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洲民歌:响彻千年的天籁之音

太阳出来照东门,

巴河有个柳洲城,

柳洲城里出美人,

要问柳洲在哪里?

人文水乡白衣镇。

这首民歌所说的柳洲就是白衣镇。白衣镇古称柳洲,又名白衣庵,位于平昌县东的巴河岸边。如今,走进白衣镇,再难寻觅到原生态的柳洲民歌了。日前,记者走进平昌县城,采访柳洲民歌传承人岳茂盛,了解柳洲民歌的前生今世,再现这一历史悠久的演唱艺术。

柳洲民歌 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岳茂盛的家就在平昌县城的河边,打开窗子便是宽阔的巴河。见到岳茂盛的时候,他正在屋里整理最近搜集的民歌。在岳茂盛的眼里,民歌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重要载体,民歌丰富了大家的生活,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信图片_20190617092911

图:岳茂盛在整理民歌

一首首民歌传唱千年,沿巴河到达州、重庆。那么,柳洲民歌有怎样的深厚历史呢?柳洲城隶属巴国,巴国是周王朝在西南的封国,国君为姬姓,属周王朝的分支,巴国土著人被称为“南蛮”。有关春秋战国时代巴国的历史,史书记载不多。而关于柳洲的记载也是存在于口口相传的民歌中。柳洲民歌代代相传,迄今已有2000多年,源远流长。

“白衣镇水路交通发达,为商贾汇聚之地,历来民歌较多,过去老百姓就有‘出门一声吼’的习惯,形成了采茶歌、婚礼歌、薅秧歌、祭祀歌等。”平昌县文化馆馆长朱飞说,歌词里面描述的都是爱情、生活、人间喜乐等。这种粗放型的口头文化,对于长期劳作的老百姓而言,没有距离感,很容易接受。

柳洲民歌曲调种类繁多,这是它的历史渊源所决定的。长期以来,柳洲人民与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生产劳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都少不了演唱民歌。尤其在山间行走、沟坡放牧、林中砍柴、下田劳作、茶余饭后等,都少不了民歌为伴。

微信图片_20190617092928

图:原生态柳洲民歌集

“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给人力量;优雅的山间小调,给人享受。在这歌声中,人们忘掉了一切疲劳和烦恼,引领到美丽而动人的画境之中。”朱飞说,民歌抒发着劳动人民的爱和恨、苦与乐,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是老百姓生活、表达爱情和文化娱乐的重要方式。

柳洲民歌以规整的七言诗为主,五言较少。如:

贤妹长得白漂漂,好像豆腐才开苞;

才开苞的嫩豆腐,轻轻一压水长流。

这首民歌表现手法采用传统的赋、比、兴,选用巴山人生活中最典型的事物,加以艺术化的高度概括和描写,朴实自然、毫不雕琢、浅显易懂。又如:

一个大田十二厢,半栽萝卜半栽姜。

萝卜莫得姜好吃,媳妇莫得女好当。

宁当三年红花女,不当三年小媳妇。

当了女儿有娘管,当了媳妇受煎熬。

这首民歌用萝卜和姜这两种农家蔬菜比喻媳妇和小姑子的相互关系,显得十分贴切,生动而又十分准确。柳洲民歌歌词创作手法之高,想象之奇特,比喻之巧妙,韵律之和谐、自然,与那些用助词、叹词、虚词等押韵的民歌有所不同,柳洲民歌几乎不用虚词押韵。如:

河里涨水沙浪沙,

妹过跳磴眼发花,

你是哪家小大姐?

要不要我来把你拉。

对门哥哥莫来拉,

我是蜜蜂扑过的花,

我已开花结过果,

莫在我身上想办法!

柳洲民歌抒发情感大胆直接、热烈奔放、淳朴自然,这是其他民歌中少见的,真是“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代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序》中写到“真诗还在民间”,柳洲民歌就是印证。

独特价值 彰显鲜明的地方色彩

岳茂盛逼仄的卧室里堆满了各种民歌方面的书籍。“我不仅在搜集,有时候自己还创作一些。”岳茂盛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二胡、唢呐挂在泛黄的墙壁上,床头的电子琴的琴键已经残缺不齐,书桌上摆放着有关柳洲民歌的各种资料。“我之所以喜欢传唱柳洲民歌,一是它独特的韵味;二是家乡山好、水好、人好,唱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岳茂盛说。

微信图片_20190617092932

图:拉二胡

说到此,岳茂盛兴味十足,拿上二胡引着记者来到河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面朝大河,坐在椅子上,微调了一下坐姿,清了几下嗓子,眉头的皱纹渐渐舒展。“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柳洲,人说柳洲姑娘好,个个会梳头……”岳茂盛唱的这首是柳洲民歌中有名的《黄杨扁担》。他起的是高音,一段段压着音韵,涓涓而出,歌声和着二胡的乐声,悠远绵长。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朱飞说。柳洲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的自娱性,一般都强调字头的喷口,句式间节奏处理特别强调乐句、乐节的重音,句逗分明、节奏抑扬顿挫,是当地民间文化的精粹,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微信图片_20190617092935

图:吹唢呐

柳洲民歌在民间音乐中,乃至在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民间音乐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川东北地区优秀的文化。

民歌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除了娱乐作用外,它在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许多实际功用。“柳洲民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是认识当时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人文研究价值。”朱飞说。

2000多年的传承和发扬,如今,柳洲民歌的声调和内容上已形成了独特的演唱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白衣镇的繁华已不如当年,而柳洲民歌也逐渐在发展中走向没落。“发据、抢救和保护柳洲民歌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是研究白衣镇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而且对民间音乐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朱飞说。

传承保护 精心搜集民歌400余首

翻开岳茂盛整理的《原生态柳洲民歌集》,里面记载了民俗歌谣、打石歌、滑竿歌、抬轿歌等。“这是我20余年来寒来暑往,历经艰辛整理出来的。”岳茂盛说。

小时候,岳茂盛住在平昌县西兴乡天堂村,邻居义国平喜欢唱柳洲民歌,他听着那调子好听,便悄悄地跟着学,很快便学会了《拴住太阳好干活》《黄杨扁担》《二月百草生》等民歌。之后,他天天曲不离口,走到哪里唱到哪里,这个活泼开朗、多才多艺的小伙子渐渐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柳洲民歌也在平昌唱出了名气。不到一年时间,岳茂盛从义国平那里学到了柳洲民歌所囊括的所有曲目。于是,他组织了一支文艺演出队,走村串户,使柳洲民歌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1990年,岳茂盛在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集成志书地、县(市、区)卷的编纂工作中获奖之后,觉得应该搜集更多的柳洲民歌,并让其得到传承。从此,他便踏上了搜集柳洲民歌的路途。

微信图片_20190617092938

图:白衣古镇

带着干粮,岳茂盛走进柳洲民歌的发源地——白衣镇。本以为能随处搜集到民歌,但事与愿违。“当我到白衣镇去搜集时,发现很多民歌都已不全,去村里拜访老人,这些老人因年龄已大,也只能唱出残缺的一段。”岳茂盛说,有时候他一边啃着自带的火烧馍,一边用笔记载,不懂的就仔细询问,直到弄懂为止。实在补不全的民歌他便叫老人们哼出调子,回来后自己再为民歌填词。几十年如一日,岳茂盛搜集整理了《嫁女歌》《柳洲城里出美人》《吴幺姑》《二月百草生》《拴住太阳好干活》《黄杨扁担》等12首柳洲民歌,同时搜集整理其他民歌400余首,并将其分类整理成册。民歌之多正如他所唱的:

我的山歌多又多,要用船装和车拖。

前头到了巴中城,后头还在平昌河。

我的山歌多又多,比那牛毛还要多。

唱了三天又三夜,才唱一只牛耳朵。

今年82岁的岳茂盛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等大型文艺会演,于1987年获得原达县地区“民间歌手大赛”第二名。1988年获得原达县地区“民间歌手大赛”第一名。

岳茂盛一生都在致力于柳洲民歌的传承和发扬。“民歌传承难,老一辈民歌艺人大多离世,很多民歌也随之消失。同时,民歌是一种文学艺术,需要天赋和持之以恒的学习,加之学习民歌很难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年轻人不愿意学。”岳茂盛感叹。

为了传承柳洲民歌,岳茂盛多次前往乡镇、社区免费教授柳洲民歌。岳茂盛说,他如今所教的学生有上百个,但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叫唐娟的女孩唱得特别好,声音干净嘹亮、婉转动人,有乡土风味。岳茂盛决定收唐娟为徒,后来他开始单独教唐娟唱歌,同时也带着她外出演出,如今唐娟已学有所成。

即便有了传承人,但是民歌的传承着还是在逐渐减少。朱飞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欣赏民歌的观众日益减少,民歌艺人生存艰难,造成后继无人、难以传承民歌的濒危状态。

如何对柳洲民歌采取保护?平昌县“非遗”保护办公室已派工作小组对柳洲民歌进行了文字、图片、影像的详细记录,并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同时,在市、县文艺演出活动、乡村旅游节上特邀柳洲民歌艺人现场表演,扩大影响力。

在朱飞看来,发掘、抢救、保护柳洲民歌,对推动平昌县及周边地区精神文化的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文明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