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恋歌》背后的创作故事

一座城市,因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历久弥新;一场盛会,因百花齐放的剧目而异彩纷呈。第六届巴人文化艺术节于10月20日晚在市体育馆盛大开幕,全场15个优秀剧目一展风采讲述千年故事。记者走进台前幕后,与您分享这背后的故事。

创作思路

巴人精神演绎传承 历史线条讲述变迁

轰隆隆,在一阵阵惊天动地的擂鼓声中,古巴人将天地作鼓、用战天斗地的精神气魄,在擂鼓寨拉开了巴人繁衍生息的序幕。“《巴山恋歌》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忆古观今’,通过历史的线索线条将整台节目串联起来,以青杠哥和银耳妹为代表穿越时空见证了巴人文化的变迁、岁月的沉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复兴。”开幕式总导演常艺说。

常艺介绍,开幕式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章《风云动日月》,一千多年通江历史,从汉朝、再到唐朝荔枝道、再到红军故事展现了巴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第二章《情怀暖春秋》,主要展现了泛巴文化的民俗,歌舞《巴水放排》、四川盘子《空山》等展现了在充满巴文化的这片土地上,孕育着勃勃生机。第三章《时代逐风流》,通过《大路朝天》《新村的笑声哈哈响》等节目,展现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果。

背后艰辛

100多人排练7个月 演员带伤上场

8月8日,距离第六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开幕不足100天。在通江县文化馆,《巴山恋歌》的演员正接受来自成都舞蹈专家的培训。“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是我们面临的四个最主要的问题。”常艺回忆,当初采风时,去了千佛崖、空山、诺水河等地,她发现通江是一个人杰地灵、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丰富的地方。“浓缩才是精华。我和常导演在创作碰撞的时候,发现一个舞剧完全诠释不了巴人的勇谋、智慧、情怀,而她胆子也大,硬是通过穿越时空历史线条把这些内容都浓缩结合了起来。”巴中市作协主席、开幕式总编剧秦渊说。

《巴山恋歌》演员共150余人,由通江当地的文艺爱好者和省歌舞剧院的演员组成,主创团队从3月就开始排练。“创作过程很艰难,还特意去成都请了20多位专家进行专业的培训指导。”常艺说,有些舞蹈动作幅度大,很多演员都受伤了,但他们忍着伤痛一遍一遍排练,细心揣摩着饰演人物的性格特点,准确把握着每一种情感的变化。

“高水平、有质量、走出去,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第六届巴人文化艺术节提出来的要求。”通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邦秀说,按照这九个字的要求,剧组争分夺秒对作品进行精心打磨。

艺术创新

地域特色创新传承 经典与时代共鸣

能担任本次开幕式的总导演,常艺坦言很荣幸,为此她把往届艺术节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们想把这一届艺术节的开幕演出打造成精品,争取让《巴山恋歌》走出去。我们明年准备把这台剧引进到台湾。”

总编剧秦渊认为,《巴山恋歌》这部戏有三大特点:中国气派,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当代审美,与时代共鸣。“这部作品非常不一样,可能是巴文化在歌舞剧创作方面的一个突破,也是泛巴地区的一个创举。我们想在舞台呈现上,体现歌舞的综合魅力。创作上就是要把这种综合魅力呈现给观众,包括服装、道具、舞台呈现等。我肯定这是一场视听盛宴。”通江县文化馆副馆长、开幕式执行导演易强说。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