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红色经典 追忆沧桑岁月 《望红台》参加第九届中国曲艺节

受中国曲协邀请,3月29日晚,《望红台》在天津市中华剧院参加第九届中国曲艺节优秀曲艺节目展演。

QQ截图20180330112502

艺术升华 再现长征红色记忆

四川曲艺剧《望红台》选取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点——苦水台,以大山和杜鹃这对人物命运走向为主线,通过苦水台变成甜水台再变成望红台的历史演绎,艺术地反映红军到来之前的苦难、红军到来时的甘甜、红军离开之后的守望,表达了川陕苏区人民坚定的信仰和赤诚的情怀,展现了今天老区人民不忘初心、拥抱新时代,牢记使命、踏上新征程的坚定信念。

《望红台》剧目分为序幕《犀牛望月》、第一章《苦水台》、第二章《甜水台》、第三章《望红台》和尾声《活着》,全剧长100分钟。整场演出,主唱悠扬婉转、伴唱和谐唯美、演员动作优美、乐队配合默契。

00407319727_9261d8a9

曲艺创新 提升打造成就精品

巴中厚重的红色文化、闪光的红色信仰是我们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军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四川省曲协副主席、市作协主席秦渊说,“南江县光雾山川陕交界处,也就是蜀门秦关处,被人们称为‘台上’,这就是望红台,当年人们就是在这里望红军、盼亲人。当年12万人参加红军,背后还有亲人的支持,整个川陕苏区的人民为革命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那么能不能站在苏区人民的角度,从人民群众的命运入手,侧面表达长征呢?我们觉得是可以的,因为底层人物的命运才是社会的真实命运,人物命运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变的是坚定的信仰和坚贞的情怀。那么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现呢?四川曲艺,一方面让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另一方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这个思路,就有了现在的《望红台》。”

00407319725_44437984

在词的创作上,《望红台》大量使用民歌,坚持曲艺语言生活化、口语化。在曲的创作上,《望红台》综合运用清音、扬琴、盘子、竹琴、荷叶、谐剧、莲花落、车灯、金钱板等四川曲种,使整个作品具有四川文化的典型特质。

“把曲艺创作成剧是一种创新,《望红台》是十一个四川曲种加民间歌谣和民间舞蹈的大融合。”巴中市音协主席向胜说,“文艺作品要常打磨才能成为精品,通过完善提高编剧、音乐、表演技巧、灯光舞美等,改动了原来不足的地方,《望红台》的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更高水平。”

“为了参加第九届中国曲艺节展演,我们在剧本、音乐、导排上作了修改,主要加强了人物命运线,突出了故事性。同时由于人员变动,在演员的选择上也作了相应调整。改动后的作品,在内容上更加完整、形式上更加完善,更能彰显主题。”秦渊告诉津云新闻记者。

00407319728_368d858f

不辞辛苦 红军后代演红军故事

《望红台》剧组从今年1月8日开始排练。“剧组共52人,年龄最小的8岁,还有72岁高龄的;这次新招演员15人。”巴州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天上午9点-12点、下午3点-6点排练,有时晚上还要加班。已完成全剧的连排,正在对每一段进行细排,扣动作、表情、情绪等,本周还要带妆连排。”据了解,《望红台》的演员均来自教师、机关干部、文艺爱好者和小学生。

《望红台》剧组有两个乐队,男乐队5人,女乐队5人,在伴奏的同时,还要配合舞台演员分角色演唱。

演员杨娜唱的是扬琴,用的是哈哈腔,唱腔优美,表现出杜鹃守望一生的期待与失望。

“我唱的是一种弹舌音,清脆悦耳、旋律优美;每一个曲种都有对应的道具,打莲厢、敲盘子、打竹琴等。”施敏在《望红台》中唱清音部分。

夏铭锺是大山的演唱者,唱的也是扬琴。“虽然很多演员不是专业的,但大家有一颗赤诚的心,有着对曲艺的热爱和坚守。”

“红军姐姐,红军哥哥,进来喝口茶、歇口气,打个幺台嘛……”舞台上,两个小学生手拉着手认真排练着。虽然已是3月,但天气还未回暖,很多演员只穿着一件单衣在排练,舞蹈动作十分优美。《望红台》用传统的曲艺形式演绎了红色经典。(来源:北方网 )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