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七十年“城事”变迁

巴州,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恩阳,一处米仓道上的水码头;兴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千百年来,她们在巴中的行政建制舞台上,按照不同角色定位行进在自己的轨道上。当历史的步履铿锵迈进新世纪,巴州、恩阳、兴文共同演绎了一段“城事”传奇……


巴州:

繁华“九井十八街”

巴山“清明上河图”

好景留何处?遥知在巴州。

五门三面水,九寨绕城楼。

万年灯不灭,八景望江流。

古迹今犹在,游人常泛舟。

——【当代】王明善《咏巴州二首》

“五门三面水,九寨绕城楼”,《巴州文化志》收录的这首诗作,描绘出一幅古色古香的巴州城垣图……


02清道光年间巴州古城图

清道光年间巴州古城图

 

那么,七十年前的巴城到底“长”什么样呢?

85岁的廖栋成是一名“老巴州”,他的幼年、少年时代都在巴中县城度过,“当时有三米多高的城墙,一部分已经毁坏,但回民巷一带城墙还在,我小时候爬过城墙,还在上面放过风筝”。

1953年,18岁的廖栋成以巴中中学高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庆大学,谈起巴州古城,他记忆犹新。“东到小东门、大东门,西到今天草坝街中段,南至土星街,北到老轻机厂位置,东西不到一公里,南北只有四五百米,最多居住个几千人”。廖栋成回忆说,解放前,巴中县城很小,城里多是一楼一底的青瓦房、木板墙,有的用竹块编夹,糊上草泥,再用石灰刷白。房子低矮,口面窄,进深长,少数有天井、花园。“全县城只有两栋楼,一处是省立巴中高级中学的八角楼,一处是叶公馆(民主人士叶良一官邸)”。

作为当时川东北首屈一指的大县,巴城最著名的是“九井十八街”。九井,大概是鸣科井、桂花井、观音井、白马井、沁心井、土心井、德寿井、城隍井和鸳鸯井,十八街则包括大东门街、小东门街、关帝庙街、土井街、文庙街、城隍庙街、南门街、严公庙街、书院街和草坝街等。“街上有饮食、客栈、茶馆、瓷器、百货商号,有上海商客常年住在城里专门收银耳山货,等巴河起大水时,再用30公尺以上的大船,将棉花、药材、木料从白马井码头运到重庆、上海。”廖栋成说。

据《巴中县志》记载,民国38年,巴中县城有街巷25条,其中街18条,巷7条。县城最长的街为衙门口街,东起小东门,西至钟鼓楼街口,长551米,宽4—5米;最短的是狮子街,东起钟鼓楼街口,西止武官衙门(今土星街一小处),长约50米,宽约5米。多数街道宽窄不齐,高低不平。解放后,政府整修了旧城街巷,又陆续新建了文庙街、西街、南泉寺街、西外街、新市街、宕梁街、中城北街及老关桥路。

“奎星阁是当时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其次是城外的凌云塔、回风亭。”建国初期,巴城城东还建有宕梁公园。“在今天的奎星楼附近,有宫保府、逸乐堂、览江楼、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市文物局专家汪信龙说。


恩阳:

米仓古道水码头

商号林立的“小上海”

“千盏桅灯照恩河,只见船帆不见波”。

恩阳,闻名遐迩的水码头,这里义阳山高耸云天,恩阳河绕镇而流。过往商旅经此上溯南江正直、旺苍东凡,下航三江口进入巴河,陆路扼巴中县西南三汇、渔溪、花丛、茶坝要冲。

“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镇上有37条古街。后来经过多次人为和天灾毁损,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街巷18条。”70多岁的黄先生喝着盖碗茶自豪地说。

走进恩阳古镇,吊脚楼房,青石街巷,骑门柜台,酒旗高挑……绣楼、会馆、古老榕树点缀其间,俨然一幅川北古镇图。“民国时期,恩阳已发展成为巴中县第二大镇,也是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先生介绍说,明清时期,恩阳古镇有商号、客栈、茶坊、酒肆数百家,停靠商船几百只,往来商人数以千计,所以有“小上海”之称和“早晚恩阳河”之说。

解放后,镇上陆续修建了部分砖木结构楼房。1984年,巴仪公路改道恩阳中学背后,沿路两旁陆续修建机关单位和居民住房,古镇面积扩大到2平方公里。


兴文:

一根缝衣针开启传奇

因办义学而得名的小镇

兴文,史上称兴文场,原名针匠垭。

相传,很多年前,有一名擅长制作缝衣针的工匠住在此地,生意远近闻名,久而久之人们便称此地为针匠垭,后来又称曾子垭。“‘五四’运动后,乡人开办义学,于是取振兴文化之意,改名兴文。”熟悉兴文历史的熊先生说,义学过去又称‘义塾’,是官府或地方公款、地租设立的启蒙学校,免费招收贫寒子弟入学,教他们识文断字。

据《巴中县志》记载,民国29年,建兴文乡。民国38年,辖15保。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府划出4个村分建甘泉乡,将第八、九十村大部划给宕梁、石门两乡,划入玲云乡余家沟、魏家山、赵家山等地后,辖8村。1952年春划出西溪、灰山、双井、圆柏、石笋等地,建时新乡(治石笋塘,辖5村),同时将第三村划给店子乡。1956年1月时新乡并入兴文,辖15村,1961年调为19个大队。1985年,兴文乡辖19村、115组、4658户、19201人。

兴文镇有街道8条,呈“井”字型,地势平坦宽阔,幅员面积41.7平方公里。境内海拔最高为双庙梁624米,最低为观音河324米,有中山寺、光荣水库、龙程山等景点。

为推进巴中城镇化进程,2014年12月,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兴文镇,设立兴文街道,同意将清江、化成、宕梁街道和玉堂街道部分村组划归兴文街道办事处管辖。


风雨沧桑七十年

几代接力建“名城”

仿佛南亭纪事修,

师先弟后步龙头。

晴光阅尽游何处?

更上蓬莱十二州。

——【当代】王明善《咏巴州二首》

建国初期,巴城规模小,居住人口少。七十年来,数代人含辛茹苦,才奠定了巴城今天的规模。

“巴城建设大致经历了‘围城’‘破墙’‘跨河’‘穿山’四个阶段。围城,就是巴中建县以来到解放前这个阶段,修筑城墙在里面发展;破墙,就是1949年到1993年建地区这个阶段,主要是破除城墙往城西、城南发展;跨河,是建地区后跨过巴河向江南发展;穿山,就是十二五期间巴城穿越大山阻隔向兴文和恩阳发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工程师张明介绍。

而据《巴中县志记载》,1950年,川北行署民政厅长王叙伍来巴,会同县政府有关领导,对巴城建设发展作出规划,确定巴河东岸宕梁一带为工业区;城西以巴中中学为基础,扩建成文化区;城南逐步发展为新的居民区,将城内东西走向的两条主街拓宽、改直。

1959年,四川省城市勘测设计院派员来巴编制巴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绘制出规划设计图册,但未能实施。“全国最早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是青岛市,而巴中地处内陆,加之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所以当时城市只是一个大致发展规划,并没有今天城市总规、控规这些很明确具体的概念。”张明说。

1980年,巴中县成立城市建设规划领导小组,在达县地区建筑设计室派员协助下,第二次对县城进行勘测,设计绘制出1:2000的《巴中县城区地形图》《巴中县城区现状图》《巴中县城区总体规划图》,规划东起后河桥,西止回风亭,南至南龛坡,北及巴河岸,面积4平方公里。

1983年,四川省规划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一行来巴审查巴城规划,提议将巴城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发展应“保护旧城、发展新区”。

1984年,巴中县聘请重庆交通学院对县城及周围13平方公里进行遥测,编制南池小区规划、南龛公园规划。

1985年,巴中县聘请省第三测绘大队对城区及12个区场镇、2个重点乡场、32平方公里范围进行航测,编制出《1985—2000年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确定3个保护区、1条商业古街、12个景点,规划于获得省政府批复。

1989年,巴中县完成《巴中县总体规划》编修,县城定位为“革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近期规划5万人,远期规划10万人。

1990年,巴中县再次修订规划,城市规划人口15万人、用地12平方公里,编制江北小区、回风小区路网控制规划。

1993年,巴中地区成立,启动编制《巴中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决定建设江北新区,完善江北新区详细规划,江北新区破土动工。

“其后巴城总体规划又经过几次大的修订,但总体上都没有跳出巴城老城区这个范围,都是在沿巴河的南龛、望王山等几座山区域内思考城市扩大展。” 张明说。


劈山填壑三地归一

一城两翼新城崛起

40年前,兴文人夏冬从家里到巴中县城赶场,需要翻越数座高山,去一趟需要两个多小时。今天,他驾车沿着宽阔的秦巴大道只需要半小时就进入巴州城区。“真是做梦没有想到!”夏冬感叹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兴文人,夏冬对几十年前“松当灯,椒当盐,养猪为过年,鸡蛋换油盐”的艰苦生活记忆深刻。“一家人十多口人就挤在只有五六间的房子里,一套衣服都会穿几年”。2011年启动兴文新区开发以来,夏冬老家的土地房屋被征收了,往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住进了宽敞明亮舒适的小区。“有了质的飞跃!现在的老年人生活得都比较舒适,茶余饭后很多老人不是在健身,就是在跳舞。”

夏冬见证了兴文数万人从农民变市民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兴文从乡镇变为城市新区的历史嬗变,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近10年来巴城建设的突飞猛进。

2010年以来,广巴、巴达等高速公路、铁路纷纷建成或开建,巴中迅速拉近了与周边地区的距离,“一城两翼”规划蓝图呼之欲出:以巴城老城区为核心,向兴文、恩阳两翼拓展,形成一个幅员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的城市框架,相当于再造了两座“巴城”。

“把巴州、兴文、恩阳三地连城一片,它不仅拉大了巴中城市框架,提高了城市承载能力,也使得巴城更具有影响和辐射带动能力。”张明表示。

站在巴中规划馆“巴城总体规划沙盘”前,巴城犹如一只雄鹰,老城区是它健硕的身躯,兴文新区、恩阳新区则是丰满的羽翼,它正展翅翱翔在秦巴大山腹地、中国地理版图中心……

“变化太大了,可以说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也不过分,我在巴中工作了30多年,从来没想到巴城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么大!”1996年退休后,廖栋成大部分时间住在成都,每隔几年他就回一次巴城,他发出由衷的赞叹。


01-1


 

巴城:七十年“城事”变迁

山与城、水与城“对话”

现代时尚与历史文化交融

每到周末,张学金总喜欢背起相机,穿梭在巴城街头巷尾、建设工地。1995年退伍回到巴中后,他拍摄了上万张照片反映巴城变迁。“变化很震撼,未来的巴城一定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城市!”张学金说。

2018年,巴陕高速开通,恩阳机场建成。2019年,巴中至成都、上海、深圳、银川航线开通,汉巴南高铁巴中至南充段开工。交通建设一日千里,带来的不仅是地域时空的快速缩短,更催生出巴城建设的突飞猛进!

根据《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巴中将着力打造“川陕渝地理中心枢纽联结地,秦巴山区中心城市,以发展资源深加工、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和旅游为主,具有巴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

2018年8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乡提升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巴中中心城区人口达到8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加快把巴城打造成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

根据《意见》,巴中将推进新城繁荣、旧城提升。在老城区,强化产业发展、功能配套、就业创业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在兴文新区,着力推进西片城市核心区、北片核心区和“两化”互动示范园区建设;在恩阳城区,突出“生态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发展定位,2020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

提升生态人文品质,加强生态园林建设。按照“步步见绿、百米见景、五百米见园、千米见水”要求,打造一批绿廊绿道、人文景观、山地公园、湿地公园、景观水系。推进中心城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突出“秦巴古邑,四龛名城”特色,推进巴州文星街——小街子、恩阳正街——老场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打造多条商业特色街区。


02-3


巴中“宽窄巷子”呼之欲出

青石板,小茶馆,梧桐树,街边巷道里,休闲的市民围在小桌子旁,啜着一元钱一杯的老鹰茶,或下象棋、扯长牌或斗地主或谈天说地。阵阵笑声从街道里传出,缕缕茶香透射出一种闲情逸致……

“听说政府要将这里打造成巴中的宽窄巷子,我们早就盼望这一天了!”正在喝茶的张老太爷对记者说。

记者从市资源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2018年,省政府批复了《巴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30)》,巴城文星街、小街子被定位为巴中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现有街巷格局、院落形态、水井阁楼等,打造“六街三巷”历史街区,引入民俗餐饮、艺术创作、休闲酒楼、娱乐体验及民宿酒店等商业业态。“留住历史文化,延续巴中城市的根脉,形成具有典型川北特色的历史街区”。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晓宇说。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将巴城城区定位为“以行政办公、文化产业、商业服务为主的 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的工业微企、仓储物流、批发市场、政务服务等非核心功能将搬迁转移。

“巴城老城区非主城区功能将向两翼疏解,已经完成的机动车检验、市政务服务中心搬迁,正在进行的高中、职业学校外迁,规划中的巴中粮食大库迁址等均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欧阳晓宁表示。

而根据今年初公示的《巴中市巴州区江南、江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江南、江北老城片区将以行政办公和商业商贸为主体,以文化娱乐、旅游服务与和谐宜居为特色,形成“一轴、两带、四廊、四心、多点”景观系统结构:

一轴:形成滨河景观轴,使绿景与水同时贯穿整个城区。

两带:南池河、后河景观绿带,让绿地通过水系进行生态串联。

四廊:江南向江北的4条视线通廊,作为山、城、水的联系纽带。

四心:打造巴人广场、罐头厂文化公园、中城街文化广场、南池河湿地公园四个景观主节点。

多点:主题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广场等形成点状开敞空间。

按此规划,原巴中罐头厂将变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公园。“充分借鉴成都东郊记忆公园的模式,引入文创理念,保留部分厂房、水塔、大树、水池,引入文创研发等活力型产业,留住巴中人的工业记忆”张明表示。

不远的将来,一座具有巴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将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华夏版图腹心一道最迷人的城市风景!

(巴中新报记者  李继鳌)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