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角跨区域合作保护“绿色珠江”

封山、关矿、退果……源头地区划定生态红线;联合环境执法、污染联防联治、建立生态补偿……跨区域环境保护不断深入。近年,泛珠三角地区加强合作,合力保障“绿色珠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划定生态红线

清晨,安远县三百山云雾缭绕,义务护林员龚龙寿带上电喇叭、干粮和水壶,骑着摩托车上山了。每天,他要走上几十里山路,巡查是否有偷盗木材、偷猎野生动物等情况。

三百山是东江的源头地区,在这里,像龚龙寿这样自发保护生态的人不少。

东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赣南寻乌、定南、安远三县所处的东江源区平均每年流入东江的水资源量约为29.2亿立方米,占东江年平均径流量的10.4%。

为保护东江源头的绿水青山,东江源区3县采取封山、造林、退果、关矿等措施。据统计,“十二五”以来,东江源区寻乌、定南、安远三县累计关停和搬迁企业2540家。

从赣南一路南下入海的东江穿过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博弈曾很激烈。

在广东境内,东江流域进行了持续数十年的环保之战。仅广东省级层面为东深供水工程和东江流域制定的法律法规就达13项,治理标准中“最严厉”“最严格”等字样频繁出现。

土地资源紧张的深圳为深圳水库划出了8万亩保护区。深圳水库所在地罗湖区花费三年时间,将流入深圳水库的梧桐山河从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露天排污水道”变成鲜花盛开、水道整洁的亲水公园。

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奇峰说,近几年东江流域加强了源头治理,从城市到乡镇到农村的污水处理已经大范围铺开,源头上的污染源明显降低。

探索生态补偿

群众“靠山不能吃山”,源头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跨区域生态补偿势在必行。

2016年10月,江西省政府和广东省政府在南昌签署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协议约定,两省本着“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原则,以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为依据,建立东江流域上下游江西、广东两省横向水环境补偿机制,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形成流域保护和治理的长效机制,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和持续改善。

国家及江西、广东两省对东江源头补偿资金将达5亿元。中央财政已经安排奖补资金4亿元。

珠江上游的贵州,石漠化面积大、类型多、程度深、危害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下游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贵州通过改革突破生态体制障碍,从污染第三方治理,到跨区域生态补偿;从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到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一系列做法渐次拉开。

自2015年泛珠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以来,泛珠各方进一步加强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在生态保护合作、环保合作机制、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环保产业合作等多领域合作,全力打造美丽泛珠、绿色泛珠的生态家园。

向绿色要效益

“乡人具鸡黍,落脚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今年9月,游客温梦礼随着惠州老年旅游团游览了三百山、围屋花海,落脚到镇岗农家乐采摘园采摘草莓、桑葚,他改编了一首打油诗配美景图片发到朋友圈,引来众人点赞。

与温梦礼一同到安远县旅行的有100多人。旅游业蓬勃发展,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安远县接待游客16.6万人次,同比增长25.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40万元,同比增长32.6%。

转变观念,改变发展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赣州市市长曾文明说,赣州将抓住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政策机遇,引导和支持源区县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贵州省罗甸县南部有一条直通珠江的红水河,为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拆除了河面上近25万平方米的养鱼网箱,着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

如今,那里有了集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漂浮泳池、半岛夜光植物公园、热带植物园……让当地群众自豪的还有长长的水上漂浮栈道。

万绿湖是东江的重要水库。如今在广东,提到河源市,人们会说一句“那就是万绿湖所在地”。作为华南生态旅游胜地,万绿湖已成为河源市最靓丽的名片。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