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闻面孔丨古镇上的古稀志愿者王代忠

镜头记录面孔,照片讲述故事,本周,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孔”:孝心,坚守19年的钟凤英;古镇上的古稀志愿者王代忠;自主创业开启致富新路的张国勇;巴中修表师明仕雄;通江贫困户韩文平变“养猪达人”。

孝心,坚守19年钟凤英

360截图20180901204049751

钟凤英中等个子,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19年来,一直从临街的住地到3公里外的山村,照料公公婆婆,40分钟左右的路程,来回往返,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过。她是南江县燕山乡燕山村村民钟凤英,乡邻都称赞她是个“大孝子”,而她却说:“每天必须要见到四位老人才能安心,吃饭才香,这只是尽了一个做儿女的责任。”

古镇上的古稀志愿者王代忠

360截图20180901204405788

王代忠的父亲王兴元秉承祖辈铸铧的手艺,精心雕刻石头模具,靠收购废铁冶炼铁水浇铸耕田农具——犁铧,一年平均铸造200多剪铁铧,工艺精湛,很好用。“王家铁铧”成为古镇远近闻名的老牌子。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农村耕田耙地逐渐由机器替代,“王家铁铧”便退出人们的视野,留给老人的是那模糊的记忆和淡淡的乡愁。近几年来,随着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外来客人的增多,古镇的旅游逐渐升温,王代忠除了种草养花美化街道外,义务打扫街道卫生,志愿为外地游客当导游,走街串巷,讲述古镇的传说、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以及红色文化历史。王代忠说:“现在党的政策好,生活很幸福。虽然我年纪大了,但为古镇发展也要尽点微薄之力,让外来恩阳河的客人了解历史。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自主创业开启致富新路的张国勇

360截图20180901204934746

今年40岁的张国勇,是南江县陈家山南麓的寨坡乡洋垭村农家乐“云雾人家”的主人。早年由于家里生活贫困,张国勇14岁就辍学跟着大人外出打工,到新疆种过棉花、到河南做过建筑工、到内蒙古挖过矿,吃苦受累也没有攒下多少钱。2014年,村上干部打电话告诉张国勇,家乡正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他便带着在外地务工学到的经验和信息,回到大山里的家乡开始创业。几年下来,由于他诚实守信,人工驯养的蜜蜂生产出的纯天然蜂蜜每年年初就被订购一空;利用林地放养200多只黄羊和几十头生猪,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2016年,他借着光雾山旅游发展良好的势头,盖起一栋7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洋楼,挂起了“云雾人家”招牌,办起了农家乐。

巴中修表师明仕雄

6367107516970807498649734

手表,上世纪70年代的“家庭三大件”之一,在国人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明仕雄最早在巴中钟表公司就职,是巴中仅有五名职业修表师之一。从业以来,明仕雄亲眼见证了修表行业的极盛期和衰退期。每每接过有故障的手表,明仕雄很谨慎。他小心翼翼垫住手表,轻拿轻放,用专用的开表工具拆开,总很快发现了故障原因。手表的高端化,带来的是普通表修理行业的日渐萎缩。对于明仕雄师傅这类从业十余年的修表师来说,这份职业已经辉煌不再。往昔的光荣历史,只停留在他们记忆的深处。

通江贫困户韩文平变“养猪达人”

360截图20180901210010766

2015年,韩文平因缺资金、缺技术被评为精准贫困户。通江县就业局对口帮扶阳望山村,在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的劝说下,韩文平参加了县就业局举办的返乡创业培训、SYB创业培训。因为父母一直喂养生猪,有一定的养殖经验,韩文平决定发展养殖业。2017年5月,韩文平购进200余头猪仔和10余头能繁母猪,然而在2017年10月,猪患上了喘气病,因延误了治疗时间,死了50余头,亏损10万余元。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韩文平到通江县农业局、县农广校联合举办的职业农民培训班学习畜禽养殖技术,还买回畜牧养殖书籍和电脑。一有时间就看书或在网上学习,经常打电话向县畜牧专家请教,他逐步掌握了消毒处理、卫生保持、疫情预防等养殖技术。2017年11月底,韩文平养殖的第一批生猪出栏60多头,收入13万余元。守得云开见月明。韩文平表示,将继续扩建厂房,扩大养殖规模,发展订单养殖,让全家人过上美好生活,同时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