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通透蓝,何时绚丽绽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的这句话,说的正是蓝印花布的染色过程。
  染布是一门与时间有关的技艺,白布浸染了植物的染料,经过十几次的重复印染,在空气中充分氧化,经过时间的沉淀,原本的偏青色渐渐才会变成厚重的蓝色。
  在经历了近千年的“沉淀”后,曾经繁荣兴旺的恩阳印花布制作技艺如今只能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留存,正面临着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尴尬困境。

恩阳蓝印花布

恩阳蓝印花布

昨天——

繁华古镇上的朝阳产业
  “日看千人拱手,夜观万盏照灯”。历史上,恩阳古镇是米仓古道上一大重镇,水陆交通方便,上有米仓古道直达关中,下有商旅船队直通重庆,是历史上川东北最大的水码头。
  那时的恩阳,工业和商贸都十分发达。史载,明清时期,恩阳镇内常住人口1万人,并常有3000多商人往来于此。口头禅“早晚恩阳河。”意思是形容恩阳是一个大站口,不管早或晚,人们都赶到恩阳歇脚、贸易,可见当年这里的繁华与热闹。
  在恩阳古镇禹王宫左侧有条名叫“机神楼”的小巷,因巷口有一“机神楼”而得名。楼中供奉着名叫褚载的机神菩萨、黄道婆和梅葛二仙。
  据传说,褚载和黄道婆是纺织的创始人,而梅、葛二人则是印染的发明家。古镇恩阳的“机神楼”,正是恩阳纺织、印染业发达的历史见证。
  恩阳曾盛产苎麻和棉花。苎麻,是纺麻线织麻布的主要原料。棉花,分木棉和草棉两种,恩阳产的是一年生的草棉,为纺织棉布的主要原料。
  “印染”为纺织印染业的后道工序,古人把这道工序称为“彰施”。古镇恩阳的印染业以染毛蓝、双蓝和印花布为主。据介绍,曾经,在恩阳一条街上,就同时有5家大染坊,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印花布。
  据古镇上的老人回忆,恩阳的印花布十分出名,上销陕西汉中,下销南充、重庆。印花布的名气全由图案决定,根据印花布的用途选择不同的图案雕制花板。如缝衬衫、连衣长裙、被套、床单等等多种用途花布的花纹是不同的,如“龙凤呈祥”、“天官赐福”、“招财进宝”、民间传说等多种多样的花纹图案,让人们有选择余地。

 

今天——

躺在回忆里的非遗
  前不久,省文化厅发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恩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名列其中。
  近日,本报记者前往玉井乡贾村采访传承人李文富,了解这种传统工艺的制作方式和历史价值。
  然而,李文富面对记者的采访却摇手叹息:“我已经二十几年没有染了,印花布的制作,只是我一个不愿再想起的美好回忆。”
  据李文富介绍,恩阳印花布制作源于秦汉,制作方法一直以家族式和师徒式在民间传承。他是印花布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然而,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他,也不知道这门技艺还能保留多久。
  李文富幼时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12岁时拜师于几代传世印染高师向琼章之子向成方学习印染技术,16岁时就学会了印染全套技艺技法,17岁便谢师自开染坊。不到两年,他的染坊就远近闻名,生产制作的印花布销往陕西汉中、南充、重庆等地。“上世纪60年代,我家的染坊被迫停染关闭。尽管改革开放后重操旧业,但机器印染制品早已取代了手工印染制品,我染的布失去了市场,只能眼睁睁看着染坊倒闭。”李文富说,作为传承人,却没能再染出一块印花布,是他一直以来的遗憾。

花板制作

花板制作

下水

下水

明天——

生产性保护让非遗“重生”
  虽然满是遗憾,但李文富对于制作工艺却了然于心,印染的一些工具也依然珍藏。他找出布满灰尘的工具,努力向记者还原展示了整个印染过程。
  “制作印花布需提蓝(蓝靛)、选布、脱脂、刻花板、制浆、刮浆、染色、清洗、晾晒等十多道工序。”李文富介绍,染布的染料取于一种名叫蓝靛(俗称蓝栀子)的草本植物。染一水者为毛蓝,染两水者为双蓝,毛蓝和双蓝又称乡布。印花布的印染制作首先是制印花的花板:将花纹绘画在牛皮纸上,再用桐油熬制的明油浸泡,干后进行雕花。然后将白布铺平,把花板铺在布上面,用石灰、黄豆浆和匀发酵后制成的防染浆,用刮浆板刮在花板上,后取下花板,原白布上就留下了粉末浆花纹。晾干后,将花纹白布平展地慢慢投进缸里的染水中,浸泡数小时,待蓝白分明的图案出来了,印花布也就做好了。
  李文富的担心也是印花布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恩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思考的问题。一直致力于非遗保护的晏陶介绍,印花布制作工艺是民间手工纺、织、染和民间美术的结合体。蓝底白花、白底蓝花、双面印花各具特色,特别是丰富的印花布纹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这种生产生活技艺在我国其他城市已经开始重新焕发生命力,纵观那些城市的做法,就是让这些被束之高阁的非遗项目与市场接轨,进行生产性保护。
  为此,他们制定了恩阳印花布制作技艺保护“五年计划”,这五年里,在完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后,他们将着力培训5名以上的技艺传承人。随后,再通过学校、社会等大规模开办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并喜欢上这门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技艺。最终,将通过相关部门的鼓励扶持,创作出具有经济和艺术价值的印花布作品,投入市场。从而激发这门技艺的内生动力,使其得以发展延续。
  晏陶在介绍时,李文富老人听得十分认真,他激动地对晏陶说:“只要有人想学,我愿意把这门手艺毫无保留地义务教给他们,只要能保住它”。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