛捐杂税和地方豪强的剥削欺凌,先后杀死军阀头目,占领县城,开仓济贫,开狱放囚,留下“邓木匠坐知县”的佳话。1932年,南江4万多人涌入县城抗捐,其势浩大,震动川北。

南江人的革命精神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赤色风暴席卷大巴山时,得到前所未有的高扬。红四方面军入川解放南江后,当年仅仅22万人的县,就有两万多人参加了红军,全国解放后健在的老红军还有800人,登记在册的红军烈军属就有1.5万人。现在很多的遗迹鲜明地表明着,如县城里的“红四门”就是红军入城时经过后,由当时的苏维埃政府将原门额“迎晖门”改刻而来,寓意红四方面军通向胜利之门,而石刻标语则随处可见。

南江因山而荒野,因山而穷困,数千年来,总是伴着饥饿、贫穷,但时运转至今朝,山也给南江人带来了希望。大山得天独厚的地上、地下资源,为南江人的富足提供了可能。近50万亩肥沃宽广、阳光水源足、适种性能广的土地,有270万亩以用材林为优势的森林,有150万亩可资饲养的草山草坡,于此,很多成了南江独具的优势。这里便出产有地方良种南江大叶茶、南江茗兰、长赤翡翠米,有世界少有、南江特有的“植物活化石”——巴山水青木冈。有50多万亩的原始森林,有世界第二、亚州第一的肉用山羊新品种“南江黄羊”。更是中国的核桃之乡、金银花之乡。其矿产资源大理石、花岗石,储量丰富的铁矿、煤矿、霞石矿等更是远近闻名。

南江的山雄奇俊秀,已经成为当今旅游的绝好去处,光雾山风景区以其特有的山、石、林、水、动物、云雾、四季变幻的色彩及众多的景观,吸引着天下游客。甘肃诗人高平一游就被这山所震撼,吟道“九寨看水,光雾看山,山水不全看,不算到四川”。

巴山风02

 

南江因资源而富足,南江城因人气而兴盛。千余年来,虽治所恒久未变,其城池规模也仅为是面对公山那一片,基本未动。但到了在二十世纪末至今,南江城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蜕变,在“几”字的转角处,开发出春长坝、朝阳、红塔三个新区,县城面积呈几何级数增加,米仓大道、光雾大道、黄金大道将城市贯通,一个个的广场、公园、滨河路等扮靓城市,在公山几水间宛转的一座城市,于深山中大放光彩。

(作者  阳云)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