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变形记”

“关注生活垃圾”——特别策划

当你晚上外出散步,把家里装满垃圾的垃圾袋扔到小区楼下的垃圾箱,当你外出逛街,将喝完的饮料瓶随手扔进垃圾桶时,你好奇过这些垃圾的最终去向吗?我们的生活垃圾去哪儿了?

据了解,巴城每天产生各种生活垃圾320吨,全城1000余名环卫工人、13个转运站、50余台转运车每天要从半夜就开始清理,以保证太阳升起以后,巴城是干净漂亮的。

近日,本报记者近距离了解了垃圾投放、回收、运输、处置的全过程,探究到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背后的故事。


02-3


垃圾入桶,清运省时又省力

12日早晨7点10分,龙泉丽都小区居民何女士把一袋垃圾提到楼下,扔进了楼前的垃圾桶。第一个处理这袋垃圾的人,是龙泉丽都物业的保洁马师傅。每天早上7点30分上班后,马师傅和同事首先要清扫小区的公共区域,随后,便开始清理垃圾桶的垃圾,把垃圾桶从居民楼前运到小区外面的临时垃圾存放点。龙泉丽都小区有十几栋楼,每个单元前面都摆着两三个垃圾桶,马师傅他们将这些装满垃圾的垃圾桶全部搬运到小区外的转运点。

等把小区全部的垃圾桶都搬运结束后,环卫局的李师傅和齐师傅开着垃圾转运车也到达了小区外的垃圾转运点,马师傅要和他们一起将这些垃圾桶里的垃圾全部倒在转运车里。其实这个过程并不复杂。转运车尾部有一个遥控升降平台,车开到楼前面,伴随着电动机嗡嗡的响声,师傅降下平台把垃圾桶推上去,按一下遥控器,平台升到与车厢平齐的位置,再把垃圾桶推进车厢倾倒垃圾。

装完该小区的垃圾,李师傅和齐师傅将顺着望王路依次转运每个小区的垃圾。

此时,马师傅便端着水枪冲刷地面,随后又拿出扫帚,开始熟练地清理垃圾桶外散落的垃圾。

清扫完后,他还要一个一个地将垃圾桶放回原来的地方。周而复始,小区每天要拉出去40桶垃圾。

忙完这些,马师傅再修理一下损坏的垃圾桶,往空垃圾桶里喷洒消毒药水,“冬季还好一点,这个季节味道特别大,不消毒容易招苍蝇。”

清运垃圾的活,没有周末,更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工作量更大,因为节假日产生的垃圾要比平时多。虽然工作很脏,但看着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干净,成就感在马师傅心里油然而生。

据了解,以前很多老旧小区内都是垃圾池,味道难闻,清理起来也特别费力,为了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这几年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很多老小区都换成了垃圾桶或垃圾箱,清理起来方便多了。


02-2


忙碌12小时,垃圾压缩转运

起得比鸡还早,可以说是环卫工作最形象的比喻。每天凌晨3点半,工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到下午3点多垃圾全部运往发电厂,打扫完转运站内的卫生,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了。

早上6点,50辆垃圾清运车从站里出发,开始收集环卫工人们清扫收集的垃圾。

梁师傅从事环卫工作已经20余年,他与搭档郭师傅负责驾驶清运车收集江南二环路段的垃圾。达到临时垃圾存放点后,环卫工人跳下车,把敞开盖的垃圾桶卡到垃圾车上,一按按钮,垃圾桶翻了过来。只听到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倒入车内的垃圾经历了第一次压缩。装完垃圾,工人急急忙忙地开车走了,“还要去其他小区呢,走慢了会遇到早高峰,在城里会堵车,到了转运站也要排长队。”

对于清运车的作息时间,巴州区环卫局清运队队长张涛显得有点无奈,之前因为清晨四五点钟去小区里运垃圾,他们被投诉噪音影响居民休息,改成早上八九点钟作业,又被投诉清运不及时异味扰民。

这些被收集的垃圾首先要运输到垃圾转运站经过又一次压缩。据介绍,全巴城一共有13座垃圾转运站。

“这些转运站分地埋式和地面式。”虽然设备有点老旧,但环境卫生做得很好,并没有多少臭味。靠墙停着一排等待卸货的垃圾清运车,他们把垃圾卸到垂直式垃圾压缩机下。压缩机像挤压压缩饼干一样对垃圾进行挤压,挤压好后再打包装车,发往终端处置。经过垃圾压缩机的处理,可以大大节省垃圾空间。

记者了解到,由于地埋式转运站存在无法压缩和容量小的缺点,地埋式转运站将逐步淘汰。


焚烧发电,让垃圾变废为“宝”

驱车30公里,记者跟随垃圾转运车来到位于巴州区光辉镇哨台村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很多人一听垃圾发电厂,可能脑中的画面就是烟雾弥漫和脏乱差。但当记者走进这家电厂时,却发觉整个厂区很安静,环境整洁,空气中也无异味。

相比起垃圾填埋,焚烧处理生活垃圾是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有效手段。高温燃烧能够使有害物得到完全分解,焚烧过程中垃圾体积也将大大减小,燃烧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用来发电供热,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全数字化操作监控,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综合处理的企业。垃圾转运车将垃圾送进原生库后,经过粗破碎、干化舱、机械分选、成品库,最后进入锅炉燃烧,产生的能量用于驱动汽轮发电机,尾气则在净化后排放。整个过程在全封闭的车间中进行,如果不看企业的标志,路过的人根本不会想到这是垃圾处理厂。

据了解,垃圾发电厂的处理工艺为生物干化+机械分选+高效焚烧。生物干化是指微生物利用混合垃圾中的易腐烂物质发酵产生热量,高温下通风加速水分挥发,利用热空气比冷空气携带更多水分的原理,把垃圾中的水分带走。干化之后进行筛选,可以分离出不可燃物、金属、塑料、玻璃,从而增加资源的回收利用。分离之后,垃圾就会变成衍生燃料(简称RDF),用于燃烧发电。

天刚刚亮,位于巴州区光辉镇哨台村的垃圾发电厂就亮起了点点星光,厂房门口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各种指标的在线监测实时数据。一辆辆垃圾运输车陆续开进卸料大厅,垃圾被倾倒进垃圾池。在垃圾池一旁的智能控制室,工作人员开始对垃圾池内的吊车进行操控,将垃圾转移到发酵区进行发酵。

进入发酵区的垃圾会经过7天时间的发酵(夏天的发酵时间为3至4天)。这些生活垃圾的水分包括垃圾渗滤液会进入渗滤液收集池,而垃圾会经过推料斗送进推料器,然后进入焚烧炉。焚烧炉是全封闭,点火后,焚烧的时长、程度等信息都会经过智能设备传输到监控室的电脑上,以便工作人员监测。

据了解,残留的水分经过处理后会被运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焚烧炉内焚烧后的残渣会进入渣坑,磨成粉后成为水泥原材料,制成用于铺设人行道的砖。剩下无法循环利用的飞灰则经过固化封存后进行无害化填埋。

垃圾在焚烧的时候还会产生一部分烟气,这部分烟气经过二燃烧室和矿燃室,进入到余热锅炉,最后进入汽轮发电机。据介绍,垃圾发电的核心仪器就是汽轮发电机,在这里,高温烟气会加热锅炉里面的除盐水,除盐水吸热后变成蒸汽,蒸汽冲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切割磁力线,就可以发电了.通常情况下,一吨垃圾经过5个小时的处理,可以变成280度电。经过这一系列的处理,生活垃圾来有影、去无踪,变成了能源。

公司负责人说,与填埋相比,焚烧发电最大的好处是“减容减量”。仅以一期工程日处理量600吨为例,和填埋方式相比,每年将减少耕地占用40亩;和火力发电相比,同等电量每年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万吨。

这座于2015年建成投用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目前每天处理着来自巴中城区、经开区、恩阳区、以及平昌县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每天约500吨。这些垃圾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发的电,除满足厂区运转外,剩余电能全部并入巴中国网,供应恩阳城区部分商业和居民用电。

据了解,去年全年,该厂共处理生活垃圾211787.6吨,生产入网电能5648.6252万千瓦时。


大件废弃家具处理是难题

采访中,记者跟随环卫工人来到位于南坝污水处理厂附近的大件垃圾分拣中心,看见院子里堆满了从床垫上拆下的近200张弹簧框架,而这仅仅是近一周的量。在生了锈的“弹簧山”旁,堆着没来得及拆解的床垫、沙发……

大件垃圾一直是垃圾处理中让人头疼的问题。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大件垃圾是“收集难”“处置难”“运输难”:既不属于生活垃圾也不属于建筑垃圾,很难划入哪种收运体系,造成“收集难”;无法在中转站进行压缩,填埋场不接受大件垃圾的填埋,焚烧发电厂不接收焚烧等造成“处置难”;正常的垃圾收运车装不下,又造成“运输难”。

大件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同样也遇到了难题。以床垫为例,床垫拆除表面的纺织物和海绵,剩下的就是整张弹簧床,废品回收站压根就不回收这种东西。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环卫工人正在手工拆解这些大家垃圾,“不好拆,一是大,而是结构复杂,拆起来费劲得很。”他告诉记者,这些拆解后的金属物品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拉到另一个更大的堆放点堆放,目前还没有找到减量或者更好的处理方式。

(巴中新报记者 魏文明 吴维义)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