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假了,家长该做啥?

放暑假了,孩子高兴,但家长却高兴不起来。作为上班族尤其是双职工的家长,孩子怎么办成了烦心事。让孩子一个人在家,不放心;带孩子一起上班,也不太妥当。

如何让孩子的假期过得充实、愉快?成了家长的难题。


03-1


课外班成托管首选

最近几天,市民张耀军正在忙着为刚放暑假的女儿找补习班。“没办法,我和爱人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双方父母也都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只能找个补习班,让女儿在假期充充电,也省得我们担心她假期到处乱跑。”张耀军无奈地告诉记者,他的女儿在巴城一小学上5年级,学习成绩还可以,所谓补习,纯粹是为了找个地方托管。

无独有偶,市民刘文的女儿正在读四年级。孩子还未放暑假,刘文就已经拟好了一份假期安排表:夏令营+补习班+兴趣班,希望借助相关机构对孩子加强管理,保障孩子的暑期安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在督促孩子有计划地完成暑假作业的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安排孩子的娱乐时间,例如参加夏令营,多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至于补习班和兴趣班,我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尽量让她做感兴趣的事。”刘文对记者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像张耀军、刘文一样,不少家长因为是双职工的缘故,上班忙起来无暇顾及孩子,只能选择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解决孩子的看管问题。


除了托管,家长还这样带娃

6月初,市民曾钰就开始寻找假期托管班。考察了四五家托管机构后,曾钰最终将孩子送回了老家,交由老人照看。

“托管班大部分时间就是让孩子做作业,看动画片、课外书籍,感觉学不到东西。”曾钰说。

也有不少家长考虑过假期将孩子送往托管机构,但发现托管机构大多只是解决了“孩子有地方去”的问题,而家长更希望孩子在托管机构能够学习到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李萍是一位二孩妈妈,平时两个儿子由老人和李萍夫妇分开带。李萍说,去年假期,她开始将两个儿子都交给了爸妈照管,但男孩儿太调皮,一刻也不消停,两人时不时还会打架。老人精力有限,最后只能把老大接了回来,每天带着他一起上班。“每到假期,总会有人带着孩子来上班。”李萍表示,这实属无奈之举。

还有一些家长选择假期带孩子去旅游。王雯思是巴城一所中学的教师,每年假期都会带孩子出去游玩。“带孩子旅游,既增长了孩子的见识,又增进了和孩子的感情。”但王雯思也表示,假期带孩子旅游存在诸多不便,景点游人扎堆,车票、住宿都紧张,出行安全问题也让人担忧。

也有家长假期索性将几家孩子集中起来“拼养”。去年暑假,“全职妈妈”朱彤就担负起了“临时妈妈”的职责,将3个孩子“拼养”在一起。朱彤的儿子今年6岁,“拼养”的另外两名孩子分别是8岁和4岁,是邻居以及朱彤好友的孩子。

朱彤告诉记者,她每天要为孩子们准备午饭和晚饭,督促孩子们完成假期作业。每天要带3个孩子,确实不轻松。但朱彤发现,孩子们在一起学会了谦让和分享,两个大孩子会在饭前摆餐具、盛饭,饭后擦桌子、洗碗;吃水果的时候,会先给小妹妹。几位家长都看到了孩子们变化,他们说这样的假期才有意义。


02-1


寓教于乐假期更有意义

让假期回归本意,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这是每个家庭的愿望,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冉月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同时也是一位15岁孩子的母亲。她认为,假期就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而不是被关在家里或者培训班。去年暑假,冉丽萍组织了几场自然教育亲子活动,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

“带孩子去植物园,观察昆虫。和孩子一起去农场,去认识农作物,观察各种作物的叶子……”冉月告诉记者,自然教育可以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自理,训练孩子的眼力、专注力,增加孩子的自然知识和经验,让他们去感受大自然的奥妙与完美。“假期不应该只是在家写作业,上辅导班,去户外远远比困在家里和教室更有意义。希望有更多人发起、组织多样的活动,让孩子的假期活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社区和机构开办了假期小课堂,带孩子们参观科技馆、污水处理厂,或参与皮影制作等多种活动。但由于名额有限,只有一部分儿童可以参加,且每个人只能选择两三项活动。另外,社区的活动主要针对6至12岁儿童,6岁以下小朋友被“拒之门外”。

巴中中学教师张鹏飞说:“让假期回归本意,就是要把假期还给孩子,让他们过一个既充分休息又拓宽视野,既文明健康又快乐有益的假期。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孩子们还需要大量来自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假期,让孩子接近自然,接触社会,丰富阅历,陶冶情操,锻炼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教育部门也多次要求,各地要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丰富学生暑期生活、合理控制学业负担、预防沉迷网络和游戏、帮助养成劳动节约习惯、关爱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等,提倡安全教育第一,健康成长最为重要。

但从目前现状看,学校和教师依然布置大量文化课作业需要完成,且作业形式较为单一,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布置不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科技和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保持锻炼身体习惯严重不足。作为家长,缺乏亲子沟通、陪伴引导、示范引领,存在盲目跟风攀比等。

“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开展家长课堂,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导培训,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家长要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帮助孩子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共处及生存。比如引导孩子在学做家务中提高生活能力,在学会理财中珍惜劳动成果,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在学会时间管理中懂得珍惜,在阅读活动中提升文化素养,在旅游活动中拓展视野,在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巴中新报记者 吴维义)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