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竹编之乡”成非遗特色小镇 这里家家都有好“手艺”

小到装饰品如耳坠、发簪,中到日常物件如钟表、手提包、吊灯,大到家具用品如桌椅、床柜,走进成都崇州市道明镇,各种竹编艺术品在这里随处可见,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竹编之乡”,“竹编”这项充满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成为道明镇最靓丽的“名片”。

近年来,崇州市以国家级非遗项目“道明竹编”为依托,创新推动了“非遗+旅游”特色产业,将道明镇成功申报为成都市第一批非遗特色小镇。

孩子们对竹编技艺表现出极大兴趣

 家家户户有“手艺” 竹编承载传统文化记忆

一根根竹子,一条条竹篾,经过匠人们的巧手变成具有观赏性或实用性的艺术品、生活品。在崇州市道明镇,竹编是这里的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艺文化,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道明镇盛产竹子,很多年以前,当地人就将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到了极致,自然的馈赠,让人们有了谋生的资本。在这个小镇上,竹编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掌握的一项传统技艺。上到耄耋老翁,下到青年群体,人们将这项工艺不断传承弘扬,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随着社会发展,曾经,道明竹编工艺受到现代工业化的冲击,不少在工业化浪潮中生产而出的替代品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好在,小镇上有一批传承者始终坚持将这项技艺发展传承了下来。如今,竹编艺术受到现代人的青睐,“竹编之乡”的传统文化又迎来发展弘扬的大好时机。

从民间到官方,人们在不懈做出努力,使“道明竹编”焕发出新的魅力。

精美的“道明竹编”艺术品

 “学院+基地”创新保护模式 宣传展示激发传承使命感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道明竹编”文化?崇州市官方和民间都给出了答案。

品牌建设是重要导向,围绕“非遗”品牌建设,崇州市目前与高校建立起协同创新模式,以“道明竹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启动了中央美术学院祟州实践基地建设。崇州市文化体育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借此让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实现了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使“道明竹编”焕发新魅力,从而探索出了一条“学院+基地”的非遗产品提升和非遗保护新模式,不断丰富非遗保护的内涵。

吸引全社会来关注非遗文化同样是重要的传承保护手段。近年来,崇州市以平台宣传为载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都为“道明竹编”传承人提供国内外大型展演展览、队伍培训提升、手工技艺比赛等宣传展示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关注“竹编”技艺。

“让传承人在保护和传承的宣传平台活动中感受到自身价值,能更好地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述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方法同时吸引了更多新一代竹编艺人回乡创业创造的热情,如今,像“丁知竹竹编创意馆”、“隆梅竹编工作室”这样的典型代表场所,就成了青年人创新创业的示范基地。

精美的“道明竹编”艺术品

传承与服务有机结合 平台搭建助推非遗特色小镇建设

非遗文化技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更好保护传承技艺,在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古镇”活动的基础上,崇州市在道明镇打造出“丁知竹”、“竹艺苑”、“中央美院实践基地”、“竹艺村展示中心”等4个“道明竹编”特色文化院坝和1个“竹里文创中心”。将非遗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有机结合后,崇州市还借此开展“道明竹编”传统手工技艺公益培训、团队提升、亲子家庭等体验式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热爱手工制作和文化创意的游客。据统计,仅道明镇去年就接待来自国内外的体验者达200多万人次,使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体验活动中得到广泛传播。

崇州市文化体育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品牌的不断提升,崇州市创新性地把非遗体验有机地融入乡村旅游,在“四川自驾赏花节”等节会活动中,充分发挥“丁知竹竹编创意馆”、“何全友竹编工作室”、“竹艺苑”等竹编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一系列竹编体验、民俗展演、美食休闲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活动。

同时,崇州还建立了4个大型竹编体验、民俗展演、农产品展示主题营地,有效地带动了道明镇及周边乡镇的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消费。据悉,今年赏花节期间,仅1号非遗主题营地就接待旅游团队包场达130场,门票收入近60万元,带动周边20家农家乐共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实现收入约8000万元、竹编合作社接受订单80万元左右。此外,竹编产业的辐射效应还吸引了多家企业社会投资约1.5亿元。

如今,以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非遗文化+文创基地+乡村旅游”的创新形式,正有力地推动着崇州市“道明竹编”产业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使道明非遗特色小镇独具魅力。

推荐视频