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藤条编出致富路

“天门中断一江开,诺水荡荡不东流”,这是以前通江县董溪乡基础条件落后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条件的落后,这里的人们大多只能外出务工以维持家用,长此以往,造成年轻人都一心想着走出去,无心家乡发展,“贫困帽子”怎么也甩不掉。

而近几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持续推进,董溪乡召回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他们的回归,让那些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工厂工人,开始在家门口上班领工资。

李海波就是这批有志青年之一。2016年,回家过春节的李海波参加了一次村委会,也就是在这次村委会上,他找回了在外漂泊了20余年的游子心,用爷爷教给他的手艺带领乡邻们编织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10-1

 

家乡贫困,游子有家难回

走进董溪乡土墙坝村,在通江县千帆根雕艺术品有限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造型精巧别致的藤桌、藤茶几、藤沙发、藤椅等摆放有序,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清香,这些质朴的藤制家具看起来清新自然,别具一格。

“藤制家具是纯环保的,不但无化学物质污染,而且吸湿吸热能力强,防蛀虫,不易变形和开裂,能始终保持藤条的独特质感,经久耐用,我们厂里编织的一张藤椅至少能用60年。”展区里,公司创始人李海波正忙着向顾客介绍藤制家具的特性。

而3年前,李海波还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打工仔。

1998年,高中毕业的李海波外出务工。“当时想法很简单,只要能挣钱养家,什么苦活累活我都愿意干。”回忆起往日的艰辛,李海波眼里透露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坚毅。

20年里,他在山西下过煤窑,在砖厂拉过板车,在北京做过钢筋工、装卸工、货车司机,还曾经经营过废品回收站,做过蔬菜批发生意……

坐在自己编织的藤椅上,谈起自己曾经干过的每一份工作,他都记忆犹新。第一次下煤窑,下矿后看着镜子里全身黢黑的自己,他对镜子里的自己说:“没想到白白净净的帅小伙儿还能吃得了这份苦,还不错。”也就是心里这股服输的劲儿让他即使累得直不起腰,疲得不想吃饭都不曾放弃过,而唯独让他不能忍受的就是春节,“在他乡看见别人一家团圆,点燃烟花的那一刻,心里特别难受。”

“想回,但是一想到村里的条件,就又不想回了。”李海波身边有一大批跟他一样常年忍受着有家难回的游子,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家中的父母渐渐变老,他们相约,即便再远,春节都要回家过年。


一次村委会,召回漂泊20年的游子心

李海波的家乡董溪乡尖场坝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务工,留下老弱病残以传统耕作为生,于2014年被评为贫困村。

2016年春节,已经在绵阳市一家企业担任经理的李海波回到家乡过年。春节期间,村委会干部召集村民们开会探讨脱贫攻坚的问题。会上,村干部向村民们讲述了村里的贫困状况和返乡创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大家回乡创业。村干部的一席话,让李海波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在产品陈列室里,一张布满灰尘但结构完好无损的旧藤椅在众多新藤椅中格外引人注目,据李海波介绍,这是他爷爷李安富70年前编织的。爷爷李安富是闻名乡里的“椅子匠”,曾以编织藤椅、藤篮等为生。李海波从小耳濡目染,在爷爷及家人的指导下,学会了编织藤椅的技术。

也就是爷爷的这把藤椅,让他找到了创业的方向。

2017年初,李海波在董溪乡土墙坝村流转了3亩土地,修建1000平方米的厂房,购买剥藤机,指导村民们学习编织技术……多年未编织藤制品的李海波重新拿起工具开始了创业梦。

听说李海波在土墙坝村办厂教授大家编织藤制品的技术,董溪乡的村民们都很高兴,一些常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决定留在李海波的厂里务工。

“编织藤制品,看起来简单,其实也有讲究,割藤的季节,藤条的粗细,浸泡藤条的时间,编织时用力的程度都要恰到好处。”李海波将这些制作工艺耐心地传授给工人们,不仅如此,他还根据藤条的特性,精心设计开发出如篮子、果盘、背篼等家庭用具。

10-3


一根藤条,编织出脱贫致富路

在外务工10余年的贫困户李斌2017年回到老家董溪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了李海波教授的编织技术,如今他在李海波办的厂里长期务工。“现在我一个月能收入4000多元,而且工作地点离家很近,方便照顾父母和孩子,还能在家里干农活,比去外地打工强多了。”李斌高兴地说着自己生活的改变。

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到山里收割藤条,在厂里编制藤制品,实现了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愿望,改善了生活条件。目前,在李海波的厂里长期务工的村民达50余人。

为了打开销路,当地政府部门帮助李海波将藤椅运出大山,运到重庆、成都等地参加展销会。展销会上,由于做工精致、经久耐用,李海波编织的藤制家具深受消费者青睐。

2018年9月,在第六届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中,李海波设计制作的《手工太师椅》荣获铜奖。目前,李海波正在为藤制品编织技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公司运用线上线下的模式销售产品,主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2018年的产值达到了60万元。现在产品供不应求,下一步,我计划继续加大投资,扩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让藤制家具走进千家万户,带动更多乡亲们共同致富。”虽然工厂要正月十五之后才开工,但李海波几乎天天都要到工厂里转转,心里盘算着怎样扩大规模,带领更多的乡亲甩掉常年扣在头上的“贫困帽”。

(巴中新报记者  吴维义)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