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古村落的灵魂

古村落并非只是一些老房子,而是一代一代人的乡愁和记忆,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之根。保护古村落,不是拒绝现代的生活方式。要充分尊重古村落里的村民权利,对大拆大建的行为说“不”,更不能把古村落里的原居民赶走,把古村落变成一个空壳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建松、杜康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也是现代人心灵家园。散落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古老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记者从日前召开的中国景观村落十周年(新县)庆典活动上了解到,在政府、村民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许多地方的古村正逐渐拂去岁月尘埃,重新“焕发青春”。

古村改建“保留文化层”

淡黄色木地板、简约的现代家装、挑高的LOFT空间设计,透过落地大玻璃窗,隐约还能看见窗外的游泳池——走进偏远的河南省新县周河乡西河村,真没想到一幢幢沿河而建的老宅里,还深藏了如此时尚的精品酒店。现代设计与古朴老宅相得益彰,毫不违和。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西河村,群山环抱、风光秀丽,村里完整保存了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小桥流水,古树参天,村民们世代沿河而居。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村民们纷纷离开古村,到山外的世界打工。年久失修的老宅,与古村一起渐渐衰落,步入了风雨飘摇的暮年。偌大的古村,仅有十多人留守。

2013年以来,新县在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北京绿十字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帮助下,开展了“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中国矿业大学等几十家知名高校和规划设计机构、数百名规划设计师,曾先后来到新县,为当地景区景点和特色村落的保护发展出谋划策。西河村就是其中一个。在当地政府、村民和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西河村已成为当地知名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

“新县在全国各地专家的帮助下,围绕村舍古韵、村庄美丽、村民幸福这些核心,尊重历史、尊重生态、尊重群众,确立了‘保留文化层,天然去雕饰’的改建原则。”新县副县长杨大怀说,“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传统建筑因地制宜、修旧如旧,在规划设计时就把村庄原有的形态和特色保留下来,把传统文化的根脉和载体传承下来。”

村民们最关心的改善老宅生活条件。比如用水不方便、经常停电、没有冲水厕所、没有手机信号、WIFI等问题。为了让老宅可居,新县政府在西河村先后投资了3000多万元,对公路、供排水系统、供电系统进行系统性整修,同时增建公共服务设施,在村里建了卫生室、小学和图书室。并从点到面,探索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双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双繁荣”、民风民俗和文化自信“双提升”的发展模式。

渐渐地,一些多年漂泊在外打工的村民们回来了,年迈的古村又恢复了青春活力,如今已有100多位村民常住,刘胜利就是其中一位。2014年底,刘胜利和妻子回到村里把老房子装修了一下,专门经营农家乐和民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外面打工很辛苦,其实也赚不了太多钱。回到村里,感觉这里才是自己的家。”刘胜利说。

古村里的文化创意

群山环抱之中,一座深邃的古村伫立在半山腰。沧桑斑驳的老墙,参差高低的黛瓦,仿佛一位年迈敦厚的长者,居高临下,俯看门前的青山绿水,见证岁月的流逝变迁。这里是福建屏南县双溪镇前洋村,一座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鼎盛时期,村里曾有700多户居民。

与河南新县西河村一样,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前洋村渐渐没落荒芜,村民们陆续搬离。两年前,复旦大学艺术设计系张勇教授第一次来到前洋村,村里只剩下50多户人家。垃圾塞满了河道,老屋爬满了青苔,破败的张氏宗祠已有近20年从未启用。

艺术家的独到眼光,却使张勇流连忘返。他喜欢古村传统的竹编技艺,还有浸润着时光厚度的每一间老宅。在屏南县政府支持下,张勇组建了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团队。他们致力于用多姿多彩的文化创意灵感,为古村拂去岁月的尘埃,再次点燃生命的精彩。

今年8月,前洋村举办了2017“梦里前洋”国际生态雕塑展,吸引了国内外艺术创作者和参观者纷至沓来。栩栩如生的竹编创意,与古风犹存的村落,相得益彰。古村一处幽僻的宅院,被打造成“程庸中外古陶瓷博物馆”。古陶瓷学者程庸精选了数十件国内外珍品陶瓷收藏,千里迢迢从上海运至福建屏南,放置在前洋村里展示。

当阳光透过古村的屋角飞檐,照射在博物馆的岩壁青苔上,程庸收藏的波斯三彩、乌兹别克斯坦彩陶、利摩日白瓷、迈森青瓷、代尔伏特青花釉陶、西班牙彩陶、高丽青瓷、日本伊万里彩瓷、萨摩彩瓷、越南青花等,散发着静寂的、温润的、异国的光泽。

在这座充满宋代气质的古宅里,每一件都充满了故事的陶瓷,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偏僻乡村。它们以如此独特方式,讲述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传递着“一带一路”上人们生活与艺术的共同理念。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武术文化之乡、木拱廊桥文化之乡。境内森林茂密、溪流纵横,风光优美。近年来,依托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屏南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大力引导和扶持古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漈下、双溪、厦地、前洋、降龙、棠口、芳院、龙潭、柏源等村落的试点,初步形成了文创发展模式。

在漈下古村,知名公益艺术教育家林正碌带领团队,将“人人都是艺术家”油画公益教育项目落地后,现已逐渐发展为以村民为主体的“油画村”。许多村民通过自媒体售画,增加收入、陶冶情操。

厦地古村原本已是“空壳村”,独立艺术批评家程美信正主持实施古村修复计划,开展电影培训、古村摄影、美术写生等文化艺术活动,现已成为远近知名的影像创作基地。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文艺青年和志愿者,为古村注入了“年轻的基因”。

当古村遇见文化创意,不仅推动了古村保护,更催发了乡村旅游,繁荣了农村文化事业,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根据屏南县政府规划,今后十年,将引进和培养2万名文创人才,把屏南打造成传统村落建筑群“活态博物馆”、中华民族文化寻根之地。

不能把古村变成“空壳”

中国景观村落评选活动始于2007年。迄今为止,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已为我国103个村授牌。

“我们开展这项评选活动,目的在于引导村民们看到古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丽所在。获得授牌的古村大多有一个共同模式:那就是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力、社会第三方公益力量的参与和服务,构成城乡多方共赢。”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安蒙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必将会推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更多的古村重新焕发青春。”

重新恢复青春活力的古村,村民们精神面貌也悄然发生变化。张安蒙曾走进福建顺昌县洋墩乡洪地村。她发现这个曾经封闭的村子明显变了,村里人见了外人,变得爱说、爱笑、爱搭话了。住在别墅新居里和住在老宅里的村民,各得其所,回到村里从事农副业的人越来越多。午饭时分,古村老宅里传来袅袅炊烟,飘来阵阵饭香,红火热闹的生活,彰显了村民的自信与满足。张贴在村文化站的一幅标语“让乡村成为一个有梦想的地方”,似乎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古村落并非只是一些老房子,而是一代一代人的乡愁和记忆,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之根。”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李青松说,“人,是古村落的灵魂。保护古村落,不是拒绝现代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充分尊重古村落里的村民权利,对大拆大建的行为说‘不’,更不能把古村落里的原居民赶走,把古村落变成一个空壳!”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