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贯彻落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

经过多年发展,巴中旅游在省内、国内已小有名气,每年红叶节期间游客爆棚就是明证。但从打造“山水画廊·秀美巴中”金字招牌和“双建成”目标看,这样的成绩远远不够。巴中旅游目前还处在“门票经济”时代,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解决办法就是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市委书记罗增斌对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讲得很清楚,就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旅游+”就是延伸产业链,构建巴中旅游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如此,“门票收入”在旅游收入大局中的占比必然下降,全产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这才是发展现代旅游的正途。

从产业经济角度看,旅游经济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征。一个地方的旅游“走不出去”,就只是“当地人”自娱自乐,这是“内循环”,也是“死循环”。旅游必须“走出去”,必须大量吸引外来消费者。从“练内功”角度看,只有打造独具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否则,哪怕资源冠绝天下,也只能迎接学者、探险者、考察者等一类的“小众”群体的到来。

打造“山水画廊·秀美巴中”,必须走出一条大景区、大产业、大旅游的发展之路。这是本次旅游发展大会确定的战略目标,也是巴中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大景区”建设,政府是主导;“大产业”发展,企业是主体;“大旅游”是愿景,重点看市场。市场灵不灵,愿景能不能实现,关键看“大景区”“大产业”的建设发展所做的“功课”足不足。

在旅游业界,“大旅游”的“大”有一定行业指标。一个旅游景区如果实现年接待游客量在1000万—1500万人次、每人次基本消费1000元、滞留时间3天,即可称其为“大旅游”。这个标准在10年前的湖南张家界已经完全实现,意味着平均每天约3—5万人次涌入景区,每3天实现3000万元—5000万元消费收入,全年实现100亿元—150亿元旅游收入。这个数字与去年巴中GDP值相较,占比1/6—1/4,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比,占比超过一半。由此可见“大景区、大产业、大旅游”的巨大产业魅力。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