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加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 勤劳致富争先脱贫

1995年2月杜家敏在平昌县板庙镇在街从事电器维护、打字复印工作。微薄的收入勉强能满足家庭开销,一家人过着普通而幸福的生活。

身残志坚自强不息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2月意外遭遇火灾,家庭财产被付之一炬,本人也因此全身重度烧伤致残,系二级残疾人,医疗费花销近40余万元。高昂的医药费及儿子的学费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屋漏偏逢连夜雨,本就负债累累的他,妻子也被检查出身患重病。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极为拮据。身虽残、志愈坚,纵然家逢灾变,上有年迈父母,下有游子求学,身体残疾。但他并未因此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始终顽强不息地与命运抗争。

2013年12月,在精准识别入户走访中,得知了杜家敏的家庭状况后,大石村两委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将其家庭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披荆斩棘谋出路。

在精准帮扶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对该户实施了教育扶贫、医疗救助。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困难的庭来说,有限的接济和救助无异于杯水车薪。如何才能提升这个家庭的“造血”功能?怎么做才能实实在在的告别贫困却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打工重度烧伤形象不好没人用,想创业资金筹措难,杜家敏为此费了不少心思。杜加敏常说的 “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困难却没有战胜困难的决心,才是最大的贫困,我始终相信,天道勤酬,付出终有回报”。

大石村属板庙镇辖村,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有农户345户,1122人,是典型的贫困村。过去长期以来,群众收入主要以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既无特色主导产业,也无工业企业带动,群众收入渠道极为狭窄。如何因地制宜“变废为宝”,把具有本地乡野特色的农家土鸡、土鸡蛋等农副产品销售出去,既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又帮助周围群众增加经济收入,杜加敏决定自主创业,利用自学的养殖技术探索建立了以养殖业为核心的脱贫模式。2016年初,在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驻村帮扶单位的关心支持下,他通过自筹部分资金,整合贫困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利用贫困户小额信贷政策筹措资金10万余元,开始启动建设土鸡养殖场,运材料、添机械、建温室、购鸡苗、设隔离,从此每天起早贪黑的将全部精力用于养殖场的经营发展中,因自身残疾,行动不便,在常人看来养殖场一些简单的日常工作,对他而言却是十分艰难,但他却不畏艰辛,想法设法战胜困难,将养殖场建设的井井有条。

2016年7月,是他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第一批1000羽鸡苗进圈。他兴奋地看着小鸡闹腾,捉起来,摸一摸,连看一眼都小心翼翼。“这是我的希望,跟我的孩子一样。”他说。但同时又很紧张,显得手足无措。他以前从来没有养过这么多鸡。技术员安慰着他,养鸡过程中他们会全程跟踪指导,先记住一些要领……“你先别说,让我拿笔记下来。”养鸡技术掌握起来并不容易,学会孵化机的使用,给鸡舍消毒、控温,费了不少劲。雏鸡常见病是感冒、炎症、白痢。感冒要保持舍温稳定,避免贼风侵入;炎症要严格消毒,保持育雏室清洁卫生;白痢要加强种蛋及孵化设备的消毒,降低鸡群密度,改善卫生条件。第一次鸡苗感冒,他按照技术员指导用0.3%金霉素拌料,连喂3天。这三天,他说,自己看着就心疼,心里也不踏实,生怕小鸡有啥闪失。他便在鸡圈温棚旁侧架了一个简易的木板床,晚上跟小鸡们睡在一起,他认为这样可以随时随地照看鸡苗。这一幕被来鸡圈巡视的技术员看到。“你怎么睡在鸡圈里啊!”听完他的解释,技术员哭笑不得。他耐心地给他讲解:你在鸡圈里面待久了,会干扰到雏鸡情绪,雏鸡会不敢休息,隔一两个小时看一下就可以了。从鸡圈“搬”出来,他的心却时刻还在鸡圈里。鸡圈不远处挨着的是用铁皮建成的生活区,不管冬夏,他都开着门睡觉。他说,这样可以感知外界温度的变化。“风大了,就要去鸡圈打开保温灯;如果感觉热了,就要给鸡圈降温。”老洪说,雏鸡跟人是一样的。

杜加敏说,他最担心鸡苗养不好,投入资金打水漂。“前期那么多投入,很多都是国家的帮扶钱,我得对得起政府对我的帮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土鸡出栏了,在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的关心下,销路打开了,养殖场效益开始逐渐显现,2017年初出栏土鸡15000只,存栏7000只,实现销售额50余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先进典型。

2017年1月,H7N9禽流感全爆发。杜加敏的土鸡虽然没有被感染,但是活禽市场停止了交易,养殖场里已经长成的3000多只土鸡,每天都要饲喂,最多时一个月要贴进去5万元粮食钱,半年下来,损失了10多万元。杜加敏投入了所有的钱,不料,却爆发了禽流感。就在这难熬关头,杜加敏烧伤的手指在粉料时不慎压断。十根手指无一幸免,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杜加敏几乎要放弃时,驻村工作队,给了他巨大的信心,通过产业扶持资金、扶贫小额信贷,他又扩大养殖业,工作组多方联系销售渠道帮助增收,并帮助他在淘宝网站注册了“酒乡农家土鸡”淘宝网店。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2017年底,他的养殖场综合收入达40万余元,光荣脱贫。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带领周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为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脱贫摘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勤帮技术筑富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杜加敏以他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摆脱了贫困,但他想到周围的许多贫困群众还没有致富产业,他就每天奔走几里、几十里到村里其他贫困户家中,动员、说服他们创办养殖场,为他们免费传授养殖技术。对上门请教技术的贫困群众,他毫无保留地传授,还经常步行十几里山路亲自上门指导、手把手传授,并以自身的实际案例,向村民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启发引领村民摒弃“等、靠、要”的落后思想,树立“安贫可耻,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在杜加敏的精神感召和示范带动下,观大石村贫困群众纷纷发展产业,奋力脱贫。杜加军就是其中一个。由于家庭条件受限,一直不敢尝试养殖,杜加敏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将50多只多幼鸡送给他,还将技术免费传授给他,有了第一次3000多元的收入之后,杜加军一年仅是土鸡收入就有近3万元。如今,杜加军正在对养殖场地设施进行修建。待修建完成,各项设施完善之后,能饲养更多的土鸡,相信收入会更高。杜加军对发展养殖业充满了信心。“如果没有杜加敏的帮助,我不可能有自己的养殖场,更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红火的日子,”说起养殖经历,王军成激动不已。在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像杜加军一样,享受过杜加敏帮助、带动的,还有很多村民。据了解,大石村共有40余户村民参与土鸡养殖,帮助3名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

在精准脱贫走访时,杜加敏说出了一段很平实的话:“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满满自信。

杜加敏的事迹被县电视台展播后,成为远近贫困群众学习的先进典型,极大激发了全县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