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平:吃尽困苦谱写别样人生

回乡创业,开始起步就是两跟头

“像我们从前,回来也就是小打小闹,先是养点鱼,鱼养了就养了点鸡”,这是笔者与马宗平交流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据群乐镇新河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明武介绍,马宗平很小就失去了父母双亲,寄养在伯父家,在10多岁就远到西藏务工,凭着那股永不被命运征服的勇气和信念,在上班之余他学会了驾驶技术,慢慢的帮助别人经营货车运输,再后来自己购置货车跑运输。

“金窝窝、银窝窝,不如家里的土窝窝,我们农民只有根扎在家乡的土地上,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强,才能发展得更好”,马宗平对着笔者说个不停,“回来后,租了几亩土地,建起鱼塘、在三清庙种起了果树”。说干就干的他,因没有种养殖技术,最终还是因失败而告终,也背负起了10多万元的债务。

“两年前,不懂市场、不懂技术、盲目投资,防疫不到位,3000多只鸡、鸭一夜之间死掉了90%”。马宗平两口子都是好面子的人,但苦于缺乏技术而一筹莫展。“晚上我们一个人打电筒,一个人背着死鸭子、死鸡,背到坡上去埋了,悄悄去埋,不让人家看到了。看见了不好意思。自己创业创的这么失败。”

养鱼赔了,养的鸡也赔了,村里人也议论开了,有人说:“这马宗平夫妇不知深浅”。马大嫂告诉笔者:“当时两个孩子读大学的生活费都是靠向亲戚、朋友们借钱,既没有钱也没技术,一干就失败,灰心丧气透了。”每每提起,马宗平总是一脸愧疚,“以前我们真的是太苦了她”。

逼上梁山,要干就甩开膀子大干

马宗平创业第二次失败后,身上背负起的债务已接近30万元,加之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让马宗平夫妇跌到人生最低谷,他俩却没被困难所压倒,生性倔强和永不服输的马宗平夫妇始终坚信:生活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就在这个时候,马宗平家因学和缺技术被评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说干就干。2014年6月19日,马宗平成立了宗平种养殖场。“怎样才能摆脱再次失败的困局?”,马宗平先走遍了恩阳区的产业大户,又走访了重庆、成都、南充、西安等地部分种养殖专合组织,经过反复思考和征求镇、村干部的意见建议,在乡信用社办理了贷款,租赁了200亩土地,建起20余个大棚,重点发展大棚蔬菜、大地蔬菜。白天,他到地里种菜、施肥、除草……夜晚,他挑灯学习,查阅蔬菜种植资料,学习肥料配方、栽植技术……

“村社干部、精准扶贫驻村干部知道情况后,到家来讲解惠民政策、扶贫政策,在精神上给我们打气”,马宗平说,“干部的话都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区级帮扶部门、镇党委政府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争取资金修路,资助蔬菜苗、提供农资,请来专家培训技术,协调技术人员指导技术,党的温暖和扶贫等惠民政策为他大干一场浇上了一桶油。

正当一帆风顺的时候。2016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风灾就好像是又要考验马宗平一样,骤然降临在他的大棚蔬菜上,破坏了近40个大棚,辣椒、茄子等蔬菜也被大风和暴雨毁掉了60%。这次他还是像往常一样,没有抱怨上天的不公,迅速投入到灾后自救中,并再建成鱼塘80亩、农家乐,构建起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家都能吃香的、喝辣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呢。大家都是人,我们也不愿意落后”,正是马宗平这种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宗平种养殖场得到迅速发展,如今已经把产业规模扩大到530亩,发展项目由蔬菜种植扩展到蔬菜、沃柑种植、销售和水产养殖、农家乐经营,年产值也突破200万元,成为群乐镇新河社区脱贫致富的典范。

致富不忘根,带动贫困群众一同奔康

树高千尺不忘根。小时候艰难困苦的贫穷生活给马宗平留下了巨大阴影,因此在回乡创业之初,就立志要为当地贫困群众做点什么。“我脱贫了,我还有这样的想法,把我们周边的贫困户都想办法把他们带动起来,我也不希望他们再走我的冤路,冤路走起来太辛苦了。”马宗平认为,一个有责任的人,不仅要为家庭发展而努力,更应该努力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家里的土地流转费和务工工资,一年可以收入一万六、七千元”,贫困群众蒋兴兰提起马宗平,不得不给以嘉奖,“马宗平是个榜样,用一双勤劳的双手开启了创业致富之门,给我们提供了挣钱的机会,为我们贫困群众起好了头”。马宗平总是想方设法为乡亲、为邻里、贫困户做好事、做善事,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在办种养殖场的时候,先后雇用了27名贫困群众,增加了贫困户的工资收入,但他却始终认为做的不够、不好。“自己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马宗平想到做到,义务为群乐镇新河社区其他贫困户提供销种养殖售信息和渠道,提供种苗、技术等服务,并招收马宗柏等6户贫困户,以产业周转金借贷等方式入股,年终为这些贫困户分得1000—3000不等的红利。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