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春节,都是对儿女的一次成全

春节,作为中国民间最具有综合意义的一个节日,之所以能够绵延千年,始终不为时代所淡忘,还保持着极高的凝聚力和粘着力,就是因为,它总是能在不同的时期承载起相应的使命。例如这些年,春节的一项功能越来越凸显出来:给漂泊在外的孩子们一个必须回家的理由,给儿女们的孝心一次成全。

网上有一些段子是会在每年的几个固定时间节点准时循环出现的,其中有一个就是:“你在微博上这么孝敬你爸妈,他们知道吗?”

话很简单,但直指人心,可又的确觉得有点有失厚道。百善孝为先,“孝顺”这个概念对中国人来说是深入骨血的,孝与不孝,是甄别和考量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可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社会恰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对于很多人,尤其是为人儿女的青年和中年人来说,“承欢膝下、晨昏相守照应”,这种曾经很普通的对父母尽孝的方式,成了一种奢求,所以每个人在不知不觉间都已经背负上了一种精神的负重:“孝难全”。

每到特殊的日子,那些在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表达孝心的感言,在貌似敷衍的背后,又掩藏着多少逃避和无奈。逃避,是因为确实无力改变与父母天各一方的现状,所以日复一日,只能任愧疚渐渐堆积。

于是,现实的困境,和血脉中对“孝顺”的自我要求与渴望,就共同聚集成了对春节团圆的迫切需求。每到春节,路再远,天再寒,票再难买,也得回家,扎扎实实守着父母待几天。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听他们的责骂和埋怨;像个乖小孩那样重复他们的所有叮咛和嘱咐;按照他们所期望的标准去面对所有亲朋。以顺为孝,顺了父母的心,就算是最大的孝道。

所以,在回家过年这几天,每个女人,不管你在外面多么强悍,现在都只是这个家中的女儿、儿媳、姑姑、舅妈;每个男人,不管你做了多高的官挣回多少钱,现在都只是父母的儿子、女婿,晚辈的叔叔、爷爷。同样的,也不管这一年你有多么落魄和失败,你仍旧是父母最爱的那个孩子,你对他们的孝心和孝行,在宽慰了他们的同时,也填补了自己内心的伤痕。

都说,父母们一整年就是盼着过年这几天,想着满堂儿孙都聚在眼前,红火团圆。可春节,又何尝不是对漂泊在外的儿女们的救赎与成全,在竞争惨烈现实压力巨大的今天,总算还能一年有一次机会,可以名正言顺的放下一切,把对父母尽孝当成唯一的任务,弥补心中的亏欠。

所以,虽然人们都在说年味越来越淡,可同时,其实人们又都在不知不觉间越来越依赖春节。因为它在被工作和现实压得密不透风的现代生活中,奇迹般的为人们争取到了一个只属于亲情和孝道的空间。

而赋予了春节缔造出这种奇迹的力量的,是每一位常年孤守家中的父母的宽厚和慈悲,是中国人即使走到天边也丢不掉的刻在心底里的那个“孝”字。只要有这个“孝”字在,每个人内心中的安稳,就会在。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