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雷锋精神】身边的雷锋,温暖你我他

“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我们身边除了有专门的社会公益组织,还有很多人在默默传承着雷锋精神。今天是第56个学雷锋纪念日,来听听我们身边雷锋的暖心故事。

张智:“红丝带”的忠实守护者

朴实的外表,心直口快的性格,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这就是群众对他的评价。他就是巴州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张智,自大学毕业后,就踏上疾控之路。

“关心关爱艾滋病人和感染者,是国家政策,更是艾防人员的基本职责。”随时和艾滋病人近距离接触,看望慰问艾滋病人是张智工作的一部分。

“张主任,你来了!”一次,张智到清江镇看望一名艾滋病患者,刚踏入患者简陋的农家小院,一位极度消瘦的男子立即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我经常要来的,你不欢迎?”张智一边调侃,一边伸出了手。

对方本能地伸出了手,但瞬间又缩了回去。张智并没有感到一丝尴尬,一把紧紧地握住了患者的双手。

“近来身体感到怎么样?”“服抗病毒药物后身体有没有副反应?”“生产生活有没有什么困难?”……

张智如亲人一般的关切,让这位患者的眼眶湿润了一次又一次。

看望结束后,张智走出农家小院,村社干部问他:“他是艾滋病人,你和他如此近距离接触,不怕传染吗?大家一般都不和他接触的。”

“不会的,艾滋病传播只有三种途径,只要掌握了这方面的基本知识,是没有危险的。你们也要多到他家里来,多关心他,让他感受到社会、政府的关爱,他才能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这是我们共同的职责。”张智说。

同样也是一名艾滋病患者,但张智见到这位患者时,他已经出现了全身机会性感染,皮肤溃烂化脓,鹅口疮,村里人都对他“敬而远之”。当地学生家长也联名向学校施压,阻止其儿子在本地读书,已经在当地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帮助患者重树生活信心,并让群众正确认识艾滋病,张智和治疗专家组为患者提供免费治疗药物,同时组织学生家长及全校师生在当地学校开展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课。通过此次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宣讲,当地群众对艾滋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对艾滋病人及亲属的歧视大大降低,患者的亲戚朋友都消除了心理负担,其儿子也顺利入学。

以后的日子,张智就成了他们家的常客,和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得到了他们的信任。

尽管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张智深知肩上的担子还很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边远山区群众的健康问题、群众对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问题、基层队伍的业务水平问题……都是他在以后工作中还需继续努力的方向。

刘先银:点燃残疾孩子的希望

“作为一名曾经受过意外伤害的成年人,我能真切感受到残疾孩子们生活的困难。我要尽自己的力量让残疾孩子鼓起生活的信心,做身残志不残、有抱负、有理想的好孩子。”2004年,刘先银在一次交通事故中造成右手臂、肘关节严重骨折,为早日康复,他与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不仅手臂功能恢复,还练就一手高超的乒乓球技术,成为平昌县乒乓球协会的一名教练。

2014年3月,市残联备战“四川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和“四川省第三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平昌乒协承接了乒乓球队的组建和训练任务。接到任务后,谁来担任教练成了当务之急。

乒协会长王军第一个就想到了刘先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接到乒协通知后,刘先银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为了组建队伍,他一家一家走访,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劝说,不少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受苦,尽管跑了很多天,刘先银仅招到两名愿意参加运动会的残疾孩子。

“后来,我们把重心放在各中小学校。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凑足了人数,但他们大多不会打乒乓球。”刘先银说,这也给日后的训练带来不少困难。

在训练的第一堂课上,刘先银便感受到15名残疾孩子生活的不易。他暗下决心,不但要教好孩子们的乒乓球技术,还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起居和安全。为了能让孩子们吃好,他每周煲汤送到食堂给孩子们加餐;每遇孩子生病,他一定会送医买药;每逢孩子过生,他一定会给孩子惊喜。

为了圆满完成残联分配的任务,刘先银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制定了详实的训练计划和心理辅导计划。每天从清晨7点到晚上10点,他都与孩子们训练、生活在一起。由于这些孩子先天接受能力不足,每一个技术动作、要领都要重复数十次、数百次甚至数千次,他每天亲自给队员“喂球”高达数千板,球衣湿了一件又一件。尽管这样,有些孩子高兴时就练练,不高兴时就耍赖偷懒。几天下来,刘先银对每个孩子的特点都熟记于心。

在团队中,有一名叫康萧的孩子,既是智障又患自闭症。在刚入队时,不主动与人交流,就连看他笑一笑都很难。但是这孩子训练刻苦,技术提高也快。刘先银便每天给他安排多名陪练员,不断地与他交流。当康萧球打得好时,要求陪练不要吝惜表扬和鼓励。慢慢地,能看到他开心的笑容,偶尔也能主动与人打招呼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四川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刘先银所带领的平昌代表队获得团体第4名,队员苟晓杰、陈靓还分别获得单打银牌、单打第6名。

杨梅:助人是我的快乐之本

“前段时间,杨姐又送来了鸡苗,靠着养鸡,我不仅能自食其力,还能帮家里减轻负担。”在南江县侯家乡玛瑙村,何喜梅拄着拐杖,将一把粮食洒向鸡群。她口中的“杨姐”,就是一直资助她家的志愿者杨梅。

2015年7月,杨梅在走访贫困学生的过程中,无意中得知玛瑙村何喜梅一家情况令人担忧:爷爷中风,奶奶左眼残疾,母亲患上了癌症,哥哥与何喜梅因脊髓病变先后坐上轮椅多年,全家仅靠不能从事重体力活的父亲承担。

针对何喜梅家的特殊情况,杨梅觉得要从精神和物质上多层次帮助。于是,在长赤义工等社会团体的帮助下,何喜梅家院子里的康复走廊迅速建成,并建成了一个可养殖近300只鸡的生态养殖场。杨梅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方式比简单地给钱给物更有意义,更能让这一家脱贫致富。”

何喜梅只是杨梅帮助过的对象之一。从事志愿活动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她已经累计组织大小考察活动40多次,考察帮扶贫困学生30多名,活动涉及捐助现金、衣服、学习用品等。

杨梅是南江县林业局的一名普通职工。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就利用工作间隙经常关注一些贫困学生的信息,只要觉得确实困难,她就会主动来到这些学生的家,将所需要的费用和一些学习用品等送到这些孩子手上。

在不断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杨梅发现在偏远乡镇及农村还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她意识到,仅靠自己充当“独行侠”力量太小了,只有团聚更多的爱心人士和组织,才能帮助更多的孩子。于是,她加入了蒲公英助学会,成为其中的一名志愿者。

加入助学会后,只要有时间,不管天晴下雨、山高坡陡,杨梅都会与其他志愿者一道,深入贫困生的学校、家庭,现场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将考察情况形成考察笔记,然后在网上发布,供爱心团体、网友选择结对。在积极投身志愿活动的同时,她还积极为助学会的发展出谋划策,起草完善各项章程制度,与兄弟协会牵线搭桥。

投身公益事业后,在杨梅的带动下,她全家人都成了爱心组织的志愿者。“助人为快乐之本,只要人人都这样,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杨梅说,能在弱势群体困难无助时为他们送去真挚的温暖,她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充实。

陈晓蓉: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陈晓蓉真的是太好了,时时刻刻把我们装在心里。”在经开区时新街道办事处插旗山社区,居民口中人人称赞的陈晓蓉,现在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因常年帮扶困难群众,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陈晓蓉出生在插旗山4组的一个党员家庭里,从小在父辈的教育和熏陶下,养成了正直、坚韧、善良、乐观、助人为乐的良好品格。

鲜琼连是插旗山社区的一名贫困户,在一次做农活时发生意外,导致腰二椎粉碎性骨折,其丈夫早年去世,女婿外出无音讯,女儿有先天性风湿病和结石,家里劳动力只有鲜琼连一人。陈晓蓉知晓情况后,第一时间来到鲜琼连家里看望,并给了一些现金资助。对于陈晓蓉及时伸出的援助之手,鲜琼连感激不尽。

除了帮助困难群众之外,陈晓蓉在生活中还时时刻刻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2018年夏天,陈晓蓉路过经开区某个公交站台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公交站等公交车,手里还拿着重物。当天虽没有太阳,但阴天笼罩下的闷热感却让人很不舒服。突然,老人半身蹲下,两手碰地,晕倒了。陈晓蓉一个健步冲上去,扶起老人送进医院。经过医生的救治,老人逐渐恢复意识苏醒过来。

多年来,陈晓蓉以一颗朴素的心,积极帮扶贫困户、鼓励困难群众、扶老人家过马路……这样帮扶助人的好事不知做了多少。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陈晓蓉常常这样说,在她看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本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也是一件让自己高兴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