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水乡“孝道”、生态新村、森林公园、古城遗址、巴国文化、红军旧址、烈士纪念馆……美景相连;逛天然氧吧,喝山泉水,品农家菜……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了游客的体验观赏内容。如今,蓬勃发展中的平昌乡村旅游将这些特有的资源优势精心包装,持续打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这张名片,先后建成佛头山、驷马水乡、巴灵台、南天门,三十二梁五个国家AAAA级景区,推出驷马—得胜—五木—灵山—元山、双滩库区—喜神—牛角坑—三十二梁、白衣古镇—皇家山—友谊水库三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目前,正高标准打造白衣古镇、皇家山、大石童话小镇等精品旅游景点,计划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亿元,努力向旅游强县迈进。

致力于乡村旅游业的打造,完善基础配套、建“巴山新居”、发展产业,既靓了新村,又富了百姓,做活了经济,老百姓脱贫奔康不再遥远。平昌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究竟是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建成5个国家AAAA级景区、打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这张名片的呢?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

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平昌处处皆景点,今年国庆来此旅游不虚此行。”国庆期间,达州籍游客刘静在平昌游玩了几天后,由衷地感叹,表示将介绍更多的朋友到平昌体验田园风光的生活。

平昌处处皆景点,得益于该县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平昌幅员2229平方公里,位于成都、重庆、西安的几何中心。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平昌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针对县内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决定把旅游业作为重头戏来抓,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兴县富民的突破口,按照“城乡并重、均衡发展、快速推进”的工作思路,依托红色、绿色、特色旅游资源,结合“巴山新居”建设,打“生态牌”,搭“乡村台”,唱“山水戏”,围绕打造“康体养生、乡村度假、旅游观光、运动休闲”的山地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科学规划,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全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按照全域旅游、全域景区、全域规划理念,坚持把城镇当景区打造、把新村当景点打造、把道路当精品旅游走廊打造,融入文化旅游元素,围绕“一核三极四线”(“一核”即以县城为核心的城市旅游综合体,“三极”即以佛头山、白衣古镇、镇龙山为核心,“四线”即驷马—元山、白衣—皇家山、青凤—镇龙乡村旅游环线和喜神—云台水上旅游环线)的旅游发展格局,编制完成《平昌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江口水乡国家水利风景区规划》《驷马水乡总体规划》《佛头山文化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巴灵台景区规划》等规划。现已建成佛头山、驷马水乡、巴灵台、南天门,三十二梁五个国家AAAA级景区,正在创建白衣古镇、皇家山两个国家AAAA级景区;推出了驷马—五木—灵山—元山、双滩库区—喜神—牛角坑—三十二梁、白衣古镇—皇家山—友谊水库三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基本实现旅游全覆盖。

以巴山新居为载体

打造乡村旅游景点

沿着洁净平整的沥青路前行,一座座富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乡间别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住的房子变大了,村子变美了,村里还有休闲广场、文化屋。连户路也通了,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谈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青凤镇凤楿村村民赵继和乐开怀,“以‘巴山新居’为载体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圆了大家的新居梦,也让乡村旅游火起来。”新居是住房,也是乡村旅游的客栈。

坚持一个新村聚居点就是一个乡村旅游节点,突出农耕文化、田园意境、乡村记忆,注重内在实用和外在美观结合、传统民居特色与现代审美元素结合,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坚持把新村当景点打造,一个新村多个亮点、一个新村一个景点。整洁舒适、配套设施完备的新村,已成为市民周末、节假日“康体养生、乡村度假、旅游观光、运动休闲”的目的地。

结合自身旅游资源禀赋,联姻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以“巴山新居”为载体,农旅结合、文旅融合,采取挖掘、提升、培育等方式,打造出佛头山、巴灵台、驷马水乡、南天门、三十二梁5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及三条乡村旅游环线,跻身“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先后承办了四川省第五届至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2014年至2017年“环中国”平昌段赛事、2014年和2016年度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

以产业发展为纽带

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金秋十月,虽连下几天阴雨,但看到自家承包的近百亩黄金梨,一个个金灿灿的早已挂满枝头,即可出售,元山镇中岭村村民谢俊才心里乐开了花。在中岭村数百亩黄金梨种植基地,成片的黄金梨金灿灿的挂满枝头,将整个新村装点成美丽的“童话世界”,丰收的喜悦弥漫新村,农家庭院里不时传出欢笑声……

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总体思路,平昌整合山水资源,打造水乡、生态、红色、文化四张乡村旅游品牌。坚持产业围绕新村布局,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规模流转,发展75万亩茶叶、花椒、核桃、巴药、水果、水产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带将新村串成线、连成片,形成休闲、观光旅游环线。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依托通河、巴河骨干水系,建成风滩、双滩水能发电站;在牛角坑水库、友谊水库、双桥水库等中型水库做活“水”文章,打造水景观,发展生态养鱼,开展水上游乐项目,形成亲水休闲乡村旅游环线。坚持一条道路就是一条森林通道、一条绿色生态走廊,在公路沿线因地制宜栽植风景林,发展原料林,形成以森林走廊和经果林为纽带的乡村旅游环线。

以民俗文化为核心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高品质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刘伯坚烈士纪念园,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园;挖掘提炼巴人文化,在佛头山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的巴人文化区;以巴灵台景区为核心,高品位打造米仓古道遗迹和巴人风情街,包装提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舞、金钱棍等巴人传统民间艺术。

以农民增收为根本

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绿色、健康又美味,农家饭吃起来安逸。”国庆期间,几位来自南充的游客围坐在五木镇双河村一家“农家乐”饭桌旁,边吃边赞叹。自双河村开发纳入南天门国家AAAA级景区后,当地居民蒲军利用家里的住房开起了“农家乐”,做柴火饭和农家菜。随着游客的越来越多,生意也是越来越好,尤其是节假日,客人爆满,一个月有近万元收入,日子越过越巴适。

在平昌,蒲军只是享受乡村旅游带来的福利中众多村民代表之一。在三十二梁景区的“云顶农家乐”老板杨凤青,将自己的住房改成饭店,经营“农家乐”,并向前来景区游玩的客人推荐自家种植的茶叶,一年有二十多万元的收入。

强化乡村旅游服务,让乡村旅游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新模式。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主题,优化“农家乐”旅游服务,打造乡村坝坝宴、白衣全鱼宴等特色“农家乐”餐饮品牌。突出乡土特色,开发特色旅游商品50余种,江口醇、小角楼酒畅销海内外,驷马豆瓣、杨氏风干鱼、巴山土鸡等30多个优质农产品备受游客青睐。由县妇联组织的民间手工编制、刺绣等也成了游客抢手的旅游商品,尤其是景区“农家乐”、乡村旅馆生意红火,农民增收渠道增多,盘活了农村经济。

坚持抓三产促一产带二产,把旅游元素植入工业园区和产品加工基地,发展工业旅游,推动新型工业与旅游业互动共融。注重农旅融合,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为引领,兴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使从事旅游服务的劳动收入、兴办旅游实体的经营收入、旅游产品的电商销售收入、旅游合作股权股本的非劳动性红利收入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乡村旅游产生的蝶变效应,为农村脱贫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村民收入由线性增长变为几何增长。

目前,该县提出“由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的跨越”,计划到2020年,实现全县年接待游客达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亿元。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增加了老百姓增收渠道,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