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城市“留守娃”

提起留守儿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父母在外打拼,而不得不留在农村的孩子。可是,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城市里也出现了一批留守儿童,他们不在父母身边生活,或者即使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教养的责任却被父母委以他人,他们被用各种方式“托管”着,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城市留守儿童特征:物质上比较有优越感;精神层面空虚、生活单调;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任性、我行我素,不听劝说;沉迷游戏,父母无太好的方式监管;在思维模式上容易走极端;不善于与同伴交往,人际关系紧张,容易冲动。

新“城市留守儿童”难题: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享受不到父母的关心;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逆反情绪严重,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城市留守儿童-1


托管培训班扎堆

在巴城祠堂街,有超过7家托管机构。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来接孩子的家长络绎不绝。记者从家长那里了解到,附近托管班口碑都不错,家长们也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一托管班的老师告诉记者,来上托管班的孩子多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有一些幼小衔接的孩子,大多数是双职工家庭、新市民家庭的孩子,因为父母都要上班,确实无暇照顾,因此选择把孩子送到这里。而那些家里有老人的,则多数会选择由老人在家里照看孩子。“这两年托管班真的太多了,前后这几座楼里都有,看来生意很好。 ”在祠堂街开小卖部的一位店主感叹道,“双职工父母哪有时间看孩子,都是送托管班。”

“现在的娃儿实在太可怜了,今天中午有个学生回来吃饭的时候,穿得非常单薄,鞋子、袜子都是湿的。”一家托管班的老师张昊说,“后来才知道,父母没时间带孩子,孩子自己穿的衣服,穿的网面的鞋子,大冬天的一下雨就打湿了,太冷了。”

家里刚添了二孩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家里的小儿子还小,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照看。“7岁的大女儿也送去了托管班,但因为工作太忙,我只能每天送她去,需要她自己回来。我们有时候也会很担心,但是真的没办法,所以就给孩子配了电话手表,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活动位置。”

城市留守儿童-2


手机跟孩子“抢”父母,也与父母“抢”孩子

前不久,记者在贴吧看到这样一段话:“今日吃蛋糕时偷拍:爸爸网鱼,妈妈发朋友圈,外婆点赞,连唯一没拿手机的外公还在看外婆点赞,可怜宝贝,只有“自娱自乐”了。”

从网友的配图看,应该是在一家人在餐厅吃饭,大人们都沉溺在手机里不可自拔,小姑娘背靠着大熊娃娃。

之后,该网友写下一段评论:不要因为手机让他们成了新时代的“城市留守儿童”,请不要再当着我们宝贝的面刷朋友圈、点赞、玩游戏,孩子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最重要的幸福。

纵观周围,这似乎并非个例,而是常态。手机等电子产品占据了人们太多的时间,而给予孩子的时间大大减少。

数据显示,全球人均6分半钟看一次手机,普通成人每天查看手机60到110次,基本用于聊天、打电话、刷朋友圈、刷新闻、做生意……

由此也带来另一个现象:一岁多的孩子已经对手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3、5岁的小朋友已经能熟练玩转ipad。那些原本用来讲故事、做游戏、接触大自然的亲子时间,都被电子产品替代。造成的结果除了孩子视力低下、沉迷游戏,还可能造成他们内向、自闭、缺乏思考等。

记者在平日跟身边的朋友交流发现,很多不到一岁的小孩离开手机就不吃饭,甚至有的父母表示,“手机比奶粉更管用”。


很多孩子正在“失去”父母

蔡琳琳是一位小学老师,接触到不少城市里“隐形留守儿童”的案例。

“我以前班上有个孩子,因为父母有自己的职业抱负,不愿放弃外面工作的机会,孩子出生后实在没有时间养育,便把女儿全权交给家中老人。虽然平时也会见面,但是每次见面也只是一起吃顿饭,谈话离不开‘钱够不够花’、‘作业写完没’,其他根本不过问。”蔡琳琳说,这个孩子最讨厌大红色,还对海鲜过敏,但是孩子的母亲却一点都不了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亲情是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持系统,“是心灵一生的牛奶”。如果孩子在12岁之前,特别是6岁之前不能跟父母建立起一种亲密的情感,一生都会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可几乎所有父母为了努力挣钱早出晚归,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收入,很少关心孩子的快乐,他们认为赚到了钱才最有意义,才能给予孩子物质支持。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就像是“隐形的父母” ,久而久之,便如同“失去”了父母。

殊不知,这些孩子之所以被称为留守儿童或者“隐形留守儿童”,其根源并不是来自于父母“没有钱”,而是父母“没有陪伴”。因为在孩子眼中,最奢侈的需求,不过是你肯抽出时间多一些陪伴,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


人在“江湖”不得已

提起自己的孩子,小锋的妈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孩子也算是城市留守儿童。她其实和孩子天天都能见面,但是因为跑销售,工作太忙,6岁的儿子是他的爷爷奶奶带着。“早出晚归,长年累月都在加班,离开家时儿子还没醒,回来时儿子又睡了,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想陪孩子,真的很多时候是人在江湖不得已,这是父母的无奈,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呢?”小锋妈妈说,为了孩子,他们什么苦都愿意受,但是如果孩子没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作为父母,他们会更愧疚。

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压力的白领家庭,由于父母都有很重要的工作,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所以实际上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很短。一些白领的收入很丰厚,聘请保姆照顾孩子,经常出现孩子和保姆亲,不和父母亲的情况。有时候,城市人觉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距离自己很遥远,但实际上,如果因为工作太忙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那么孩子从本质上也属于留守儿童。

“家人过多的物质补偿,会导致孩子没有追求和目标,没有努力的方向,感到生活没有意义。”蔡琳琳认为,忙永远只是借口,人们总是把时间用于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上。当父母真正意识到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时,再远的距离都能变成零距离,再忙的打拼也能挤出时间。“很多家长把孩子接到身边后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但是在现阶段你连管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你们的关系没有到那种‘你听孩子愿意讲,你讲孩子愿意听’的阶段,你们的亲子沟通是无效的。”


缺失的陪伴会刻在孩子性格里

和通常意义上的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是,这些“城市留守儿童”往往享有良好的物质条件,能接受优质教育,也能得到身边亲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关爱;相同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缺少了父母的陪伴,特别是有效陪伴。

物质条件的丰富不会弥补父母有效陪伴缺失对孩子成长造成的伤害。而且,恰恰由于城市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留守”带来的伤害常常被忽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陪伴的时间越少,得到的爱与关心就越少。一个精神世界缺乏光亮和温暖的“城市留守儿童”,如何去赢得他的人生?消减“城市留守儿童”的艰辛和悲情,需要家长们实现价值排序的更新,努力实现拼搏奋斗和照顾孩子的有机衔接。

“平时尽可能多陪伴孩子,观察孩子和你在一起的状态,也可以和老师多交流孩子的情况,特别是孩子情绪有波动的事情,我们了解了事情之后,最好还可以和孩子谈谈,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孩子的出发点和视角是不一样的,了解了孩子真正的想法,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或者了解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会让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父母的爱。”蔡琳琳说。

城市留守儿童-3

 

记者手记:

“陪伴”二字,越早明白越早受益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教育方面,真的是时间花在了哪里,成就就在那里。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说明3岁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我曾看过这样一句话:3岁前,孩子最重要的发育任务就是依恋关系的形成。如果3岁前,孩子没有太多时间跟父母在一起,就难以跟父母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孩子长大后容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以前看过一个段子,一位年轻的母亲开着名车送女儿到贵族小学寄宿。母亲对孩子说:妈妈为了赚更多的钱,将来送你到更好的学校学习,所以现在没时间陪你,你恨妈妈吗?女儿说:不恨,等我长大了,也要赚很多的钱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母亲听后一脚刹车停在路边放声痛哭。

你的孩子也许会接受非常优秀的教育,但是,缺少了最基本的安全感,给孩子再多的物质也补不回来。

孩子可能要的不多,只是想要你每天不多时间的陪伴。

巴中新报记者  吴维义)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