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巴中”系列报道之七——阴灵山:川北神秀传奇多

阴灵山位于枣林镇境内,离巴城仅10余公里,主峰高1420米,总面积64平方公里,山势峥嵘,路径崎岖,仅一小道可登顶峰,其余三面皆是悬崖绝壁,如刀切斧劈,悬崖百丈。

自古以来,阴灵山以其峻峭的山势、秀美的林木、奇异的山石、精湛的碑林闻名于四川东北地区,素有“川北神秀”之称,并且其自北魏以来就是道教、佛教圣地,拥有者极其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一直吸引着中外游客、宗教人士等纷至沓山,饱览神奇异彩。

01-1

四易其名

最终定为阴灵山

据了解,阴灵山始称“鞍玄山”。“混沌初开,乾坤始奠”,造就了大巴山中的一座云天孤山。东壁刀削,山顶南北耸固,中间一条300米长廊连结,形似马鞍,玄于半空,故名“鞍玄山”。

新石器时期,农收兴起,东边日照,作物旺盛,五谷丰登;西而大雾弥漫,万物凋萎,农作迟发,百姓苦不堪言。阴阳分明,叫作“阴阳山”。有传说:阴山乡民,长年祈求太阳光照西山。有天,阴灵场上,出现一道姑。曰:“要想阴山太阳红,唯修一座太阳宫”。神话传开,百姓相信,不约而同捐献粮物,吉日动工,在山腰建成“太阳宫”。是年六月十九观音会这天,庙成庆典,观音菩萨云空而至,说了一声:“太阳,你往阴山照吧!”顿时,阴山雾散,阳光遍地。自此,阴山有了日照,万物蓬勃生长。

再称灵应山,北宋太宗赵灵(赵匡义)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诏纳民间天文人才,巴州古楼山麓张思逊,常观天象,有其研究。为了及第,上阴阳山求神相助。张思逊应试成绩卓越,选入国子监学习后,研制出“太平浑仪”,太宗任命他为司天丞。巴州人在朝为臣,乃地方历史的辉煌。人们认为是山神显灵,把阴阳山称为“灵应山”。后,张思逊于山腰求神处修了“魁星楼”。到了民国十六年,巴中县知事在此地岩壁书刻了“灵应魁楼”4个大字,于今色彩耀目。

宋末元初,道教弟子邱处机(长春真人),在宝鸡龙门山修道期间,云游灵应山时,见灵应山南面30里有阳灵山,他认为有阳则应有阴,宇宙世间方平衡,故将灵应山改名“阴灵山”。自此,称它阴灵山。

02-4

风景秀丽被称为“川北神秀” 高龄古树比比皆是

阴灵山之所以有“川北神秀”之称,是因为山势险峻,风光神秀,曲径幽静,山石奇特。

近看阴灵山,如一把纸扇,倒悬巴山叠岭之间,有东壁西斜之分,无南北脊岭之构。东面峭壁如削,西面斜坡似掌,南北一弓梁连结,弓背两端凸峰成两崮,崮顶有石坪,似天公巧削。人到崮上,环视四周,天下美景,尽收眼底。

阴灵山气象万千。春天,百花齐放,鸟语花香,春风送暖;夏日,树绿草茵,林卷翠澜,和风习习;秋冬,绿树不凋,眼迎神女,雪岭扑面。早晨,眼观旭日渐当空;傍晚,目送霞光到尽头;晚间,星月照山不夜天。四季多雾,雾气罩山不见山,时隐时现云海间。

阴灵山,林木茂盛,古树尤多,有树龄400多年、人称“树王”的黄梁树,有阴灵山独有、树龄逾千年的“久老树”。还有逍遥树、弥勒樟、牛王柏、洞槟杉、处女松等,各具奇异。有的生长在石缝里,有的生长在悬崖上,有的高大挺拔,有的虬曲蜿蜓。阴灵山上树干直径在二米五以上的古树一百多株、二米以上的有三百株、一米以上的有四百余朱,阴灵山下,林海松涛,郁郁葱葱,十分壮观。

02-5

“道儒佛”13座庙观绝伦 如今仅存关帝庙

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传入阴灵山,山顶建有阴灵观。到了唐代,统治者采取“道儒佛”互用,佛、儒之徒亦到了阴灵山,将观建为朱壁辉映的观音大殿。此后,从山脚到山顶,共建寺庙12座,造神像千余尊,有牛王庙、马王庙、川方庙、关帝庙、老君庙、送子宫、玉皇庙、大佛宫、武圣殿。这些庙群,有的雕梁画栋,有的神像栩栩,有的诗画满壁。可惜,这些庙、诗、画毁于战乱,如今所见都为废墟上重建,今保存原样而完好的仅关帝庙。

关帝庙,清成丰八年修建,当时,阴灵山监生李英华“富而好义,捐金培文庙置义学”。为怀念三国名将关羽,清咸丰六年,他联合阴灵山周围李、梁、刘、杨、黎和周、马、曾、陈、余10大姓的族长,商议建修关帝庙达成协议,随即筹建。咸丰8年夏动工,次春竣工。正殿内塑有关羽像,栩栩如生。

关帝庙座落在阴灵山南麓,紧靠灵山场北端。全庙由正殿、东西厢房、南端戏楼构成四合院,是从灵山场上阴灵山的第一庙宇。此庙全是木料结构,重檐翘角,古朴典雅。

02-6

翰黑芳香——

闻名全国的第四大碑林

名山胜地,不仅是宗教传播、人们揽胜之地,更是文人墨客留诗联、存画卷的宝库,阴灵山就是其中之一。古庙墙壁的诗画虽毁,可凿刻在石壁上的古诗联今存。这些诗联,多是咏赞阴灵胜景,也有针对性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诗联。

20世纪80年代后,荟萃了千家诗文、书艺的阴灵山,建成了全国第四大书法碑林。1300多块整齐划一的褐色石碑因势就形依山而立,一字排成一个碑林长廊,蜿蜒到了森林深处。碑林汇聚了来自海内外10多个国家著名书法家的墨宝,各具特色。

02-8

寸草不生——红石笋

相传,老子李耳,在乘青牛过幽谷的隐居修道期中,观看阴灵山峰险峻,景色奇丽,便穿岩攀藤登至顶峰,曰:“此乃蓬莱仙地也!”于是,居住阴灵山顶修道。自此,每当夜深人静,山顶上红云朵朵,后来,人们就把李老君修道处的那块石头叫做老君石。

有天,李老君去至阴灵山猿猴岩,眼一观,巨鳞危殃的种种恶行尽呈眼底。老君奏请玉帝降旨除害,玉帝即派外甥二郎神前往猿猴岩除害。二郎神带着赶山鞭到达后,却不见巨鳞踪影。正当二郎神踌躇之时,遇地方土地神前来禀报:“大神无忧,鳞害钻入岩底躲藏去了。”二郎神听后,身起鞭落,“喀嚓”一声,山崩地裂,猿猴岩从头到中的北边,齐齐崭崭垮了半壁山岩。垮下的半壁山岩像截去的西瓜片一样,至今相连未破,两壁之间成了60丈宽的槽沟。两削岩,红石生生,永无苔草,言云:“巨蟒的肋骨”,人们叫它“红石笋”。

“罗道”烧书飞升

阴灵山的古庙里,有一则让当地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二十世纪初,曾有一个道人长期在庙上修道。这个道人叫罗志忠,巴中曾口人。青年时,他三次运棉花到重庆贩卖,三次都在合川翻船,棉花被冲走,第三次翻船,船上几个人都被淹死,只剩他一个人活着。于是他觉得发财无望,人生痛苦,从此遁入空门,上了阴灵山,也成了山上的道长,人们称他“罗道”,他在山上一住就是七十年。

罗志忠在山上修道期间,曾带上《道德经》云游四方,浪迹天涯数年,他 苦心化缘,整修了阴灵山的庙宇,种植绿化了四百多亩山地,使阴灵山林木繁茂,郁郁葱葱。一九六六年“文革”期间,阴灵山古刹被视为散布封建迷信的旧思想、旧文化之地而捣毁,林木亦遭破坏。罗道守护不住,痛心疾首,只好望天长叹。一天,他见山上庙毁林伐,内心万分痛苦,于是他站在阴灵山顶舍生岩的悬崖上饮愤跳下了百丈悬崖。有人看到这位年近九十的罗道跳崖时两袖飞舞,脚下云生,从二百米左右高处跳下山去,落到地面,神奇般的盘脚在地,一点伤也没有,只有满眼泪痕。当地群众闻声赶来,把他扶回阴灵山,可是他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第三天夜晚,他起来走到晒经石望着满天星斗长叹道:“学道难,得道更难!”之后他将书籍等物烧光,只留下一本药书。半夜里,他第二次站在山顶悬崖,又飞身跳下去。这一次之后他再也没有出现,人们口传罗道是飞升离开了人间。

04-1

冬暖夏凉的晒经石

阴灵山北崮顶上,有一张长3丈,宽2丈的平面石板,十分光滑。相传,它是女娲炼石补天时,从空中降下的一块五色石,故称“云飞石”。到了唐朝时期,在阴灵山的道教徒,已藏有《道德经》、《老子想尔注》、《太平经》、《寻山志》、《《玉皇经》等1000多卷,经常拿到崮顶石板上去晒,故曰:《晒经石》。

晒经石,即是具有青、黄、红、赤、紫、白、黑7色的精气石,又是冬暖夏凉的神奇石,所有经书在晒经石晒后,金光闪闪,水淋不湿,蛀虫不生,耗子不咬,道士们说它是“神宝石”,所以常去此石修道、读经。此外,关于晒经石还有两个故事。

天降饭菜。唐肃宗年间,阴灵山道士李发书,于晒经石勤读《道德经》,忘记回庙吃午饭。雀鸟闹林时,惊醒了他,方觉肚子有些饿。这时,晒经石上忽现一丛稻秧,他觉得是怪事,走拢看究竞时,这窝稻秧变成沉沉谷穗。他正欲观看时,背后传来一句话:“神仙见你发奋忘食读经,给你送饭来了,快吃下。”谷穗变成了斋饭。李发书吃完饭,回到庙里,天色已黑。

秽书化灰。阴灵山东麓有个花花公子叫岳显勾,常怀揣淫秽歌本,见到妇女便拿出来唱起“叫声情妹你快来咦,我们一起到石岩哟”等歌词,是大家讨厌的嫖客。有天,他揣着《月儿落西斜》,上山窥视割草的妇女,途中忽下大雨,打湿了他的淫书。于是,他爬上晒经石去晒书,可他刚把书放在石板上,火烟四起,将它化为灰烬。

04-2

望红台——百年古树见证军民鱼水情

阴灵山下的灵山场东南,有一棵几人才能合抱的黄梁树,树下有一块平坝,树基砌有一石台,人们称之“望红台”。

据了解,1933年2月红军解放灵山场后,建立了灵山村苏维埃政府,领导穷人打士豪分田地。在那个时期,群众大会在黄梁树下开;豪绅地主在黄梁树下斗;红军之歌在黄梁树下唱;欢送穷苦青年参加红军的戏在黄梁树下演,于是黄梁树下成了人们闹革命的活动中心。

1933年6月,反“三路围剿”告捷,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很大发展。木门军事会议决定将红军入川时的4个师扩编为4个军,以红10师为基础,连同江口、赤江等的独立团、营扩编为第四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全军3个师8个团,军部机关驻灵山场关帝庙。“三大战役”开始后,第四军奉调前线作战,灵山人民站在黄梁树下目送红军至枣林。

不久,传来一系列消息,红军在前线连连大捷,于是老百姓又天天去到黄梁树台,眼观着枣林到灵山的大路,看红军是否从枣林开往灵山场。由此,人们把黄梁树台叫作“望红台”。

红军离开川陕苏区后,反动派田颂尧对苏区革命人民进行疯狂镇压。在阴灵山下灵山村喊出了“抓游击队,砍倒黄梁树!”的口号,不过当百余名匪兵在黄梁树下用斧头一斧砍下去时,却被黄梁树油粘住了,怎么也拔不出来,第二斧、第三斧……砍下去,同样如此,敌团长亲自去砍,斧砍下,粘得更紧,于是敌人只能放弃这个打算。

阴灵山:川北神秀传奇多

阴灵山的传奇色彩,引得不少游客居民等纷至沓山,再加上古时交通信息闭塞,自然而然便形成了很多当地独有的名俗,其中又以“说春”、“游山三趣”最为有名。

04-3

说春

说春是阴灵山当地流传的“特色民俗”,父传子、子传孙,已有千年的历史。至今,阴灵山每年有80多人出外说春。

相传,“说春”起源于隋朝。隋炀帝杨广执掌国政时,昏庸无道,连年灾荒,天怒人怨。当时人们农事季节观念不强,致使耕耘收种往往耽误农时,收获甚微,导致缺衣少食,社会动荡。朝臣将这一民情启奏朝廷,炀帝令王宰相根据农事季节制成“春贴”送发全国,但农民因不理解而拒收。后来,朝廷传令官员于头年小阳春到次年元霄节前,一手捧“麻缠木雕春牛”,一手杵“十三把”(说春人手杵的拐杖,有13拳头长)亲自送交农民之手,交贴时用善言美语进行解说。人们就把这种送春贴的官叫做“春官”,把美语善言(有韵之词)称之“说春”。自此,民间将说春之士称“春官”。

据考,当时阴灵山有人在朝为官,曾从事送“春贴”,后回到阴灵山,重操旧业,举办“说春会”,训练了一批说春人。所以,阴灵山从唐代开始,风行说春,川陕两地的春官均为阴灵山人。他们根据社会各界人士不同的社会地位,家庭状况等,编成台词,到各地去说唱,求得打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至今不衰。

春官说春属吟诵性唱腔,既不同于山歌的腔调,也有别于社火曲的唱腔,是处于说唱之间的半说半唱的形式。其特点为字多腔少,节奏旋律性不强,一般为两人对唱。两句一对,四句一节,前一人唱完后先留一个长长的拖音,后一人紧接着接住这个拖音拖一下再唱自己所要唱的内容。

说春唱词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高雅,有的通俗,主要以老传少、父传子的口头传承方式进行传承,很少有人去整理。此外春官还会根据眼前情况,主人的职业、长相以及对春官的态度,即兴发挥,随时编唱,出口成章。这些临时编唱的唱词欢快活泼,浅显易懂,画龙点晴,妙语连珠。如遇到做生意的主人便说“说到有真个有,金砖银砖著枕头。说到富真个富,掌柜开的倒金铺。倒一倒翻一番,富贵大发千千万。十个儿孙九个官,还有一名考状元”。如遇到小气的主人便说“如若给我没盘缠,我来给你下黄连”,“春官来了门关了,祖祖辈辈穷干了”。这些唱词浅显幽默,有的使主人听后喜笑颜开,有的使主人听后怒气冲天,却又无可奈何。

进入三、四世同堂之家,春官一般会说“二十四孝”:

一进府门举目看,四世同堂合家欢,

二十四孝自古传,一孝一教说一番:

大舜耕田第一件,文帝尝药孝老年,

目莲救母称是三,安安送米来白庵,

王祥卧冰鱼自现,吴猛喂蚊第六端,

某氏夫妇孝感天,唐氏奉亲把茶献,

杨香打虎救父难,曾子打柴不畏艰,

董永卖身为养父,老莱喝彩父母欢,

了兰刻木为十三,蔡顺采桑与娘餐,

黄香扇枕孝亲眷,郭巨埋儿富贵全,

姜革用功给母餐,陆续怀诵奉家严,

王衰伏墓守三年,高祖煎药送堂前,

香英割股救母难,孟宗哭竹冬笋现,

寿昌寻母千里远,疲典尝类心诚度,

二十四孝传古今,传与古今作典范,

你府堪称忠孝堂,父慈子孝扬名远。

游山三趣

一趣“衬棍棍”:即游客在上山的路旁石壁上,用5寸至一尺的细棍或一根香衬一弯弓,谓“消除腰杆疼痛”。

衬棍棍如何而来?传说老子修道阴灵时,见一老者引一小孙上山求神,老者走到山腰,突感腰杆剧痛,便坐下休息,一边吸烟一边捶背不止。老君见后,对小孙说:“你为爷爷分忧吧。”“ 如何分呢?”“折一小树棍,弯插在石缝里。”小孙照嘱而行后,老者痛消。此事一代传一代,代代游山人无论男女老少,无不在路旁衬棍棍。

二趣“插柏桠”:即游山者采一株或几株细柏树枝,插在头上或颈间,曰:“游百病”(消百病)。

三趣“挽草结”:阴灵山的各条路边,长满了小丛毛草。多丛小草被拦腰系结,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游山之人听说打了草结后,会将自身之疾病寄付于小草,自身则愈。

相传,先前一位颈生淋巴结的人上山求神,途遇一伴,歇息攀谈时,路伴说:“不要紧,我给你治理一下”,便顺手将路边小草挽一疙瘩后而去之。此人回家不久,淋巴结消逝无存。于是,他复入此处,在石墙上写了《打草结、消疾病》4语:“吾辈生了病,上山求神灵,路旁挽草结,从此勿再生”。后来者仿效,传至今日。

烧拜香、抽签

阴灵山,庙宇众多,自古以来,就有烧拜香的习俗。所谓烧拜香,就是某些人家有久病不愈者,或预有灾难降临,或祈求某一事情的成功,便到阴灵山菩萨面前祈求许愿,待实现之后,捧香蜡纸烛、青油等去还愿。

烧拜香不是一两人上山,而且几十人、几百人结队前往,并依序而行:前面是端公先生举刀开路,抛撒五谷和纸钱;二者是诵唱拜香词之先生;三者是扛香板凳的人(许愿人,多是孝男孝女);四是各孝氏;五是亲戚朋友和所请随从。烧拜香有一定的礼仪。在路上,三步一拜,九步一跪。逢山、水、树、桥要拜,逢庙宇、亭阁要拜,并由司仪先生领颂拜香词。

阴灵山观音殿堂的签简内,装有105支竹签。凡抽签者,跪于菩萨面前,双手捧简而摇后,简内自动掉出一支竹签来。竹签上书有编号,用签号去对应书签号。抽签是阴灵山风行的又一民俗,签书所载释语,虽缥缈虚幻,却令人回味。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