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邓光吉:35年背坏了11个药箱

9月5日晚,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节目如期播出,节目中“寻找大山里最可爱的人”的主角,就是巴州区黑潭村一位普通的村医,他叫邓光吉,今年58岁。
  这位受到媒体关注的乡村医生,出诊时必备三件宝:药箱、背包、手提袋。背着这套行装,邓光吉一走就是35年,他先后背坏了11个药箱,却从未却步。无论白天与黑夜,烈日与风雨,他翻山越岭、行走在山野乡村,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10-3


山村缺少医生

他放弃学业学医
  黑潭村是巴州区原独柏乡一个偏远山村,该村四面环山,地广人稀,道路崎岖。 
  9月10日,记者驱车从巴城出发,1个半小时后终于赶到了黑潭村卫生室。
  “肚子痛吗?痛的具体位置是哪里?我马上就来。”刚和记者打了个招呼,邓光吉就接到病人打来的电话,向记者表示了歉意,他背着行装就匆匆出了门。
  十分钟后,邓光吉匆忙赶到病人家中,量血压、问症状……开好药后,他还不忘仔细叮嘱病人需要注意的事项。
  “没办法,我是一个医生,就应该为村民做好服务,解决村民看病的难题。”说到看病难,邓光吉十分感叹,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80年代时,因地处边远、交通不便,黑潭村和附近的村民想要看病十分艰难。
  邓光吉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他母亲胸肋疼痛难忍,但由于当时村里没有医生,他和父亲就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公社找到医生,又走了两个小时才将医生请到家里。母亲照医嘱将药吃了,却并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他父亲只好请了一些邻居用滑竿把母亲直接抬到当时的曾口区医院。“在医院经过仪器检查过后,才确认是肺炎,又在那边治疗了十几天才回到家里。”
  自此,“看病难”深深的刻在了年幼的邓光吉心中。1980年,年仅20岁的邓光吉放弃了继续考大学的机会,回到家乡跟师学习中医。“当时想法很简单,我学好了医术,我的家人乃至我们这个村子的村民看病就不愁了。”
  1983年,邓光吉学医归来进入黑潭村卫生室工作,这一干就是35年,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邓光吉前挂药箱后背背包,像亲人般守护着全村人的健康。

10-1

 

出诊不误片刻工
他一干就是35年
  1989年秋天,村民刘秀琼因产后子宫脱垂前来就诊,当时医疗技术还相当落后,再加上工作经验不足,邓光吉急在心里。于是,他白天工作,晚上查阅相关资料,反复思考,采取吃中药的方式调理,一月后患者渐渐康复。
  1998年寒冬的一天晚上,村民王秀华引产大出血,邓吉光接到电话后借着微弱的手电筒光冒着凛冽的寒风,两步并一步飞奔到病人家中,一边为她打上点滴,一边联系救护车,连夜将病人送到曾口中心卫生院救治。“那次真的很惊险,患者家人一开始说天亮再往医院送,是我坚持一定要马上送,结果送到后曾口卫生院的院长对我说,要是再晚到半个小时,他们也就无能为力了。”
  2014年寒冬,距黑潭村十多公里的火峰山村村民冯春莲因肺心病在医院住院治疗无好转,回家后全身水肿、不思饮食,嘴唇、口腔溃烂,其家人找到邓光吉。本来不在自己的服务范围,可邓吉光还是本着职业精神,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为其治疗,半月后病人明显好转。
  35年来,类似这样的出诊不计其数,原先山村不通公路,后来虽然通了村道路,但山村也没有车辆往来,邓光吉一步步穿梭在全村340多户村民之间,守护1220多名村民的健康。远的要翻两座山,来回3个多小时,他脚上早已磨出厚厚的老茧,但也由于长期劳累和饮食生活不规律,2002年,邓光吉患上食道炎、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

只要村民需要,我就一直走下去
  35年过去了,邓光吉从23岁开始一直守在黑谭村,如今他已经58岁了,黑潭村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株花草树木都见证着这位淳朴乡村医生的故事。
  儿子、女儿成家后在外地工作,多次打来电话叫邓光吉过去耍几天,邓光吉总是放不下正在生病的村民,一次又一次拒绝。“村里就我一个医生,我走了之后村民看病肯定要多走一些路,遇到一些困难。”
  行医35年来,邓光吉始终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放在了全村人的健康上,提起家里人,他觉得无比愧疚。但一想到村里的留守老人、孩子需要他这位村医时,他感到很欣慰。
  当然,邓光吉的坚守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15年,邓光吉荣获巴中市第三届“最美巴山健康卫士”称号;2016年8月,邓光吉荣获“四川好人”称号。
  “35年,背烂了11个药箱,虽然离60岁只有两年了,但我还想继续做下去。”邓光吉表示,当年,他因为道路不通,病人行走不便而上门服务,如今因为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小孩,所以他还是要上门服务。唯一不变的就是不论去哪里,他都要带上药箱、背包、手提袋。“要说这些年来我为多少病人看过病,走过多少山路,我还真记不完了。但只要村民需要,我就要一直走下去。”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