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农合社的增收带动效应

11月3日,在巴州区平梁镇青包山村一社的山头上,68岁的蹇秀玲和同村的4位村民,深一锄、浅一锄地在李子园里翻整土地,准备套种白芍。

过去,这里是布满荆棘的偏僻之地。如今,518亩的果药产业园“硕果累累”。村民也从中获益,把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里务工。“以前村民割草砍柴都不愿来,谁都没想到这样的地方还可以种果树和中药材。”蹇秀玲笑着说。

A 土地流转 百亩荒山变良田

从乡道路下车,步行近3公里的黄泥路到达山顶,一排排整齐的李子树、栀子树映入眼帘,林下套种的老虎姜、魔芋等作物绿油油地铺成一片。

3年前,这里荒芜一片,无人问津。常年在外务工的汪占国,一直想回乡创业,2014年回乡探亲的他看中了这一片林子。2015年3月,智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流转土地500余亩。

“山上只住着3户人家,林子里野猪出没,随时可能伤到人。”汪占国清楚地记得,第一天到山上,一位村民差点被野猪咬伤。由于林子荒路不通,大型机械上不来,开荒只能全部靠人工。“开荒过程中,村民岳安仁不小心摔到灌木丛里难觅踪影,几位村民用绳索才把人拉上来。”

就这样,经过半年时间,一条条羊肠小道通向田野深处,平整的土地整齐划一,大大小小的蓄水池有序分布在田间地头,农机畅通无阻……汪占国对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B 果药套种 生态农业出效益

土地整理好了,但种什么?怎么种?汪占国决定寻求巴州区巴药产业发展局的帮助。立足青包山得天独厚的的区域位置和气候条件,在巴药产业发展顾问、高级农技师黄学芳的指导下,他决定种植栀子、白芍、老虎姜、木瓜等,发展道地药材。同时借鉴学习周边地区药果套种的模式,种植青脆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科学种植提质增效。

“从除草松土、施肥修枝、疏花疏果,只要一个电话,黄老师就会到现场给我们作指导。”汪占国说,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150余亩青脆李子树、200余亩栀子树、30余亩的木瓜以及套种的老虎姜、魔芋等长势旺盛,很少出现病虫害。

“白芍栽种完了,紧接着就要开始挖魔芋了,每天都有活儿干。”贫困户李松长期在果药园里务工,家里的5亩闲置土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一年下来有近万元的收入。跟李松一样长期在果药园务工的村民有15人。

每天上午,汪占国都会手拿一把镰刀到园子里转上一圈,看到杂草便顺手割掉。看着即将成熟的魔芋,他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今年魔芋初投产,估计能产5万斤左右,要留着做种子。我们与恩阳区一家魔芋加工厂签订了合作协议,投产后的魔芋进行加工后出口国外。”

今年青脆李挂果,摘了17000余斤,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市场零售全部卖完。“青脆李在江浙一带很走俏,目前与上海的水果收购商正对接明年的收购协议,道地药材投产后则全部由秦岭药业保底回收。”

C 农旅融合 产业发展有前景

在果药园里,汪占国还规划了停车场和休闲山庄,对于未来的发展,他还有更美好的设想。

“夏天山上的气温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非常适合康养度假。”汪占国将李子园其中一部分圈起来,尝试林下养殖,放养了100多只巴山土鸡,还引进上千株“凤县黄桃”。来青包山休闲度假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李子花、白芍花、栀子花,还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品尝青脆李、黄桃,还有地道的巴山土鸡。

汪占国介绍,随着果药产业园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依托产业发展康养旅游,将吸纳更多的周边村民到专业合作社务工,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争取人人都能吃上“旅游饭”,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