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艺术教育:学生乐艺人欢

在不少人的记忆中,校园大课间无非就是比比画画的课间操,艺术课无非就是唱唱画画。

几十年过去了,大课间有没有新创意?艺术教育有没有改观?记者就此对全市学校进行了走访,记者看到,竹竿舞、太极拳、腰鼓、清音……这些充满娱乐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不再觉得枯燥,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增强。

我市学校艺术教育现状如何?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04-4

 

学校成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

吴华德是平昌翻山铰子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 “自然村寨的传承力量正在不断减弱,而城市街道又难以组织,学校学生集中、易于组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

吴华德认为,在学校传承民族文化中,不能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做到,一个民族文化区域内支持几所学校重点传承就可以了。学校传承民族文化要有多样性,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地域特色。

吴华德参加了翻山铰子进校园活动,他认为创新是传承下去的重要因素。平昌县实验小学将翻山铰子改编成了铰子操,学校每年会开展比赛,学生人人会跳铰子舞,“千人铰子舞”也成为了学校的一张名片。

04-1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南江赶场小学在广泛开展跳绳运动的同时,将太极、武术等元素予以糅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推广中,还存在着体育师资少、培训周期长、场地不足、标准缺失等问题。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人士表示,今后要大力支持和指导相关项目中心和协会开发传统体育项目的青少年学生培训课程体系,研制相关技能等级标准,吸引青少年学生参与传统体育项目锻炼。


为民间技艺找到了传承者

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教育孩子根植家国基因,助梦孩子成长?

巴师附小校长赵茂森介绍,第一是真学。在体育课程里,设置一些特色课程,构建健康工程,推进全体学生在体格、性格、品格“三格”教育当中真正学习到传统教育精神。第二是真思。比如将健美操与戏剧结合,强调健身、健心、健美结合,真正体现成长理念。第三是真知。比如将武术作为体育的必修课程,让孩子在认真操练过程中知道中华传统价值内涵、目的。

健康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并重,加强传统体育、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变封闭型训练为开放型锻炼,是不少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的。

在巴师附小,具有巴中特色的民乐、剪纸、皮影和体育传统项目太极拳、武术、体操等活动已经走入学校大课间,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民族技艺走进了音乐课。

在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的每周三下午,美术教师张红梅会准时与学生们在刺绣间集合,孩子们带着针线盒与老师一起进行刺绣创作。美术教师金梁会在另外一间教室与学生们一起用“泥巴”进行艺术创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艺术体育课的改革,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变革。”赵茂森说,我们要培养一批超越功利、懂得审美、具有高远境界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是我们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体育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

“布谷鸟儿咕咕叫啊,飞出山林往南飘。这边绕来那边绕……今年报信我迟到了,春耕更比往年早。”5月17日下午4点55分,巴师附小操场上一群小学生有模有样地边敲打着乐器边哼唱着歌词。

孩子们练习的表演形式是四川民间曲艺“清音”,他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做最后的准备。组织她们练习的老师名叫龚兴媛,是学校专职艺术教育老师。她告诉记者,学校在几年前就特别注重将传统民间文化引入校园,融入艺术教育课堂。

据了解,这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和翻山饺子、传统手艺根雕、刺绣、泥塑等也纷纷被引进课堂,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艺术课堂,也为很多面临失传的民间技艺找到了传承者。


04-3

 

古老技艺“翻”出新花样

“翻山铰子”是汉民族舞蹈中十分独特的表演形式,因表演时铰子甩过头顶绕过腰膝,上下翻飞左右敲击,形同翻山越岭而得名。2008年6月7日,“翻山铰子”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由于时代变迁,“翻山铰子”也和其他一些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面临着生存危机,有失传之势。

在“翻山铰子”的发源地的平昌,有一所小学——平昌县实验小学——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翻山铰子”的重要意义。校长陈达认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坚持“活态传承”,也要注重“动态发展”,推动现代与传统的互动与交融,实现和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此,学校从20年前就开始寻访民间”翻山铰子”艺人,对“翻山铰子”技艺进行整理和挖掘,编写出了“翻山铰子”校本教材。并聘请县文化馆舞蹈教师对“翻山铰子”进行舞蹈编排,在学校开展传承“翻山铰子”这一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教学活动。

现在,学校开展“翻山铰子”教学活动除聘请校外人员担任辅导教师外,本校部分艺术教师也逐渐掌握了“翻山铰子”的舞蹈技能和编排要领,开始担任教育主力。目前,全校参加排练的学生已达400人左右。每周下午的兴趣活动时间和双休日,校园里都会响起击铰声。学校也因此成为了”翻山铰子”学校培训基地,同时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在教育培训中,除了保留对铰子舞原生态的传承外,还运用现代的审美要求,从多方面挖掘、简化、突出、改编、创新,使“翻山铰子”有了新的音乐元素,有了故事情节,具有强烈的可观性和艺术性。学校编创的舞蹈《铰韵传情》在2018年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进行了展演。

陈达告诉记者,他们还计划通过网络媒体,用纪录片的形式走进“翻山铰子”,走进“翻山铰子”民间艺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喜欢“翻山铰子”,让“翻山铰子”这个“活化石”永放光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保护。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巴州区第四小学就将川剧请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课堂。

该校教师胡清华告诉记者,为了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川剧,学习川剧,热爱川剧,学校从举办川剧讲座、请巴中川剧团的老艺人到校演出,到组建川剧特长兴趣班,请巴中资深川剧艺人授课,再到开设川剧校本课,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川剧的熏陶。

行走在四小校园里,随处都能看到这些小“川剧迷”们比比划划,哼着川剧曲调。


学生乐见艺人欢

巴师附小龚兴媛老师告诉记者,目前这些孩子学习“四川清音”时间最长的只有不到3个月。而她们即将在几天后第一次登上舞台表演正在练习的曲目。孩子们练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周一次的特长课和课后服务。

5月23下午,孩子们第一次进行了完整排练。从龚兴媛的笑容看得出来,她对孩子们的表现还算满意。“有兴趣就学得快,孩子们很积极。”

其中参与排练最小的一位学生今年刚刚9岁,她告诉记者,这种曲艺的唱腔很好听,自己很感兴趣。

根雕技艺作为民间传统手艺,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忘,只有一些老艺人还在坚守。而在南江赶场小学里,几乎人人都知道根雕,人人都参与过雕刻,人人都有作品保留。

杜秀泽是赶场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几年前,学校又将其返聘回校,让他担任根雕专职教师。而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他对根雕有深入研究,算是半个行家。为了更好服务学生,他还亲自培训了两名学校兼职根雕教师。就这样,三个人开始为学校所有学生普及传授根雕技艺。

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以“寻根文化”为主干,构建“人心之根”、草木之根”、“守土之根” 三大主题模块,用主题精神指导模块内根艺创作课程和根艺创作活动,通过根艺创作课程开设和根艺创作活动设计,让乡村孩子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激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本真感知。

学校专门设立了根艺创作室,还开办了根艺作品展馆。在展馆里,上百件作品全部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一刀刀雕刻出来的。创作的作品屡次获得县、市、省多项大奖。

04-2


市教育局德体艺卫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巴中的艺术教育在这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升,每个学校都很注重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生都十分感兴趣,也乐意去学习。在去年的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全市共有10件作品获一等奖,有49件作品获二、三等奖。但是横向比较来看,由于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的制约,我市的艺术教育与周边市州还有一定的差距。

(巴中新报记者 魏文明 吴维义)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