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谢家贵:新居团年话变化

“以前,我住的是土墙房子,居住条件非常差,现在搬进了新房子,和城市人没有啥区别。”

“村里不仅建了聚居点,还发展了配套产业,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有稳定收益。”

2019年春节,对于贫困户谢家贵来说意义特殊,因为今年是他和家人第一次在新居过年。他说,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都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贫困户-1

 

生活条件改变,过上城市生活

初春时节,走进巴州区清江镇昆山村,座座新居拔地而起,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巴药产业园连接成片。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山高地旱的贫困村能如此地充满生机。

谢家贵的新房是一套三居室,地板贴了瓷砖,墙壁涂了乳胶漆。沙发、电视柜等家具摆放整齐,一尘不染。电视、冰箱、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进屋前,要先换上拖鞋。

“现在的生活太好了!”谈起村里的变化,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要不是国家的好政策,我哪里住得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谢家贵的老房子在聚居点旁的山坡下,由于年代久远,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成了危房,2014年被评为贫困户后,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标准,一家3口在聚居点获得了一套75平方米的新房子。

“聚居点的房子修得好,客厅、卧室、厨房、厕所啥都有,煮饭还用上了电和自来水,环保又干净,和以前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了。”谢家贵告诉记者,聚居点还建有休闲娱乐设施,茶余饭后可以锻炼锻炼,生活很是惬意。

“房子是2018年6月装修好的,今年春节是第一次在新房子里过年。腊月三十我的儿子、儿媳以及女儿都回来了,全家人在新房子里过了一个团圆年。”谢家贵高兴地说,聚居点共有149户居民,春节前搬新家的非常多,聚居点到处张灯结彩,很是热闹。

44


患病不可怕,住院掏钱少

在谢家贵门口挂的帮扶连心卡上,记者看到他致贫的原因是因病、因残。

原来,现年66岁的谢家贵是一名退伍军人,年轻时曾在西藏当过汽车运输兵。由于条件艰苦,加之气候恶劣,他双腿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

“在部队里病情越来越重,尤其是两个膝盖,一点力都不敢用,以致后来行动不便,留下了腿部残疾。”在部队生活6年后,谢家贵带病回到家乡,先后在清江酒厂当过厂长,在本村当过村支部书记。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谢家贵的身体“毛病”也多起来。2013年,因咳嗽厉害,他被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肺肿瘤,做手术及药费花去近10万元,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从那次手术后,常年药不离身,每年光药费支出就要五六千元。”2014年,谢家贵被评为贫困户,医疗帮扶政策让他看病就医吃了定心丸。

“前不久,我咳嗽病犯了到清江卫生院住院,共花了800多块钱,报销后,自己只掏了1块5毛钱。”谢家贵说,平时有个头疼脑热,村里有卫生室,足不出户就能看病,这样的好政策以前真的不敢想。


收入有保障,台账看变化

在谢家贵家,有一本收支台账,上面详细地记录着他家的年收入状况。贫困户家的小账本,牵动着政府的大账本。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市建立了贫困户收支“一本账”,防止出现“数字脱贫”“注水脱贫”。

“脱贫攻坚启动后,我们村发展了巴药产业,村民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我家有1亩多地,每亩按400元的标准计算流转金,每年土地流转收益600多元,加上每月我有600元退伍伤残优抚金,以及过年过节子女给一点,一年下来也有1万多块钱收入。”谢家贵称。

“以前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干了一年也不知道是赔还是赚。自精准扶贫启动后,驻村干部帮我们算清了账,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生产和经营。”看着小账本上一行行数字的变化,谢家贵感触颇深。

收入有了保障,生活没了后顾之忧,闲暇之余,谢家贵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喜看村里的变化。“我们这里小地名叫陡嘴子,因破陡不好走而得名,后来巴达高速清江服务区修在了这里,现在又在修巴万高速互通立交桥,昔日的夹皮沟,如今变成了交通枢纽,这样的大变化真的没想到。”谢家贵激动地说。


新年新愿望,生活越来越好

新的一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谢家贵也不例外。

“我这把年纪了,别的愿望没有,只是希望在新的一年,我们聚居点的配套更加完善,让新村更加美丽。说具体点,比如聚居点要规划一个大停车场,方便村民停车,房前屋后的护坡尽快治理,防止滑坡等地质灾害,还有就是能否规划一个村民办事的场所,现在很尴尬的是,村民居住条件好了,但遇到红白喜事没有场所。”谢家贵称。

谢家贵有一儿一女,儿子和媳妇都在成都打工,女儿在恩阳一医院工作。子女工作忙,加之老伴去世得早,谢家贵成了众多农村空巢老人中的一员。

“儿女有自己的事,且有自己的小家庭,他们在外打拼也不容易,老伴去世19年来,我已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新的一年,我的愿望是希望子女多挣钱,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有空时能回家看看就好。”结束采访时,谢家贵眼眶湿润了……

(巴中新报记者  黄家锐)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